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长江三峡水库诱发地震加密观测及地震成因初步分析
马文涛, 徐长朋, 李海鸥, 苑京立, 徐锡伟, 张新东, 张兰凤
地震地质    2010, 32 (4): 552-56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0.04.003
摘要1927)      PDF(pc) (5883KB)(1693)    收藏
从2009年3月起在长江三峡水库湖北段建立了26个地震台站组成的加密台网。2009年3—12月记录到2995次ML-0.8~2.9地震。利用双差定位软件重新确定了2837次地震的精确位置。结果显示:长江三峡水库库区小震震群分布图像呈线性分布或团块状丛集分布,团块状丛集一般在距离库水边5km范围内,地震线性分布可以延伸到距库水边16km远的地方;长江三峡水库湖北段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香溪河附近的仙女山断裂北端及九湾溪断裂、泄滩乡以西的长江两岸和巴东北岸神龙溪及附近地区,震源深度<10km,平均在4km左右;库区地震活动频次与库水位升降过程正相关,说明属于水库诱发地震。巴东库区神龙溪两岸地震明显呈现出3条线性分布,通过对比该地区碳酸盐岩的分布特征,发现是由于水库蓄水后,库水从神龙溪两岸等地下暗河渗入而诱发地震的;而仙女山断裂过江段、九湾溪断裂和泄滩乡、沙镇溪镇西部地区等的地震可能与仙女山断裂带、牛口断裂或顺层解理等不连续结构面软化,导致岩体失稳而诱发了水库地震,但诱发机制仍需要进一步详细研究才能获得令人信服的结论。另外,在秭归县文化南和杨林、巴东县东壤口镇以东等地存在着煤矿开采引起的矿山诱发地震,在长江三峡库区两岸存在着一些塌陷地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利用水库诱发地震数据库快速为政府部门提供汶川Ms8.0地震灾害对策
马文涛, 李海鸥, 徐锡伟, 杨清源, 陈献程, 徐长朋, 于贵华, 张兰凤
地震地质    2009, 31 (4): 792-79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9.04.023
摘要1681)      PDF(pc) (4188KB)(925)    收藏
根据水库诱发地震的发震相关因素和特点,确定出水库诱发地震数据库元参数和库结构,并通过资料收集初步建立起水库诱发地震数据库,它包含了全世界水库诱发地震震例1 31个、中国大Ⅰ型水库110座、中国大Ⅱ型水库200座和坝高达100m的水库70座,并具有快速查询、统计、图示等简单功能。在汶川MS8.0地震发生后的第2天,应地震主管部门的要求及时给出了四川省及附近区域已建大型水库的基本信息及分布。可见,水库诱发地震数据库是有助于政府部门进行地震快速对策的一种有效工具。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汶川MS8.0地震的地质科学考察数据库简介
李陈侠, 安艳芬, 于贵华, 徐锡伟, 陈桂华, 王世元, 宫会玲, 杨虎, 郭婷婷, 张兰凤
地震地质    2008, 30 (3): 804-810.  
摘要3024)      PDF(pc) (918KB)(3005)    收藏
汶川MS8.0地震科学考察数据库存储了大量的野外调查数据,主要包括野外地质观测点、地表破裂带、震区第四纪断层的展布及其活动性地质观测点、古地震探槽、断错地貌测量等数据,以及搜集来的地层数据、汶川地震及其余震、重新定位余震、历史强震等数据。文中利用ArcGis将这些野外数据进行了录入、编辑、分析和制图输出,初步构建了一个包含基础地震地质信息的汶川地震科学考察数据库,实现了数据的空间位置和属性特征的综合管理,可根据需要对相关专题的数据进行查询、分析和处理,并绘制了汶川地震构造图及地表破裂分布图,为灾后重建避让带的确定提供了依据,为进一步构建汶川地震地理信息系统奠定了数据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用ArcGIS实现利用1/20万地质图编绘1/25万区域地震构造图的方法
张兰凤, 于贵华, 李陈侠, 王银, 李策
地震地质    2007, 29 (2): 412-417.  
摘要1703)      PDF(pc) (1492KB)(1541)    收藏
1/25万区域地震构造图是城市活断层探测工作的成果图件之一。目前各城市的1/25万区域地震构造图多是在已有的1/20万地质图的基础上编绘出来的,由于目前可收集到的纸制1/20万地质图均是北京54坐标系统下的图件,而《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系统技术规程》要求的1/25万区域地震构造图是西安80坐标系下的图件。文中介绍了用ArcGIS软件实现利用1/20万地质图编绘1/25万区域地震构造图的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
5. 浅层地震勘探资料地质解释过程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杨晓平, 郑荣章, 张兰凤, 陈献程, 马文涛, 徐锡伟, 王瑞光, 梁辉, 王琰
地震地质    2007, 29 (2): 282-293.  
摘要1707)      PDF(pc) (6279KB)(1158)    收藏
浅层地震勘探是第四系覆盖区隐伏断层活动性研究常用的手段,叠加剖面上反射波组的分叉、合并、弯曲、中断、尖灭等被用作判断断层存在的重要标志。松花江北的吕刚屯、巨宝屯浅层地震叠加剖面上,T0为下更新统砂砾石层等松散堆积和白垩系砂岩、泥岩的分界面,反射波组清晰。T0-1波组为砂砾石层和黏土层、或砂砾石层和粉细砂层的反射界面,反射波组振幅大,能量强。根据地震反射剖面和测线上的钻孔资料,认为阿什河断层错断了下更新统下段,滨州断层错断了上更新统下段。而通过建立高精度的钻探联合地质剖面、地层年代测试和地层对比,确认阿什河断层没有错断第四系,滨州断层错断了下更新统下段。最后,从第四系的岩性、厚度变化等解释了浅层地震叠加剖面上反射波组的中断、弯曲并非断层活动的结果,而是由第四纪地层相变引起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1)
6. 青藏高原北部大型走滑断裂带近地表地质变形带特征分析
徐锡伟, 于贵华, 陈桂华, 李陈侠, 张兰凤, Yann Klinger, Paul Tapponnier, 刘静
地震地质    2007, 29 (2): 201-217.  
摘要2114)      PDF(pc) (3204KB)(1630)    收藏
阿尔金断裂带、东昆仑断裂带和海原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部的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具有相对高的地质和GPS滑动速率,地表破裂型地震频发。在阿尔金断裂带阿克塞老城西和半果巴、东昆仑断裂带西大滩和玛沁、海原断裂带松山等地点的探槽地质剖面揭露了这些走滑断裂带累积地质变形带的基本特征。阿尔金断裂带半果巴探槽和阿克塞老城西探槽、东昆仑断裂带西大滩探槽和玛沁探槽揭露出的地质变形带宽度约12m左右;海原断裂带松山拉分盆地边界单条走滑断层地质变形带宽度不足10m,考虑到地震期间拉分盆地可能会出现较严重的变形,则拉分盆地本身也应作为强变形带处理。由此可见,经历过多个地震地表破裂循环的东昆仑断裂带、海原断裂带和阿尔金断裂带其地质变形带的宽度是有限的,具有变形局部化特征。单条走滑断层的地质变形带宽度一般为10余米,比较保守地估计应<30m,走滑断层斜列阶区的地质变形带宽度取决于阶区本身的宽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城市活断层探测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以福州市活断层信息管理系统为例
于贵华, 徐锡伟, 孙怡, 朱金芳, 张兰凤
地震地质    2006, 28 (4): 655-662.  
摘要1795)      PDF(pc) (3043KB)(1365)    收藏
以福州市活断层信息管理系统为例,提出了城市活断层探测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分析了以GIS技术为支持的、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及系统结构与功能.系统在局域网内采用C/S模式,在广域网中采用B/S模式,具有用户界面、应用程序和基础数据的3层结构.探测成果数据库按照分类、分层存贮,按专题组织查询的方式管理.城市活断层探测信息管理系统以活断层探测成果数据库为基础,空间分析为支撑,集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查询及专题分析应用为一体,具备活断层探测及分析研究成果分类与综合查询、展示、分析等功能,这一系统的建立可为活断层研究的定量化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与技术平台,为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等防震减灾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甘肃马衔山北缘断裂西北段几何结构及其新活动
宋方敏, 袁道阳, 陈桂华, 程建武, 张兰凤, 何文贵, 葛伟鹏, 苏鹤军, 陆斌
地震地质    2006, 28 (4): 547-560.  
摘要1836)      PDF(pc) (6043KB)(1153)    收藏
甘肃马衔山北缘断裂在大地构造上属昆仑-祁连-秦岭加里东-华力西造山系,其西北段位于兰州中生代盆地内部.通过对该段的1:10000条带状地质填图,弄清了其几何结构,获取了新活动时代、活动性质的若干地质地貌证据和年龄证据.结果表明,该段断裂由咸水沟-马泉沟、新城沟和青石咀3小段构成,其中咸水沟-马泉沟小段晚更新世-全新世活动,活动性质以左旋走滑为主,新城沟和青石咀两小段晚更新世以来未见活动.全新世晚期以来,咸水沟-马泉沟小段的左旋位移量5~8m,位移速率0.5~1.72mm/a.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南天山地区巴楚-伽师地震(MS6.8)发震构造初步研究
徐锡伟, 张先康, 冉勇康, 崔效锋, 马文涛, 沈军, 杨晓平, 韩竹军, 宋方敏, 张兰凤
地震地质    2006, 28 (2): 161-178.  
摘要2467)      PDF(pc) (5675KB)(3529)    收藏
新生代期间强烈而持久的再生造山作用,在天山地区形成了大量近EW向逆断裂-褶皱带,引起地壳强烈缩短,穿插有NW向“类转换断层”,显示出天山地区近NS向不均匀的构造挤压作用;区域上地震构造主要为近EW向逆断裂-褶皱带或盲逆断层,其次为NW向“类转换断层”。巴楚-伽师地震区位于南天山柯坪塔格推覆构造系以南,NE向跨越极震区、长约50km的深地震反射探测表明,1997年伽师强震群的发震构造推测为NW向隐伏“类转换断层”,2003年巴楚-伽师地震(MS6.8)的发震构造为柯坪塔格推覆构造系南缘尚未出露地表的近EW向盲逆断层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山东安丘-莒县断裂小店子—茅埠段新活动及其定量研究
宋方敏, 杨晓平, 何宏林, 李传友, 张兰凤
地震地质    2005, 27 (2): 200-211.  
摘要2800)      PDF(pc) (4119KB)(2413)    收藏
小店子—茅埠段是沂沭断裂带安丘-莒县断裂的组成部分,北起莒县小店子东北,南至莒县茅埠以南,总体走向10°~20°,倾向NW或SE,倾角60°以上,长约30km。可细分为5小段,从北到南依次是小店子—齐家庄、源河、库山—西莲池、青峰岭和三庄—宅科小段。各小段之间为左阶或右阶斜列,平面上呈向北收敛、向南撒开的帚状。断裂在卫片和航片上都显示出清楚的线性影像,地貌上表现为清楚的基岩陡坎。根据野外所获得的天然和探槽剖面以及年龄样品测试结果,确定其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早期,活动性质是以右旋走滑为主兼挤压逆断。距今约70ka以来,断裂的右旋位移量64~73m,位移速率0.91~1.04mm/a。距今约12ka以来,断裂的右旋位移量5.5~7.8m,位移速率0.46~0.65mm/a;垂直位移量2~3.8m,位移速率0.17~0.32mm/a。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北京市立水桥附近黄庄-高丽营隐伏断裂的浅层地震勘探
马文涛, 徐锡伟, 郝书俭, 尹功明, 于光明, 于贵华, 储宝贵, 郑宝贵, 张兰凤
地震地质    2004, 26 (4): 698-705.  
摘要2076)      PDF(pc) (3901KB)(975)    收藏
利用高精度的浅层地震勘探手段,探测出北京市立水桥附近的黄庄-高丽营隐伏断裂,并进行了地质解释。结果表明北京市立水桥附近区域的浅部速度模型为4层结构。第1层至第2层的介质深度从0~150m,P波速度从800~2000m/s,介质为第四纪或古-新近纪覆盖层;第3层至第4层的介质深度为130~300m,P波速度在2000~2500m/s以上,推测为泥岩、砂岩类的基岩区。黄庄-高丽营隐伏活断裂其浅部由东西2条近似平行、相距1300m、走向N23°E、倾向SE的断裂所组成,西断裂F2倾角22°,东断裂F1倾角67°,在634m深度归结成单条断层,构成分叉状结构;断层上盘埋深101m,下盘埋深109m,断距为8m,为断错T2,T3地层界面、带走滑分量的正断层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5)
12. 右江断裂带晚更新世活动的若干地质地貌证据及位移速率
宋方敏, 李传友, 陈献程, 张兰凤
地震地质    2004, 26 (4): 611-621.  
摘要1696)      PDF(pc) (6517KB)(912)    收藏
右江断裂带地处桂西断块区,有记载以来沿带曾发生4.0~5.0级地震15次,属中强地震带。笔者在室内卫片、航片、大比例尺地形图解译和分析的基础上,经野外实地调查,获得了断裂带晚更新世活动的若干地质地貌证据,实测了断裂的左旋位移数据。文中介绍了有关证据,并根据年龄数据,计算了断裂中、晚更新世以来的水平和垂直位移速率。断裂带在平面上分3大段,即百色以西段、百色—思林段、思林—坛洛段,各大段又可进一步分为若干个小段。断裂断错了距今(3.28±0.25)×104a~(10.16±0.79)×104a的阶地堆积物和残坡积物,控制着百色—田东晚第四纪盆地的发育,地貌上形成断层谷和槽地、断层崖和陡坎,横穿断裂的水系发生同步左旋位移,其活动性质以左旋走滑为主,兼有张性差异运动。晚更新世不同时段以来断裂的水平位移速率为1.47~1.98mm/a,中更新世以来的垂直位移速率为0.74~0.76mm/a,晚更新世以来为0.1~0.35mm/a。该断裂的位移速率明显低于其西的川滇断块内部断裂,更低于川滇断块周边断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6)
13. 首都圈地区的地震活动性与断裂的关系
马文涛, 徐锡伟, 于贵华, 张兰凤
地震地质    2004, 26 (2): 293-304.  
摘要1796)      PDF(pc) (6228KB)(1981)    收藏
通过地震学参数研究构造脆性变形的方法,着重分析了首都圈地区地震活动的“时、空、强”及其震源机制分布特征与断裂活动的关系,展示出该地区断裂活动的定量性规律,由此获得了首都圈地区上地壳变形的物理模型。结果表明:首都圈地区地震活动的“时、空、强”及其震源机制分布特征与断裂活动性质吻合较好,NE或NEE向和NWW向2组断裂构成共轭断裂;沿NWW-SEE向的张家口-渤海湾断裂带两侧形成了燕山块体、晋北块体、太行山块体和冀中块体的基本活动体系;在NWW-SEE向串列状的块体边界上形成一定量的NWW向地震活动密集带,而在与其共轭的NE或NEE向断裂交汇点附近具有发生中强震级以上地震的构造条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川滇菱形块体顺时针转动的构造学与古地磁学证据
徐锡伟, 程国良, 于贵华, 宋方敏, 向宏发, 张兰凤, Hagai Ron, 王洋龙, 闻学泽
地震地质    2003, 25 (1): 61-70.  
摘要2005)      PDF(pc) (2708KB)(1316)    收藏
川滇菱形块体内部受NE向丽江-小金河断裂的切割,可进一步划分为川西北次级块体和滇中次级块体等南北2个部分;各次级块体东边界断裂有规律地左旋滑动、西边界断裂的右旋滑动及其滑动速率值的差异,反映出新生代时期各次级块体作向SE的水平滑移叠加绕垂直轴顺时针转动的复合运动.其中,川西北次级块体SE向的水平滑移速率5mm/a,顺时针转动角速度1.4°/Ma;滇中次级块体SE向的水平滑移速率3.5mm/a,顺时针转动角速度约1.5°/Ma.在滇中次级块体内部姚安、大姚、永仁、昆明北马街等地采集到约90个古新世地层的定向样品,通过交变退磁和热退磁获得了它们各自的剩磁矢量(实验磁偏角和磁倾角),由实测磁偏角与期望磁偏角相比可知川滇地区滇中次级块体中新世早期以来的顺时针转动累积量可达30°~48°.次级块体的整体转动与块边活动断裂的左旋滑动符合左旋走滑断裂作用区块体作顺时针转动的运动学模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拉萨市附近刘吾大佛寺间断裂的浅层地震勘探
马文涛, 凌宏, 曹忠权, 储宝贵, 张兰凤
地震地质    2002, 24 (4): 565-570.  
摘要1706)      PDF(pc) (3471KB)(872)    收藏
简要介绍了在青藏高原拉萨市附近刘吾-大佛寺间断裂的浅层地震勘探工作,并进行了初步的地质解释.结果表明,刘吾-大佛寺间断裂所在区域的速度模型为5层结构.第1层至第4层的介质深度从0m变化到20m,P波速度800~2 000或2 800m/s,介质为第四纪或第三纪覆盖层;第5层的介质P波速度在3 000~4 000m/s以上,其CDP图像分布零散、没有形成较强的反射界面,推测该区域为花岗岩类的基岩区.根据反射波组的连贯性、间断性及位置,判定在浅层地震勘探剖面320m处存在着刘吾-大佛寺间断裂,它是1条逆断层,倾向NE,倾角80°左右,其上端点出现在深约100m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活断层地震地表破裂“避让带”宽度确定的依据与方法
徐锡伟, 于贵华, 马文涛, 冉永康, 陈桂华, 韩竹军, 张兰凤, 尤惠川
地震地质    2002, 24 (4): 470-483.  
摘要2226)      PDF(pc) (4609KB)(1918)    收藏
基于不同类型活断层产生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和跨断层探槽地质剖面的地层强变形带宽度等观测事实,结合地面建筑设施毁坏带与活断层密切的空间位置关系,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确定了活断层"避让带"宽度为30m.各活断层更为准确的避让带宽度可通过分析跨断层探槽地质剖面上地层的变形特征加以验证或修订;活断层斜列阶区、平行次级断层围限区、走向弯曲区等特殊地域的避让带宽度为这些地域宽度与两外侧各15m之和.建议有关部门进行活断层"避让带"立法与执法管理,并加强活断层鉴定及其地表活动线几何结构形态的准确定位工作,积极而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