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幕府山-焦山断裂镇江段第四纪活动性
张鹏, 汪勇, 范小平, 许奎, 刘嘉彬
地震地质    2022, 44 (1): 63-7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1.005
摘要686)   HTML18)    PDF(pc) (7857KB)(212)    收藏

幕府山-焦山断裂是南京、 镇江地区的一条重要的近EW向断裂, 与镇江一带多次破坏性地震密切相关。文中通过浅层地震勘探和钻孔联合剖面探测方法, 对幕府山-焦山断裂镇江段的展布特征及第四纪活动性进行了系统研究。浅层地震勘探成果表明, 幕府山-焦山断裂倾向N, 倾角约为50°~60°, 断距约为3~7m, 以正断活动为主。桥头村场地中更新统之上的地层没有被断错的迹象, 中更新统下蜀组下部已被断层断错, 中更新统底界在断层两侧的位错量为3.2m。判断本场地幕府山-焦山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 晚更新世以来无活动迹象。金山场地断层以正断活动为主, 全新统没有断错迹象。经综合分析, 幕府山-焦山断裂镇江段的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 未发现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迹象。根据测年结果分析, 其最新活动时间在距今(222±22)ka之后、 晚更新世之前。幕府山-焦山断裂是宁镇地区一条地震危险性较强的主要断裂, 尤其是该断裂与NW向断裂的交界部位, 具备破坏性地震的孕震环境, 必须高度重视相关区域的震害防御相关工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镇江地区主要NW向断裂的第四纪活动性
张鹏, 许奎, 范小平, 张媛媛, 汪勇, 郝景润
地震地质    2021, 43 (1): 144-15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1.009
摘要722)   HTML    PDF(pc) (8838KB)(246)    收藏
五峰山-西来桥断裂和丹徒-建山断裂是镇江地区2条主要的NW向断裂, 可能与镇江多次破坏性地震相关。 文中通过浅层地震勘探和钻孔联合剖面探测方法, 对五峰山-西来桥断裂和丹徒-建山断裂的展布特征及第四纪活动性进行了系统研究。 五峰山-西来桥断裂在浅层地震剖面上倾向NE, 倾角约为60°, 断距约为5~9m, 以正断活动为主; 大路镇场地上, 该断裂断错的最新地层为中更新统底部, 位错量为2m, 判断五峰山-西来桥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早期。 丹徒-建山断裂在浅层地震剖面上倾向SW, 倾角约为50°~55°, 断距约为2~7m, 以正断活动为主; 访仙镇场地上, 中更新统之上的地层没有被断错的迹象, 中更新统底部可能被断层影响, 判断丹徒-建山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早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邻区Rayleigh波相速度与方位各向异性
顾勤平, 康清清, 张鹏, 孟科, 吴珊珊, 李正楷, 王俊菲, 黄群, 蒋新, 李大虎
地震地质    2020, 42 (5): 1129-115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5.007
摘要578)   HTML    PDF(pc) (16177KB)(353)    收藏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邻区处于华北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的结合带, 是研究陆内碰撞、 大陆聚合及生长、 地球动力学和岩石圈形变等问题的天然实验场。 为获取研究区内更为精细的壳幔S波速度和方位各向异性的分布, 文中利用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邻区范围内共261个固定宽频带地震台站2a记录的连续波形数据, 利用时频分析法提取了5~50s周期的Rayleigh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 之后, 将研究区域划分为0.25°×0.25°等间隔的网格点, 并采用Tarantola方法反演获得了研究目标区内的二维Rayleigh波相速度与方位各向异性的分布图像。 此外, 还分析研究了6个具有代表性周期的相速度及方位各向异性分布图像, 这些图像揭示出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邻区壳幔速度结构的横向非均匀性及方位各向异性的空间差异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 相速度的分布特征与地质构造单元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 在地壳浅部(6~10s), 拥有较厚松散沉积层覆盖的盆地和基岩出露的造山带分别呈现为低速异常和高速异常。 随着周期递增(15~20s), 地壳介质受浅部沉积层的影响有所减弱, 河淮盆地、 苏北盆地等平原地区局部出现了高速异常。 下地壳至上地幔(25~30s)的相速度分布受地壳厚度的影响, 总体上与莫霍面埋深呈负相关, 如莫霍面厚40km的大别造山带由短周期高速转为低速分布。 由于研究区内各个地质构造单元所处的构造环境存在差异, Rayleigh波相速度的方位各向异性也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 总体上, 各向异性的强度随着周期(深度)的递增而有所增强, 快波方向更具规律性。 综合苏北盆地自地壳浅部至岩石圈地幔的连贯低速分布及方位各向异性的一致性, 我们认为其下方可能存在着壳-幔强耦合的现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利用HVSR方法研究广州地区的场地效应及估算地震灾害特征
宗健业, 孙新蕾, 张鹏
地震地质    2020, 42 (3): 628-63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3.006
摘要666)   HTML    PDF(pc) (3191KB)(430)    收藏
为获取广州地区的场地效应和沉积层分布情况, 2018年初于广州地区布设了100台流动台站进行背景噪声观测。 文中利用HVSR方法得到了表征场地效应的共振频率和放大倍数2个参数的分布结果, 并利用共振频率-沉积层厚度转换公式得到了广州地区的沉积层分布。 文中综合考虑共振频率和放大系数, 同时得到了广州地区表征场地易破坏程度的K值分布。 研究结果显示: 广州地区的共振频率为1~6.5Hz; 沉积层厚度整体较小, 多为10~25m, 珠江下游最厚, 达40m; 研究区场地整体易破坏程度低, 极少区域超过安全值(K>20), 表明在地震灾害中较为安全。 文中结果与地表地形及公开的钻孔数据相符, 可为城市整体工程扩建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基本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苏锡常断裂的第四纪活动性
张鹏, 张媛媛, 许汉刚, 刘建达, 陈建强, 李丽梅, 李金良, 顾勤平, 蒋新
地震地质    2019, 41 (5): 1172-118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5.007
摘要690)   HTML    PDF(pc) (6456KB)(610)    收藏
苏锡常断裂是长三角地区一条重要的NW向隐伏断裂。文中利用浅层地震勘探和钻孔联合剖面探测方法,对苏锡常断裂的展布特征及其第四纪活动性进行了系统研究。浅层地震勘探成果表明:在苏州地区,苏锡常断裂南支整体倾向NE,倾角约60°,基岩断距3~5m,以正断活动为主;在常州地区,苏锡常断裂北支以正断活动为主,倾向S,倾角约55°~70°,基岩断距4~12m。在地震剖面上,苏锡常断裂的各个断点都以断错基岩面为特征,第四系内部层位断错不明显。苏州东桥镇场地上,苏锡常断裂南支断错的最新地层为下更新统上部;常州朝阳路场地上,苏锡常断裂北支断错的最新地层为中更新统底部。综合判断苏锡常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早期。苏锡常断裂在前第四纪总体以左旋正断活动为主,早更新世后则在多处转变为左旋逆断性质,第四纪内部层位断错量约3m,判断苏锡常断裂最大潜在地震震级为6.0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郯庐断裂带安丘-莒县断裂江苏段全新世活动的新证据
张鹏, 张媛媛, 李丽梅, 蒋新, 孟科
地震地质    2019, 41 (3): 576-58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3.003
摘要1532)   HTML    PDF(pc) (9085KB)(298)    收藏
安丘-莒县断裂是郯庐断裂带内活动时代最新、地表形迹最明显、地震危险性最大的断裂,也是1668年郯城M8 1/2地震的发震断层。前人对郯城地震的地表破裂向S终止的位置存在多种观点,对该断裂江苏段的全新世活动情况也存在较大争议。文中通过在重岗山西侧和宿迁合欢路北侧开展的探槽开挖工作,发现了该断裂全新世活动的新证据,并对其最新活动时间进行了探讨。重岗山西侧后陈村探槽和宿迁合欢路北侧探槽都表明安丘-莒县断裂江苏段在全新世有过明显活动,推测最新一次古地震事件的发生时间为(4.853±0.012)~(2.92±0.3) ka BP。最新活动性质以走滑逆冲为主,剖面上获得的最大断错量为1m。未发现1668年郯城M8 1/2地震的地表破裂带到达江苏段的明确证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郯庐断裂带沂水-汤头断裂南段晚第四纪活动新证及构造意义
曹筠, 许汉刚, 冉勇康, 梁明剑, 雷生学, 张鹏, 李丽梅, 顾勤平, 赵启光
地震地质    2017, 39 (2): 287-30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2.003
摘要1072)   HTML    PDF(pc) (10673KB)(475)    收藏
以往对郯庐断裂带沂沭段各条断层第四纪活动性研究工作都集中在有历史地震记录的东地堑断层,而对断裂带西地堑断层却极少涉及,仅有的关于西地堑2条断层活动性的研究也至今没有定论。针对沂沭断裂带南段西地堑2条断层开展系统的浅层地震勘探和钻孔联合剖面相结合的研究,明确了鄌郚-葛沟断裂(F4)可能是第四纪早期断裂,而活动性较强的沂水-汤头断裂(F3)属于晚更新世活动断裂,其最新1次活动时间发生在距今(91.2±4.4)~(97.0±4.8)ka。结合断裂带其他断层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比东、西地堑活动断层最新活动时间,揭示出沂沭断裂带南段晚第四纪活动是断裂带对来自两侧应力的构造响应。沂水-汤头断裂可能是该区域未来中强地震的潜在发震构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郯庐断裂带宿迁段F5断裂浅层地震勘探新证据
许汉刚, 范小平, 冉勇康, 顾勤平, 张鹏, 李丽梅, 赵启光, 王金艳
地震地质    2016, 38 (1): 31-4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1.003
摘要1263)      PDF(pc) (10420KB)(1648)    收藏

郯庐断裂带沂沭段最新活动的断层一般称之为F5断层,分布于潍坊至嘉山一带,长约360km。郯庐断裂带宿迁段F5断裂的准确位置、活动时代一直以来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文中通过浅层地震勘探对F5断裂进行了系统性勘探,获取了准确的定位及其断裂发育特征。结果表明,F5断裂并未终止于原来认定的宿迁市环城南路处,而是继续向南延伸; F5断裂主要由2条相向而倾、近直立发育的主干断裂组成;在三棵树乡附近,F5断裂由3条断裂组成,且呈右阶排列,阶区长度约6km,宽度约2.5km,形成小的拉分盆地,控制了新近纪以来地层的沉积。结合钻孔联合剖面和槽探结果,判断F5断裂西边界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断裂,东边界断裂为晚更新世活动断裂,总体认为F5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断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郯庐断裂带安丘-莒县断裂江苏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研究
张鹏, 李丽梅, 冉勇康, 曹筠, 许汉刚, 蒋新
地震地质    2015, 37 (4): 1162-117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4.018
摘要970)      PDF(pc) (11088KB)(2317)    收藏

安丘-莒县断裂是郯庐断裂带内活动时代最新、地表形迹最明显, 地震危险性最大的断裂。因缺少可信的地质证据, 前人对于该断裂江苏段的全新世活动情况存在较大争议。文中根据对郯庐断裂带安丘-莒县断裂江苏段开展的野外调查工作成果, 结合在宿迁市地区开展的断层活动性鉴定工作成果, 对该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特征进行了探讨。本次发现的多个断裂剖面及宿迁地区的断层活动性鉴定成果都表明安丘-莒县断裂的南马陵山—宿迁段在全新世中期发生过1次古地震事件; 而后陈村探槽表明该断裂重岗山段无全新世活动迹象。安丘-莒县断裂江苏段晚第四纪活动总体以右旋走滑兼挤压逆冲为特征, 局部地区则以走滑正断为主。安丘-莒县断裂江苏段自晚更新世以来经历了多次活动, 在全新世也有明显活动, 其地震活动具强度大、频度低的特点, 其活动性总体自北向南逐渐减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6)
10. 宿迁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多方法技术运用的典型案例
曹筠, 冉勇康, 许汉刚, 李彦宝, 张鹏, 马兴全, 李丽梅
地震地质    2015, 37 (2): 430-43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2.007
摘要379)      PDF(pc) (6737KB)(846)    收藏

城市活动断层是城市潜在危害之一, 而对城市隐伏活动断层的准确定位及其最新活动时代的判定, 一直是活动断层探测的难题。文中以宿迁市合欢路隐伏活动断层探测为例, 通过地质地貌调查和浅层地震勘探初步确定断层位置。依据对折定位法原理, 实施钻孔联合剖面探测, 把断层上断点限定在平面5m、深度4.4~6.1m的范围内。再通过开挖探槽, 精确查明断层近地表位置以及断层最新一次活动时间。 利用多层次, 多手段综合探测方法, 在合欢路场地对安丘-莒县断裂宿迁段的断层精定位和活动性研究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合欢路场地探测结果显示, 断层最新一次事件发生在(5.9±0.3)ka BP以后, 属于全新世活动断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徐州废黄河断裂的第四纪活动性
张鹏, 李丽梅, 刘建达, 许汉刚, 李金良, 顾勤平, 蒋新
地震地质    2015, 37 (1): 208-22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16
摘要522)      PDF(pc) (9610KB)(401)    收藏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浅层地震勘探和钻孔联合剖面探测等方法, 对废黄河断裂的第四纪活动性进行了研究。浅层地震勘探结果表明, 废黄河断裂由南北两条主干断裂组成, 南支断裂倾向NE, 北支断裂倾向SW, 总体为一地堑形式, 断裂宽度为1~2km。在地震剖面上, 废黄河断裂的各个断点都是以断错基岩面为特征, 并未断错第四系内部层位。钻孔联合剖面探测结果显示, 废黄河断裂断错了中更新统层位, 但未断错其顶面。在凤山一带发现1条废黄河断裂的次级断层出露, 结合断层泥胶结程度、测年结果和地貌特征等判断, 该断层最新活动为中更新世中期。综合以上研究工作成果, 判断废黄河断裂早期为左旋活动, 第四纪以来表现为张性活动, 其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中期。受构造背景的控制, 徐州地区发育的NW向断裂明显较相邻的鲁西南地区的NW向断裂活动性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12. 徐州废黄河断裂带的空间展布与活动性研究
陈丁, 张景发, 朱鲁, 姜文亮, 路晓翠, 刘建达, 李丽梅, 张鹏
地震地质    2011, 33 (1): 67-7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1.007
摘要1898)      PDF(pc) (949KB)(2037)    收藏

文中利用遥感影像分析了徐州废黄河断裂带的空间展布及与邵楼断裂的交切关系,利用重磁资料研究了废黄河断裂带的深部几何结构及与郯庐断裂带西边界的交切关系。二阶布格重力异常小波变换细节图反映出徐州废黄河断裂带的深度为7~8km,而三阶和四阶重力异常细节图反映的深度分别为9~11km和15~18km。研究结果表明,废黄河断裂带向SE延伸至九顶附近,向下的切割深度约为 8~9km。NW向的废黄河断裂带截切邵楼断裂致使邵楼断裂构造线自东北向西南由N60°E转至N45°E。废黄河断裂带与郯庐断裂带不相交。废黄河断裂带属于前第四纪断裂,活动性较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幕府山-焦山断裂镇江段第四纪活动性研究
张鹏 汪勇 范小平 许奎 刘嘉彬
地震地质   
录用日期: 202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