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城市活断层地震勘探的最佳组合方法与应用研究
方盛明, 张先康, 刘保金, 段永红, 徐锡伟, 张永超
地震地质    2006, 28 (4): 646-654.  
摘要1487)      PDF(pc) (2902KB)(1178)    收藏
根据近年来在全国开展的大城市活断层地震探测实践,在简要介绍各种地震勘探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法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不同地震勘探方法的适用范围、获得的主要成果和所解决的主要问题.讨论了现阶段用地震勘探获取地壳结构和对不同深度断层定位的最佳组合方法,即对于有沉积覆盖的隐伏数百米深度至地表的断层,可用浅层地震勘探对其进行追踪,基底(埋深数公里)以上断层可采用高分辨地震折射探测;对于地壳中、深断裂应用反射地震勘探和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联合探测方法;还可以进一步采用三维深地震测深方法获得城市下方的三维结构和构造信息.采用这样的组合探测方法能够较好地获得断层在不同深度的产状与展布以及由深至浅完整的分布图像,并给出了应用实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0)
2. 南天山地区巴楚-伽师地震(MS6.8)发震构造初步研究
徐锡伟, 张先康, 冉勇康, 崔效锋, 马文涛, 沈军, 杨晓平, 韩竹军, 宋方敏, 张兰凤
地震地质    2006, 28 (2): 161-178.  
摘要2469)      PDF(pc) (5675KB)(3531)    收藏
新生代期间强烈而持久的再生造山作用,在天山地区形成了大量近EW向逆断裂-褶皱带,引起地壳强烈缩短,穿插有NW向“类转换断层”,显示出天山地区近NS向不均匀的构造挤压作用;区域上地震构造主要为近EW向逆断裂-褶皱带或盲逆断层,其次为NW向“类转换断层”。巴楚-伽师地震区位于南天山柯坪塔格推覆构造系以南,NE向跨越极震区、长约50km的深地震反射探测表明,1997年伽师强震群的发震构造推测为NW向隐伏“类转换断层”,2003年巴楚-伽师地震(MS6.8)的发震构造为柯坪塔格推覆构造系南缘尚未出露地表的近EW向盲逆断层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天山中段的深浅构造特征
杨主恩, 张先康, 赵瑞斌, 周伟新
地震地质    2005, 27 (1): 11-19.  
摘要1626)      PDF(pc) (5156KB)(1276)    收藏
天山起源于古生代的陆-陆碰撞作用,又经历了中新生代的典型陆内造山过程,其深浅构造结构和活动性一直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文中通过多种地球物理探测和综合地质构造分析,以地学断面形式对其深浅构造进行填图,揭示了天山中段复杂的深浅构造特色。结果表明:沿古生代的陆-陆碰撞缝合带两侧分别呈现出主要构造地质单元由老到新的对称性,并伴有相应深部结构的复杂性,反映了碰撞过程及后期的构造演化特点;天山中部的上地幔顶部存在厚近10km、宽近200km、几乎涵盖整个天山的低速高导层,可能是中新生代以来天山的陆内再造山作用引起的壳幔拆沉作用形成的残留下地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8)
4. 利用反演方法确定新疆伽师地震的定位
潘素珍, 张先康, 杨卓欣, 张成科, 段永红, 赵金仁, 嘉士旭
地震地质    2004, 26 (1): 153-160.  
摘要1885)      PDF(pc) (3506KB)(700)    收藏
运用一种广义反演方法,在任意垂向非均匀介质中,根据近震P,S波到时来确定地震事件空间位置的概率分布,应用此方法对新疆伽师地区临时数字地震台网的资料进行了定位处理,发现所定位的地震在平面图上呈明显的NNW向和NNE向线性分布,其中NNW向趋势略为明显.同时讨论了伽师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对伽师地区天然地震的定位结果显示了地震与断裂的密切关联,该震群的形成与震源区附近的隐伏断裂有关,这可能是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地壳剧烈变形及现今构造运动所造成的结果,这些复杂的构造格局和特殊环境为伽师强震群的孕育和发生提供了条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长白山天池火山区基底结构研究
段永红, 张先康, 杨卓新, 张成科, 赵金仁, 潘纪顺
地震地质    2003, 25 (3): 501-508.  
摘要1829)      PDF(pc) (2231KB)(896)    收藏
利用在长白山天池火山区布设的4条深地震测深剖面和1个三维地震透射台阵的Pg波资料,用有限差分方法反演了该地区的基底速度结构。对该地区的基底速度结构特征及P波速度5.9~6.0km/s所对应的结晶基底的界面形态、深度等进行了讨论。反演结果表明,长白山天池火山区基底深度变化不大,一般为2.0~3.0km,最深处位于天池火山口下和二道白河-池西之间;最浅处位于松江附近,约为1.5km。同时发现天池火山口下及二道白河-池西保护站之间是两处低速区,结晶基底深度为4.0km,其中二道白河-池西保护站之间的低速区对应于地质构造上的地堑构造。提出基底速度横向变化剧烈和基底深度突变的特征可以作为断层存在的一种标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青藏高原东北缘、鄂尔多斯和华北唐山震区的地壳结构差异——深地震测深的结果
张先康, 李松林, 王夫运, 嘉世旭, 方盛明
地震地质    2003, 25 (1): 52-60.  
摘要2211)      PDF(pc) (3612KB)(1391)    收藏
划分大陆活动地块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它们在地壳结构间的差异.大陆不同地块具有不同的地壳结构特征.这些结构和构造上的不同反映了它们在地壳内部的变形特征和动力过程的差异.文中利用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的结果,讨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东昆仑巴颜喀拉地块、鄂尔多斯地块和华北地块唐山震区地壳结构的差异.它们分别是变形强烈的活动地块、内部变形小相对稳定的地块和现代发生过强震的活动地块.在地壳结构上它们之间的差别是明显的.这些差异表现在地壳的分层性质、上地壳和下地壳的结构、地壳结构的不均匀尺度、壳/幔分界的性质、壳内低速层的分布、地壳界面、特别是莫霍面的构造形态等方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09)
7. 探测大城市活断层的地球物理方法
方盛明, 张先康, 刘保金, 徐锡伟, 白登海, 姬继法
地震地质    2002, 24 (4): 606-613.  
摘要1632)      PDF(pc) (3317KB)(879)    收藏
简要地介绍了开展大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的意义及世界各国开展活断层探测的基本情况.城市及邻近地区地震活断层引起的直下型地震,将会给大城市造成巨大的地震灾害.准确地探测出大城市的活断层分布,采取有效措施,可大大降低地震时的损失.文中重点介绍了开展地震活断层探测的地球物理方法的类型和主要特点,在区域探查与初步鉴定阶段、详细探测与精确定位阶段、孕震构造探测阶段可能涉及到的各种地球物理探测方法、适用范围及所能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06)
8. 复杂介质结构中折射界面的哈格多恩原理波前成像
徐朝繁, 张先康, 朱金芳, 段永红, 田晓峰, 潘纪顺
地震地质    2002, 24 (4): 542-548.  
摘要1575)      PDF(pc) (11390KB)(699)    收藏
在城市活断层探测中,浅层结构常常表现为强烈的非均匀性,界面横向强烈起伏,层内速度变化较大,传统的基于平界面均匀层模型的折射资料处理方法不能适用.研究开发能应用于复杂介质结构中折射资料处理的方法就显得十分必要.文中基于惠更斯原理,用波前扩张法对波场作正演计算,根据哈格多恩折射波前成像原理,在lecomte算法和Hole有限差分计算程序的基础上,开发出1种复杂介质结构中折射资料的处理方法与软件,并用此方法处理了福州城市活断层折射探测试验中在义序完成的2条折射剖面资料.结果表明:探测区浅层为3层结构,分别为盖层、强风化层和基岩.基岩顶界面的埋深约为58~52m,盖层P波速度变化较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城市活断层高分辨率地震勘探震源对比试验研究
潘纪顺, 刘保金, 朱金芳, 张先康, 方盛明, 王夫运, 段永红, 徐朝繁
地震地质    2002, 24 (4): 533-541.  
摘要2474)      PDF(pc) (5549KB)(5187)    收藏
国内外大量地震震例研究表明,巨大的城市地震灾害主要是由隐伏于城市之下的活动断裂上发生的地震造成的,因此,探测城市活断层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是目前探测城市活断层较为有效的地球物理方法,它包括激发技术、接收技术、观测系统、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技术等.而震源是地震勘探的首要问题,城市特定的人文环境和城市活断层的特点对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震源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较小的断距决定了要有较宽的震源谱,城市较严重的干扰决定了震源要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通过在福州市跨八一水库断裂进行的可控震源、真空加速落锤、锤击震源、枪震源以及炸药震源的试验研究,利用频谱分析技术,得到了各种震源谱的特性,并给出了可控震源、真空加速落锤和锤击震源叠加时间剖面对比,探讨了各种震源在城市活断层探测中的有效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0)
10. 城市活断层探测的高分辨率浅层地震数据采集技术
刘保金, 张先康, 方盛明, 赵成斌, 段永红, 朱金芳, 黄昭, 黄宗林, 王善雄, 郑德刚
地震地质    2002, 24 (4): 524-532.  
摘要2011)      PDF(pc) (8978KB)(713)    收藏
在简要介绍城市浅层地震勘探干扰波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福州市活断层探测的浅层地震试验探测资料,阐述了抗干扰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勘探的技术装备、地震数据采集的技术方法以及在强干扰背景条件下围绕抗干扰和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与分辨率而采取的技术措施.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可控震源和与其相匹配的地震仪器以及小道间距、小偏移距、多通道和高频检波器接收的工作方法,是实现抗干扰高分辨率浅层地震数据采集的有效途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西吉—中卫地震测深剖面及其解释
李松林, 张先康, 任青芳, 张成科, 石金虎, 赵金仁, 刘宝峰, 潘素珍, 张建狮, 刘建军
地震地质    2001, 23 (1): 86-92.  
摘要1702)      PDF(pc) (1916KB)(1086)    收藏
通过对南北向的西吉—中卫宽角反射/折射剖面测深资料的二维处理、计算和解释,研究了中宁、中卫和同心一带弧形构造及其两侧的壳幔速度结构和深部构造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3个区域的壳幔速度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均具有明显的非均匀性,标志壳幔深部构造存在着差异,地壳厚度变化大,弧形构造带中部为一莫霍面隆起(深45.0km),弧形构造带南北两侧上地壳中存在不同的低速块体。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7)
12. 华北文安—蔚县—察哈尔右翼中旗剖面S波资料的地质解释
刘宝峰, 张先康, 张成科, 宋松岩, 周雪松
地震地质    2000, 22 (1): 81-88.  
摘要1692)      PDF(pc) (2344KB)(1139)    收藏
通过对文安—蔚县—察哈尔右翼中旗深地震测深剖面S波资料的处理解释,获得本区二维壳幔速度结构和波速比结构。该区的上、中地壳主要由花岗岩组成,整体呈脆性,其速度比γ值为1.72左右;下地壳的γ值一般为1.78;上地幔顶部的γ值在1.82左右,表明下地壳与上地幔顶部整体呈塑性的特征。根据波组及γ值横向变化特征,推断了该区的几条深大断裂,结合本地区的地震活动,推测地震的孕育发生不仅与构造相关,而且与该区的岩石性质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6)
13. 华北莫霍面构造形态—深地震测深数据的三维反演
杨卓欣, 赵金仁, 张先康, 杨健, 吴涛
地震地质    2000, 22 (1): 74-80.  
摘要1583)      PDF(pc) (2454KB)(925)    收藏
给出了利用反射波走时重建地壳三维界面的方法,并处理了华北地区人工地震测深测线网中的PmP走时资料,获得了研究区莫霍界面的三维构造形态,确定了壳内深断裂的展布。结果表明,研究区莫霍界面埋深整体上由东南向西北加深,并在这一背景之上呈现波浪起伏,断陷盆地对应上地幔的隆起;区内存在数条延伸至莫霍面的地壳深断裂,其中大致沿北东走向展布的地壳厚度陡变带和沿北西西向的地壳厚度变异带是区内两条主要的深部构造带。将研究结果与本区中、强地震空间分布特征相结合,揭示了地震活动的深部构造背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香河-北京-涿鹿及其相邻地区壳幔构造与速度结构特征
赵金仁, 张先康, 张成科, 祝治平, 任青芳, 张建狮
地震地质    1999, 21 (1): 29-36.  
摘要2372)      PDF(pc) (1954KB)(767)    收藏
通过对北西向的宁河-北京-涿鹿宽角反射/折射剖面西段测深资料的二维处理、计算以及综合解释研究,获得了该段壳幔速度结构和深部构造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区域的壳幔速度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均具有明显的非均匀性,壳幔深部构造呈现明显的层状结构和东浅西深的倾斜状态,地壳厚度由香河以东的32~33km向西至北京西部的西山山区、怀来南部以及涿鹿迅速加深至39~40km,其中北京为36.5km左右,并且在香河的西侧存在着延伸至M界面的深断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大同-阳高震区及其邻区壳幔速度结构与深部构造
张成科, 张先康, 盖玉杰, 赵金仁, 聂文英, 任青芳
地震地质    1998, 20 (4): 391-398.  
摘要1596)      PDF(pc) (1995KB)(956)    收藏
利用通过本区6条宽角反射/折射剖面资料对大同-阳高震区及邻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与构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与构造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浅部基底断裂发育,而在其深部,根据波组特征、壳内界面及速度等值线起伏变化和低速异常体的边界等推测有3处地壳深断裂带。本区最明显的上地壳低速体位于大同-阳原附近,其南界存在地壳深断裂,大同-阳高地震群与该低速异常体和深断裂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山西高原北部地壳上地幔地震波速结构与深部构造
张建狮, 祝治平, 张先康, 张成科, 盖玉杰, 聂文英
地震地质    1997, 19 (3): 220-226.  
摘要1960)      PDF(pc) (1944KB)(926)    收藏
对自河北文安经山西大同至内蒙古岱海的宽角反射/折射地震剖面资料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地壳厚度由太行山山前地带的36.0km向山西高原增厚至44.0km。在太行山山前基底断裂、紫荆关断裂的下方和大同盆地的东侧存在着延伸至莫霍面的断裂带;太行山隆起区上地幔顶部的速度偏高,太行山山前地带和大同震区上地壳的下部有强烈的速度反转,大同地震与这里的异常的壳幔构造有关,太行山山前地带存在着发生潜在地震的深部构造条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8)
17. 豫北及其外围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研究
张成科, 赵金仁, 任青芳, 张先康, 祝治平
地震地质    1994, 16 (3): 243-253.  
摘要1581)      PDF(pc) (1604KB)(855)    收藏
利用菏泽~长治和郑州~济南深地震测深剖面资料,进行了一维、二维射线追踪走时拟合与合成地震图计算,获得了该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浅部断裂较发育,对应其地壳深部界面和速度等值线起伏变化较明显。在华北坳陷区南部上地幔隆起的背景上存在两个局部凸起,凸起最高处与浅部的东濮凹陷、汤阴地堑基本对应,M面埋深分别约31km和34km.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