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13年12月16日巴东M5.1地震序列及发震构造分析
张丽芬, 廖武林, 李井冈, 魏贵春, 申学林
地震地质    2016, 38 (3): 747-75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3.019
摘要776)      PDF(pc) (4247KB)(418)    收藏

2013年12月16日湖北省巴东县发生M5.1地震,该地震是三峡库首区自2003年蓄水以来震级最大的1次。双差地震精定位结果显示,巴东地震序列呈NEE向线性展布,主震震源较深,余震震源深度逐渐变浅。垂直余震优势展布的震源深度剖面均显示出向SE变深的特征;倾角约50°左右,向深部变缓,揭示可能的发震断层走向NEE,倾向SE,倾角约为50°。利用矩张量反演得到了主震的震源机制解,与地震序列定位分析比较吻合的是NEE向节面,综合判断该节面可能为发震断层,倾向SE,倾角50°左右,性质以走滑为主兼逆冲分量。利用P波初动方法求解了ML2.0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并采用FMSI程序反演得到了震源区的构造应力场,结果显示其方向与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方向一致,说明该地震序列受区域应力场的控制。地震序列发生在175m高水位运行期的水位缓慢降落阶段,基于ETAS模型对流体触发作用进行了定量检测,显示库水对地震序列的触发作用占17%,余震自激发占83%。综合分析认为,巴东M5.1地震为库水触发的构造型地震,NEE向断裂构造为可能的发震构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2014年3月湖北省秭归县M4.2、M4.5地震成因分析
王秋良, 张丽芬, 廖武林, 李井冈
地震地质    2016, 38 (1): 121-13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1.009
摘要748)      PDF(pc) (2782KB)(583)    收藏

2014年3月27日和3月30日,三峡库首区秭归县分别发生M4.2和M4.5地震,震中相距约1km,地震序列类型为双震型。地震发生在175m试验性蓄水库水位缓慢下降阶段,G-R关系显示地震序列的b值与该地区构造地震的b值较为接近。为了检验库水对地震的影响,利用ETAS模型检验了库水对地震的触发作用。结果表明,三峡库水对秭归地震序列有一定的触发作用,但影响较小。利用双差定位法进行地震精定位,结果显示,2地震序列发生在NNW向仙女山断裂与NE向断裂的交会部位,平面上呈共轭展布。采用矩张量反演和P波初动2种方法研究了2次4.0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均显示逆走滑性质。结合余震分布特征可知,2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分别为NE向节面和NNW向节面。从震源深度剖面分析,M4.2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为走向NE,倾角较陡的断层,余震震源深度剖面呈三角形,分析该地震序列在其右侧受到了走向NW界面的约束; M4.5地震序列是在NE向小断层和NNW向仙女山断裂共轭作用影响下发生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2010年玉树超剪切破裂地震破裂过程反演
张丽芬, Iman Fatchurochman, 姚运生, 李井冈, 廖武林, 王秋良
地震地质    2014, 36 (1): 52-6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2.005
摘要1039)      PDF(pc) (3274KB)(1262)    收藏
为探讨玉树地震是否为超剪切破裂事件,利用Yagi的方法重新进行了此次地震震源破裂过程的反演。通过给定不同的破裂速度进行对比,发现当破裂速度为4.7km/s时,理论与实际观测结果拟合残差最小,且反演结果更符合实际。另据P波高频辐射能量包络反演,破裂传播速度在4.7~5.8km/s范围内,而该地区的剪切波速度则为3.0~3.6km/s,从而证明了此次地震超剪切破裂现象的存在。反演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在玉树段的NW和SE段形成了19和31km的地表破裂,而震中所在的中段由于隆宝湖拉分盆地的存在,造成了15km的未破裂区。超剪切破裂是造成SE段玉树县城遭受严重破坏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
4. 2011年MS4.6瑞昌-阳新地震的震源机制及发震构造探讨
张丽芬, 姚运生, 廖武林
地震地质    2013, 35 (2): 290-29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2.008
摘要851)      PDF(pc) (1709KB)(1268)    收藏

2011年MS 4.6瑞昌-阳新地震是瑞昌地区继2005年M5.7地震后的又一中等强度地震,文中从多角度对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进行了探讨.利用双差定位法进行的地震精定位结果显示,主震发生在NE向断裂的西南端,余震的分布则呈现出沿NNE和NW两个方向展布的特征.野外考察发现,等震线长轴方向为NE,沿此方向烈度衰减较慢.考虑震源时间函数的影响,采用波形反演方法得到了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302.2°,倾角68.2°,滑动角-3.8°; 节面Ⅱ走向33.6°,倾角86.5°,滑动角-158.1°. 综合分析认为,NNE向郯庐断裂的南端隐伏段(瑞昌-武穴断裂)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而与NW向断裂的共轭作用造成了部分余震沿着NW向分布的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三峡水库地震活动特征研究
廖武林, 张丽芬, 姚运生
地震地质    2009, 31 (4): 707-71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9.04.014
摘要1812)      PDF(pc) (1862KB)(1198)    收藏
在已有速度模型的基础上,选取三峡水库区529个地震重新确定了速度模型和台站校正,并利用该结果对2 138次地震进行了定位。研究表明,在不同区域震源深度存在明显的差异,仙女山断裂附近的地震平均震源深度为5.6km,而巴东地区的地震平均震源深度为2.6km。以震源深度5km为界,浅于5km的地震的b值为1.16,而深于5km地震的b值为0.90,不同深度地震的频次变化与水位关系差异明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三峡重点监视区构造地震与矿震时频谱特征分析
张丽芬, 廖武林, 曾夏生, 钟羽云
地震地质    2009, 31 (4): 699-70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9.04.013
摘要1381)      PDF(pc) (2281KB)(1212)    收藏
基于三峡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记录的数字化波形资料,利用谱图时频分析方法,研究了三峡地区构造地震和矿震波谱的时频特征,发现二者的时频谱特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1)构造地震波主频高于矿震;2)构造地震波的频率成分比矿震丰富,能量密度频谱随频率轴展布较宽,前者带宽是后者的4倍;3)矿震能量强度的峰值在整个波列中出现的时间较构造地震早,且能量衰减较快。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