2013年12月16日湖北省巴东县发生M5.1地震,该地震是三峡库首区自2003年蓄水以来震级最大的1次。双差地震精定位结果显示,巴东地震序列呈NEE向线性展布,主震震源较深,余震震源深度逐渐变浅。垂直余震优势展布的震源深度剖面均显示出向SE变深的特征;倾角约50°左右,向深部变缓,揭示可能的发震断层走向NEE,倾向SE,倾角约为50°。利用矩张量反演得到了主震的震源机制解,与地震序列定位分析比较吻合的是NEE向节面,综合判断该节面可能为发震断层,倾向SE,倾角50°左右,性质以走滑为主兼逆冲分量。利用P波初动方法求解了ML2.0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并采用FMSI程序反演得到了震源区的构造应力场,结果显示其方向与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方向一致,说明该地震序列受区域应力场的控制。地震序列发生在175m高水位运行期的水位缓慢降落阶段,基于ETAS模型对流体触发作用进行了定量检测,显示库水对地震序列的触发作用占17%,余震自激发占83%。综合分析认为,巴东M5.1地震为库水触发的构造型地震,NEE向断裂构造为可能的发震构造。
2014年3月27日和3月30日,三峡库首区秭归县分别发生M4.2和M4.5地震,震中相距约1km,地震序列类型为双震型。地震发生在175m试验性蓄水库水位缓慢下降阶段,G-R关系显示地震序列的b值与该地区构造地震的b值较为接近。为了检验库水对地震的影响,利用ETAS模型检验了库水对地震的触发作用。结果表明,三峡库水对秭归地震序列有一定的触发作用,但影响较小。利用双差定位法进行地震精定位,结果显示,2地震序列发生在NNW向仙女山断裂与NE向断裂的交会部位,平面上呈共轭展布。采用矩张量反演和P波初动2种方法研究了2次4.0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均显示逆走滑性质。结合余震分布特征可知,2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分别为NE向节面和NNW向节面。从震源深度剖面分析,M4.2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为走向NE,倾角较陡的断层,余震震源深度剖面呈三角形,分析该地震序列在其右侧受到了走向NW界面的约束; M4.5地震序列是在NE向小断层和NNW向仙女山断裂共轭作用影响下发生的。
2011年MS 4.6瑞昌-阳新地震是瑞昌地区继2005年M5.7地震后的又一中等强度地震,文中从多角度对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进行了探讨.利用双差定位法进行的地震精定位结果显示,主震发生在NE向断裂的西南端,余震的分布则呈现出沿NNE和NW两个方向展布的特征.野外考察发现,等震线长轴方向为NE,沿此方向烈度衰减较慢.考虑震源时间函数的影响,采用波形反演方法得到了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302.2°,倾角68.2°,滑动角-3.8°; 节面Ⅱ走向33.6°,倾角86.5°,滑动角-158.1°. 综合分析认为,NNE向郯庐断裂的南端隐伏段(瑞昌-武穴断裂)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而与NW向断裂的共轭作用造成了部分余震沿着NW向分布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