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Email Alert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期刊荣誉
数据库收录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浏览
待发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张晓亮[Author]) AND 1[Journal]) AND year[Order])
AND
OR
NOT
文题
作者
作者单位
关键词
摘要
分类号
DOI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利用浅层地震反射剖面探测研究大兴断裂北段新近纪—第四纪的构造特征
何付兵, 徐锡伟, 何振军, 张晓亮, 刘立岩, 张巍, 魏波, 倪敬波
地震地质 2020, 42 (
4
): 893-90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4.008
摘要
(
778
)
HTML
PDF(pc)
(8744KB)(
320
)
可视化
收藏
跨大兴断裂北段的3条浅层二维地震反射剖面, 揭示了大兴断裂北段所在区的新近系—第四系结构与断裂结构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 大兴断裂北段所在区域的新近系—第四系内可识别出T
01
—T
03
、 T
Q
和T
11
—T
13
共计7组强反射同相轴, 与其下的古近系及更早期的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大兴断裂是一条地壳深度的断裂, 其在浅部不同构造位置的产状、 断距等有所差异, 宏观呈现由SW向NE倾角减缓(80°~60°)、 上断点埋深变深(160~600m)、 新近系断距(80~0m)减小的特征。 在断裂NE末端表现为与三剪运动有关的变形加宽三角带, 而不是一条持续的断层。 断裂的几何结构和形态揭示其于新近纪—早第四纪仍延续了古近纪的伸展正断活动, 晚更新世以来无明显活动, 现今沿线发育的地震可能与此构造的关系不大。 大兴断裂的北段走向NNE, 长约23km, 与夏垫断裂呈右阶排列, 形成一个长约13km的断裂重叠区。 这种断裂组合在伸展构造背景下独立演化, 分别控制廊固、 大厂次级凹陷的发育, 并最终在断裂交接重叠区形成成熟型的转换斜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
柴达木盆地西南缘油砂山断裂的古地震和晚第四纪活动速率
许建红, 惠旭辉, 程宏宾, 张晓亮, 尚思歧
地震地质 2018, 40 (
2
): 465-47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2.013
摘要
(
730
)
PDF(pc)
(7890KB)(
188
)
可视化
收藏
油砂山断裂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南缘英雄岭背斜南翼,英雄岭背斜是柴达木盆地内新构造表现最为强烈的地区,也是柴达木盆地内部褶皱向S扩展的最前缘位置。对油砂山断裂的古地震和晚第四纪活动速率研究有助于理解该地区的构造变形方式和评价地震地质灾害。通过对油砂山山前洪积扇上沿断裂带发育的挤压鼓包进行探槽开挖、油砂山西侧盆地内褶皱陡坎进行测量及晚第四纪冲、洪积地层进行光释光测年,综合分析认为:1)油砂山断裂是1条全新世活动的逆冲断裂,盆地内的褶皱陡坎表明至少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该断裂在同一地表迹线上持续活动。油砂山探槽揭露到的断层面产状为N62°W/NE∠17°。探槽揭露到了至少2次构造事件,较新的1次事件Ⅱ发生在距今500a以来,垂直断距约0.25m。目前获得的资料还不能确定它就是1977年茫崖西北的
M6.4
地震,但也不能排除与该地震有关。较老的事件Ⅰ发生在距今1 000~4 000a之间,垂直断距约0.55m。事件发生后的侵蚀作用影响了事件Ⅰ年龄的限定和事件Ⅰ确切次数的判定。2)油砂山断裂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的垂直活动速率约为(0.38±0.06) mm/a。与该区GPS站点的相对速率相比较表明,油砂山断裂是该区非常重要的1条全新世活动的逆冲断裂,在调节区域构造变形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
北京南口-孙河断裂与黄庄-高丽营断裂交会区沉积速率差异对断裂活动性的响应
张磊, 白凌燕, 赵勇, 张晓亮, 杨天水, 蔡向民, 何付兵
地震地质 2017, 39 (
5
): 1048-106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5.013
摘要
(
604
)
HTML
PDF(pc)
(3224KB)(
434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北京地区南口-孙河断裂与黄庄-高丽营断裂交会处钻孔剖面开展磁性地层学研究,结合沉积物岩石组合特征以及浅部测年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了钻孔剖面的第四纪地层格架,由于地层沉积速率对控盆断裂的活动具有较好的响应,对比钻孔沉积速率的变化特征能够对目标断裂的第四纪活动性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南口-孙河断裂与黄庄-高丽营断裂交会处所控制的断块在第四纪时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沉降。早更新世至全新世,南口-孙河断裂活动性表现为强弱交替的特点,黄庄-高丽营断裂则表现为逐渐减弱的特点。早更新世,黄庄-高丽营断裂活动强度大于南口-孙河断裂,之后南口-孙河断裂的活动强度大于黄庄-高丽营断裂的活动强度,直至全新世,2条断裂的活动性趋于一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
地震前地表重力场变化的一种可能解释——应力-损伤耦合效应
陈兵, 江在森, 祝意青, 张晓亮, 楼志文
地震地质 2003, 25 (
4
): 625-631.
摘要
(
1293
)
PDF(pc)
(2356KB)(
663
)
可视化
收藏
文中运用损伤力学研究方法,提出孕震过程中引起地壳破坏的应力-损伤耦合效应。利用应变等效性假设,推导了地壳体的应力-损伤耦合效应与地表重力变化之间的理论关系。根据岩石力学实验的不同加载途径,模拟了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和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重力演化的不同特征,结果与实际情况符合较好,表明应力-损伤耦合效应可以作为地震前地壳重力变化的一种物理解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