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小江断裂带西支晚第四纪强震破裂特征
李西, 冉勇康, 吴富峣, 马兴全, 张彦琪, 曹筠
地震地质    2018, 40 (6): 1179-120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6.001
摘要987)   HTML    PDF(pc) (14049KB)(318)    收藏
小江断裂带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系川滇菱形地块与华南地块的边界断裂带。1833年小江断裂带西支曾发生过云南历史上最大的嵩明8级特大地震。研究小江断裂带晚第四纪地表变形和强震破裂行为对认识断裂带乃至川滇地区未来地震危险性以及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演化都至关重要。文中通过在小江断裂带西支开挖的多个大型探槽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草海子探槽共揭露出6次古地震事件,从老到新依次为事件U、V、W、X、Y和Z,分别发生于40000—36300BC、35400—24800BC、9500BC—500AD、390—720AD、1120—1620AD和1750AD至今。干海子探槽共揭露出3次古地震事件,从老到新依次为事件GHZ-E1、GHZ-E2和GHZ-E3,分别发生于3300BC—400AD、770—1120AD和1460AD至今。大坟地探槽古地震事件分别为:事件E1,发生于22300—19600BC;事件E2,发生于18820—18400BC;事件E3,发生于18250BC至今。干海子探槽与草海子探槽同在小江断裂带西支上,且两探槽相距仅约400m,结合历史地震记录并使用古地震研究的逐次限定法可限定该段全新世晚期记录较完整的4次古地震事件发生时间分别是500—720AD、770—1120AD、1460—1620AD和AD1833,平均复发间隔约370~440a,这一结果小于前人所得的约900a的平均复发间隔。因此,应重新评估小江断裂带未来的地震危险性。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发现,小江断裂带西支在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中期很可能以分段破裂为主,而在全新世中晚期以来具有丛集及整个西支断裂全段破裂的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红河断裂带南段全新世地震活动证据
李西, 冉勇康, 陈立春, 王虎, 于江, 张彦琪, 谢英情
地震地质    2016, 38 (3): 596-60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3.007
摘要1258)      PDF(pc) (5624KB)(746)    收藏

有历史记录以来,红河断裂带北段曾发生包括1652年弥渡7级地震和1925年大理7级地震在内的6.0级以上地震9次。然而,红河断裂中、南段自公元886年有历史地震记录以来,没有1次6.0级以上地震记录。红河断裂带作为边界断裂是在废弃,未来不会有大地震发生,还是为长周期大地震的孕震构造?这个问题一直困绕着地质学界。通过室内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判读,并结合详细的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在红河断裂南段戛洒-腰街一带发现了一系列槽谷地貌,在十几km的地段都有显示;同时,组合探槽揭露的古地震信息及14C样品测年分析表明,红河断裂南段存在全新世期间地震活动的地质证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