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龙门山断裂带北段第四纪活动的地质地貌证据
杨晓平, 冯希杰, 戈天勇, 宋方敏, 师亚芹, 刘玉法
地震地质    2008, 30 (3): 644-657.  
摘要2501)      PDF(pc) (2007KB)(4603)    收藏

以龙门山断裂带北段中的青川断裂、茶坝-林庵寺断裂沿线的地质地貌为研究对象,在青川断裂沿线的土关铺、大安,茶坝-林庵寺断裂上的薛家沟、胡家坝等地,对断裂附近的河流地貌进行了详细的构造地貌制图。龙门山断裂带北段所在地区的河流一般发育5级阶地,T1阶地拔河高度3~5m,为全新世堆积阶地。T2阶地拔河高度10m左右,为晚更新世基座阶地。T3阶地拔河高度一般为30~35m,为晚更新世早期形成的基座阶地。T4阶地拔河高度60~70m,残留的阶地砾石层中花岗岩、砂岩砾石已经被强风化,只保留砾石的形态。T5阶地拔河高度为90m左右,阶地堆积物被剥蚀殆尽。青川断裂、茶坝-林庵寺断裂在河流的T4和T5阶地上形成宽30~180m的断层槽地,深度达8~20m,T4阶地砾石层底面落差达10~15m。T3阶地上不发育断层槽地,或断层两盘的T3阶地拔河高度一致,一些地段断层被T3阶地砾石层覆盖。因此认为,这两条断裂在T3阶地形成之前,T4阶地形成之后有过强烈的活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9)
2. 四川岷江断裂带北段的新活动、岷山断块的隆起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周荣军, 蒲晓虹, 何玉林, 黎小刚, 戈天勇
地震地质    2000, 22 (3): 285-294.  
摘要1833)      PDF(pc) (3366KB)(1053)    收藏
岷山断块由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自西向东的推覆逆掩运动所形成,处于我国南北地震带的中段。受区域NWW向主压应力场的控制,岷江断裂带第四纪以来表现为明显的推覆逆掩运动并具有一定的左旋走滑分量,岷山断块则处于强烈的隆起抬升状态。航片解译及野外地质考察结果表明,岷江断裂带由数条次级断裂呈羽列组合而成,其中尕米寺-川盘右阶羽列区的羽列距达3km,控制了低序次的地震破裂单元。第四纪地貌发育过程及断错地貌研究结果表明,岷江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37~0.53mm/a,水平位错量与垂直位错量大致相当;岷山断块第四纪以来的平均隆起速率为1.5mm/a左右。地震活动特征表明,该地区6级以上强震丛集于强烈活动的断块边界断裂上,中强地震及小震发生在新构造隆起区及近东西向断裂带上,与断裂的活动性质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