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福建地区地壳上地幔顶部三维速度结构及构造意义
李细兵, 熊振, 范小平, 陶小三, 彭小波
地震地质    2019, 41 (5): 1206-122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5.009
摘要617)   HTML    PDF(pc) (11569KB)(161)    收藏
地壳介质的非均一性对反演上地幔顶部速度和地壳厚度具有重要影响。文中对福建地区地壳上地幔顶部的速度结构进行联合反演,结果显示福建地区地壳浅层主要以高速异常特征为主,与区域内山脉特征相对应,而在中下地壳主要以低速异常为主,区域内速度异常与区域断裂构造密切相关。该结论进一步证实沿政和-大埔断裂带存在低速带,但低速异常主要出现在深20~30km的中下地壳部分,与前人所得的低速异常区相比范围更大,出现深度更深。联合反演结果显示福建陆域地壳厚度为28~35km,地壳在沿海地区偏薄,向内陆逐渐变厚,与接收函数的结果较为一致,且发现沿永安-晋江断裂东侧存在显著的地壳减薄特征。上地幔顶部速度结果显示在政和-大埔断裂带西侧以高速异常为主,在福州盆地及沿海区域表现为低速异常。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高邮-宝应4.9级地震地面运动特征分析
王恒知, 俞言祥, 何斌, 彭小波, 詹小艳, 朱升初
地震地质    2018, 40 (6): 1349-136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6.011
摘要736)   HTML    PDF(pc) (5395KB)(597)    收藏
2012年7月20日江苏高邮、宝应交界处发生4.9级地震。文中利用江苏省强震动台网获取的43组主震强震动记录,从地震动峰值特征、衰减关系、持时和加速度反应谱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观测记录的峰值加速度等值线长轴沿SW-NE方向展布,与真实的烈度等值线格局基本一致;水平向峰值加速度值与中国东部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预测值基本相符,水平向峰值加速度值和水平向峰值速度值均高于第五代区划图(GB18306-2015)中使用的衰减关系预测值;回归分析了2种地震动相对持时的空间变化曲线,与基于NGA强震记录库的全球经验预测曲线相比,此次地震动持时高于预测值;加速度反应谱峰值周期在0.1~0.3s之间,与相应地区基于中国东部地区水平向基岩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计算得到的基岩反应谱的形状和峰值周期相比,几个典型加速度记录的反应谱峰值周期相对较小,但反应谱形状大致相似;采用H/V单台谱比法分析了2个典型台站在地震中的场地放大效应,结果表明台站场地对地震动存在明显的放大现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