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呼图壁地下储气库构造气体地球化学特征
张磊, 高小其, 包创, 李静, 李旭茂
地震地质    2018, 40 (5): 1059-107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5.007
摘要581)   HTML    PDF(pc) (3218KB)(528)    收藏
动力加卸载过程中的断层气体运移和富集特征,是评价地下介质受力状态和构造活动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呼图壁地下储气库为研究气体地球化学变化特征与应力应变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天然的实验场地。呼图壁地下储气库加压存储阶段,土壤气中Rn、CO2、Hg和H2浓度的观测结果表明,在非储气库区和断层处,土壤气浓度及变化趋势为背景值特征,可能揭示出断层的活动状态较弱。而在储气库区内观测到了土壤气中H2和Hg浓度显著升高的现象,最大值分别为5.551×10-4和53ng/m3,而且H2和Hg浓度异常的测量位置较为一致。土壤气中Hg、H2与Rn、CO2的差异性变化趋势,可能与气体的产生机理和响应机制不同有关。土壤气中H2和Hg的浓度可反映出地下储气库内的压力变化和裂隙通道,可揭示出储气库注气对断层活动性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为分析呼图壁地下储气库注采气对断层活动性的影响提供了新的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北京南口-孙河断裂与黄庄-高丽营断裂交会区沉积速率差异对断裂活动性的响应
张磊, 白凌燕, 赵勇, 张晓亮, 杨天水, 蔡向民, 何付兵
地震地质    2017, 39 (5): 1048-106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5.013
摘要603)   HTML    PDF(pc) (3224KB)(433)    收藏
通过对北京地区南口-孙河断裂与黄庄-高丽营断裂交会处钻孔剖面开展磁性地层学研究,结合沉积物岩石组合特征以及浅部测年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了钻孔剖面的第四纪地层格架,由于地层沉积速率对控盆断裂的活动具有较好的响应,对比钻孔沉积速率的变化特征能够对目标断裂的第四纪活动性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南口-孙河断裂与黄庄-高丽营断裂交会处所控制的断块在第四纪时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沉降。早更新世至全新世,南口-孙河断裂活动性表现为强弱交替的特点,黄庄-高丽营断裂则表现为逐渐减弱的特点。早更新世,黄庄-高丽营断裂活动强度大于南口-孙河断裂,之后南口-孙河断裂的活动强度大于黄庄-高丽营断裂的活动强度,直至全新世,2条断裂的活动性趋于一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氢氧稳定同位素在地下水异常核实中的应用
张磊, 刘耀炜, 任宏微, 郭丽爽
地震地质    2016, 38 (3): 721-73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3.017
摘要633)      PDF(pc) (1714KB)(825)    收藏

在地震地下流体研究中,区别地下水是受浅层物质补给还是受深部介质活动的影响,是异常核实的主要任务。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能够有效地识别地下水的来源与补给过程。文中概述了氢氧稳定同位素方法在地下水异常核实应用中的基本原理、水样采集和测试技术,列举了应用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井水位升高和水质浑浊异常现象的实例,就氢氧稳定同位素用于核实地下水水位、水温、化学组分和宏观异常进行了简要讨论。该方法的广泛使用,有助于识别地下水异常的构造与非构造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
4. 断裂带土壤气高精度氢异常分析
范雪芳, 张磊, 李自红, 陶京岺
地震地质    2016, 38 (2): 303-31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2.006
摘要666)      PDF(pc) (2749KB)(413)    收藏

氢气作为1种灵敏的指标能够指示断裂活动过程。文中基于长期全时段的断裂带土壤气高精度氢观测资料,根据测量值的分布范围对资料的可靠性进行了评价,通过氢浓度映震评估,认为氢浓度与地震活动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给出了异常判定指标。并结合氢浓度异常特征对测点周围350km范围内的有感地震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2010年10月24日和2011年3月8日在河南太康分别发生MS4.6和MS4.1地震前1周左右震中距330km的山西夏县土壤高精度氢浓度观测到的相似异常变化,其变化特征表现为“突升-转折下降-地震-恢复背景值”,变化幅度达正常背景值的20多倍。认为断层氢浓度异常变化与地震所处的构造位置有关,在同一地点发生的2次相似地震,断层氢浓度出现相似变化,异常重现性好。高精度断层氢浓度观测是短临预报的1种有效手段,可为地震重点危险区开展短临跟踪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
5. 鲁甸6.5级地震地下流体典型异常与前兆机理分析
刘耀炜, 任宏微, 张磊, 付虹, 孙小龙, 何德强, 余怀忠, 周志华, 张国盟
地震地质    2015, 37 (1): 307-31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24
摘要588)      PDF(pc) (2989KB)(717)    收藏

基于川滇地区前兆台网资料, 结合异常现场核实工作结果, 对鲁甸6.5级地震前的地下流体异常现象进行了总结。遵循地震分析预报的基本思路, 按照长期、中期、短期趋势异常、临震异常和宏观异常阐述了鲁甸6.5级地震前地下流体典型异常现象。结果表明, 长期和中期趋势背景异常主要出现在距震中300~500km范围, 短期趋势和临震及宏观异常集中于震中区100km范围内。这种流体异常特征反映了在较高密度的观测点区域, 可以观测到流体活动加剧的前兆现象, 有利于判定地震危险区和短期阶段跟踪分析。区域应力加载作用可能引起的断裂带裂隙的开启与闭合, 导致温泉和井水温、深部气体与承压井水位的持续变化;水岩反应加剧和地下水混合作用增强, 使地下水离子组分浓度发生变化, 甚至导致显著宏观异常。在一定密度的前兆观测地区, 能够获取用于判定地震危险性的前兆信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5)
6. 基于水化学和物理方法的井水位异常分析
张磊, 刘耀炜, 孙小龙, 方震
地震地质    2014, 36 (2): 513-52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2.019
摘要609)      PDF(pc) (1584KB)(761)    收藏
针对2008年汶川MS 8.0地震后江苏地区的地震观测井水位上升现象,选取了苏18井和井周边地表水进行了水化学和物理分析,研究了井水位异常与地表水和大气降水的补给关系,讨论了井水补给来源及其与高邮-宝应MS 4.9地震的关系。离子含量和氢氧同位素结果表明,苏18井水主要为大气降水成因,存在一定的水岩作用。应用氯离子分析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其结果显示大气降水在井水补给源中占了重要份额,井水位的突然上升与同期降水量增加有一定关系。水库水与苏18井水之间存在水力联系,大气降水增多致使水库水位升高,对该井水位变化有一定的影响。综合分析认为,大气降水的增多致使水库蓄水增加,水库水通过侧向渗透补给造成了2011年苏18井的水位显著升高。苏18井异常不是由构造活动引起的,作为高邮-宝应MS 4.9地震的前兆依据不充分。水化学和物理结合的方法为今后判别地下水位异常干扰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
7. 夏垫断裂带深部构造特征与第四纪活动性讨论
何付兵, 白凌燕, 王继明, 刘予, 蔡向民, 孙永华, 张磊, 方同明, 郭高轩
地震地质    2013, 35 (3): 490-50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3.004
摘要935)      PDF(pc) (3272KB)(1248)    收藏

利用重力、浅层地震和高密度电阻率法物探工作成果,由深及浅垂向上 "接力拼接"的方式,结合钻探等手段,把夏垫断裂带分解为基岩断裂带和第四纪断裂带2个部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1)夏垫断裂带的基岩断裂带由主干断裂和次级断裂构成。其北段(马坊—西集一带)较窄,由2条主干断裂构成。其南段(西集—凤河营一带)较宽,由3条主干断裂构成。 2)第四纪断裂带是基岩断裂带向上延伸的部分,是断裂带最新活动的直观表现,并受控于基岩断裂带。夏垫第四纪断裂带同样由主干和次级断裂构成,北段(马坊—西集一带)由2条主干断裂和分布于北端尾部次级断裂构成,与基岩断裂带一一对应关系较好。2条主干断裂产状差异较大,最新活动时间均为全新世。而南段(西集—凤河营一带)断裂分布不连续,很难分清主次断裂,同基岩断裂带的对应关系较差,推测为基岩断裂中夏垫断裂的活动。这些主、次级断裂产状均较为陡立,最新活动时间为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早期。 3)夏垫断裂带内上、下两盘全新世沉积底界垂向累积位错量为1.7~4.8m,晚、中、早更新世以来则分别为6~26m、26~167m和44~330m,其中最大累积位错量位于夏垫地区,向南、北逐渐减小。4)以张家湾断裂为界把夏垫断裂带划分为南、北2段。北段第四纪活动性强,中强震及微小地震时有发生,而南段第四纪活动性弱,仅发生微小地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