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对于地震风险评估, 尤其是对于中国川滇地区这样的地震频发区和强震危险区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相对强度算法(RI)基于统计学理论, 使用过去的地震强度评估预测同一地点的未来地震强度。其原理简单, 已多次在国内外强震预测的实践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 经过多年的发展完善, 该方法的预测性能愈加突出。为了辅助川滇地区的地震活动性预测工作, 文中使用相对强度算法(RI)和参数遍历试验(PTT)进行了全面的参数分析, 深入研究了RI算法在中国川滇地区的适用性, 结果表明: 由于参数选择合理(包括网格大小、 异常学习时间窗长度、 预测时间窗起始时间和预测时间窗长度), RI和PTT的组合研究表现出了明显优于随机猜测的预测效果, 揭示了川滇地震危险区地震预测的有效参数区间。相对强度算法能够对川滇地区的地震活动进行预测, 文中成果丰富了地震危险区地震趋势预测的参考依据。
山东乳山地区自2013年10月起发生震群活动, 并且持续至今(2014年10月); 截至2014年9月30日, 共记录到余震7 000多次, 其中可定位事件2 000多次, ML≥3.0的18次, 其持续时间、活动频度为1970年以来华东地区罕见。2014年5月6日起, 陆续在现场布设了18个流动台, 持续对序列活动进行观测。基于固定台网和流动台阵的资料, 使用双差方法对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结果显示, 流动台阵定位结果与固定台网结果存在较大差别, 由于数据本身的问题, 固定台网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流动台阵精定位结果显示, 乳山震群的余震呈NWW向展布, 倾向SW, 与震源机制解结果一致; 余震震源深度较浅, 4.5~8km; 余震主要集中在3km×3km×1km很小的范围内密集活动, 并且具有阶段性、丛集性的特点, 余震活动符合裂纹扩展模式, 可能存在流体触发因素。最后结合有关地质资料对此次乳山震群的发震构造、性质以及震群的活动机理进行了探讨。
假定主震破裂面上残余凹凸体的破裂导致余震, 残余凹凸体尺度符合分形分布, 在破裂面上随机分布, 残余凹凸体破裂/失稳强度符合对数正态分布;以岩石圈下部粘弹介质震后应力松弛作为导致残余凹凸体破裂的动力输入, 加载应力按负指数形式衰减;以库仑破裂准则作为失稳判据, 考虑残余凹凸体破裂对附近区域的应力加载, 在不同条件下模拟生成包含时、空、强三要素的人工 "余震"序列。通过G-R关系及修改的大森公式, 检测模拟输出与实际余震活动统计特征的吻合程度, 以此作为进一步调整模型参数的依据。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介质黏滞性质对余震活动的影响。结果显示: 表征岩石物理特性的黏滞系数对余震活动持续时间、衰减快慢起重要的控制作用, 黏滞系数与衰减系数之间显示负指数的相关关系。余震序列G-R关系与黏滞系数关系不大, 主要受控于残余凹凸体的尺度分布, 即与构造不均匀性关系更为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