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20年7月12日河北唐山5.1级地震发震断层判定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曹筠, 周依, 高晨, 刘书峰, 陈安, 张素欣, 冯向东, 吴鹏, 陈肇东
地震地质    2024, 46 (5): 993-101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5.001
摘要471)   HTML58)    PDF(pc) (10827KB)(272)    收藏

2020年唐山古冶5.1级地震是唐山地区继1995年古冶M5.0地震以后时隔20多年发生的又一次超过5级的地震, 但有关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尚无准确判定, 这增加了唐山地区未来地震危险区域的判断难度。文中基于唐山地区的构造活动特征分析, 结合震后应急科学考察、 野外地质地貌调查、 区域形变场数据、 震源参数和小地震重定位等资料, 综合分析得出唐山古冶地震的地表宏观震害呈NE向和NW向十字交叉形态, 震害和应力集中区域内只有NW向的抹轴峪断裂为一条中更新世断层, NE向的唐山-古冶断裂是区域最重要的全新世活动断层, 且2条共轭断层的性质与唐山古冶地震的震源参数和地震序列重定位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由于唐山断裂带呈右旋走滑运动且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为NE—NEE, 唐山-古冶断裂在向E扩展过程中受到青龙山复背斜的阻挡, 深部资料显示青龙山复背斜是区域物性差异的分界部位, 因此综合判定唐山-古冶断裂和抹轴峪断裂为唐山古冶地震的共轭发震断层。唐山古冶地震是华北平原一次典型的中等强度走滑型地震。晚更新世晚期以来, 华北平原内的地震以走滑型为主, 这是华北克拉通对来自青藏高原向E扩展的远程效应和太平洋、 菲律宾板块向W俯冲共同作用下的应变响应。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城市隐伏活动断层避让典型案例分析--以新沂市郯庐断裂带沿线某场地为例
曹筠, 李彦宝, 冉勇康, 徐锡伟, 马董伟, 张志强
地震地质    2022, 44 (4): 1071-108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4.016
摘要1771)   HTML77)    PDF(pc) (11099KB)(567)    收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如何减小城市隐伏活动断层所引发的地震及其链生灾害的损失, 是未来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所必须面对的议题。文中以新沂市郯庐断裂带安丘-莒县断裂沿线某场地为试验区, 在城市活动断层项目目标区1︰1万条带状活动断层分布图成果的基础之上, 借鉴即将颁布的国标《活动断裂避让距离》中对隐伏断层精确定位的技术要求, 实施了间距不大于50m的浅层地震勘探测线和典型钻孔联合地质剖面探测, 获得了场地内隐伏活动断层的地表迹线、 断层倾向以及上断点埋深等信息。精确定位活动断层的平面位置与1︰1万条带状分布图平面距离差异约为200m, 探测结果精准确定了场地内活动断层的平面展布, 满足场地开发所需的精度。基于精确定位的活动断层地表迹线, 遵照即将颁布的国标《活动断层避让距离》的相关规则, 既科学确定场地内活动断层的避让距离, 又释放了城市紧缺土地资源, 达到既科学避让潜在危险的城市隐伏活动断层, 又充分利用土地的目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小江断裂带西支晚第四纪强震破裂特征
李西, 冉勇康, 吴富峣, 马兴全, 张彦琪, 曹筠
地震地质    2018, 40 (6): 1179-120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6.001
摘要987)   HTML    PDF(pc) (14049KB)(318)    收藏
小江断裂带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系川滇菱形地块与华南地块的边界断裂带。1833年小江断裂带西支曾发生过云南历史上最大的嵩明8级特大地震。研究小江断裂带晚第四纪地表变形和强震破裂行为对认识断裂带乃至川滇地区未来地震危险性以及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演化都至关重要。文中通过在小江断裂带西支开挖的多个大型探槽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草海子探槽共揭露出6次古地震事件,从老到新依次为事件U、V、W、X、Y和Z,分别发生于40000—36300BC、35400—24800BC、9500BC—500AD、390—720AD、1120—1620AD和1750AD至今。干海子探槽共揭露出3次古地震事件,从老到新依次为事件GHZ-E1、GHZ-E2和GHZ-E3,分别发生于3300BC—400AD、770—1120AD和1460AD至今。大坟地探槽古地震事件分别为:事件E1,发生于22300—19600BC;事件E2,发生于18820—18400BC;事件E3,发生于18250BC至今。干海子探槽与草海子探槽同在小江断裂带西支上,且两探槽相距仅约400m,结合历史地震记录并使用古地震研究的逐次限定法可限定该段全新世晚期记录较完整的4次古地震事件发生时间分别是500—720AD、770—1120AD、1460—1620AD和AD1833,平均复发间隔约370~440a,这一结果小于前人所得的约900a的平均复发间隔。因此,应重新评估小江断裂带未来的地震危险性。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发现,小江断裂带西支在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中期很可能以分段破裂为主,而在全新世中晚期以来具有丛集及整个西支断裂全段破裂的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郯庐断裂带沂水-汤头断裂南段晚第四纪活动新证及构造意义
曹筠, 许汉刚, 冉勇康, 梁明剑, 雷生学, 张鹏, 李丽梅, 顾勤平, 赵启光
地震地质    2017, 39 (2): 287-30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2.003
摘要1072)   HTML    PDF(pc) (10673KB)(475)    收藏
以往对郯庐断裂带沂沭段各条断层第四纪活动性研究工作都集中在有历史地震记录的东地堑断层,而对断裂带西地堑断层却极少涉及,仅有的关于西地堑2条断层活动性的研究也至今没有定论。针对沂沭断裂带南段西地堑2条断层开展系统的浅层地震勘探和钻孔联合剖面相结合的研究,明确了鄌郚-葛沟断裂(F4)可能是第四纪早期断裂,而活动性较强的沂水-汤头断裂(F3)属于晚更新世活动断裂,其最新1次活动时间发生在距今(91.2±4.4)~(97.0±4.8)ka。结合断裂带其他断层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比东、西地堑活动断层最新活动时间,揭示出沂沭断裂带南段晚第四纪活动是断裂带对来自两侧应力的构造响应。沂水-汤头断裂可能是该区域未来中强地震的潜在发震构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东天山东段碱泉子-巴里坤断裂系晚第四纪左旋走滑的地质证据
吴富峣, 冉勇康, 李安, 徐良鑫, 曹筠
地震地质    2016, 38 (3): 617-63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3.009
摘要805)      PDF(pc) (11876KB)(282)    收藏

东天山至阿尔泰一带吸收了约10mm/a的地壳缩短量,占印度-欧亚大陆缩短量(约40mm/a)的¼,其中一部分变形量在阿尔泰一带通过断裂的右旋走滑和块体的逆时针旋转的联合作用吸收,但东天山一带的地壳变形吸收和调节方式目前仍然存在争议。通过近年来在东天山东段碱泉子、巴里坤山和哈尔尼克山进行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发现东天山东段展布1个左旋走滑断裂系。自西向东,碱泉子-托莱泉断裂、巴里坤盆地南缘断裂和哈尔尼克山中央断裂构成该断裂系的主要格架,这个断裂系在东天山晚第四纪乃至新生代以来的造山过程中调节了山脉隆升过程的变形分配。这些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随着断裂走向与区域主应力(NE向)夹角大小的变化呈现不同的活动特征。具体来说,近EW向的碱泉子-托莱泉断裂展现出以走滑为主的特征,这种特征一直延伸到EW-NW向巴里坤盆地南缘断裂的雄库尔一带,但自洛包泉以东巴里坤盆地南缘断裂开始发育逆冲分量,在巴里坤县城以东断裂的活动则表现为逆冲伴随走滑,往东NWW-EW向的哈尔尼克山中央断裂则又呈现出以走滑为主的特征。断裂系的活动特征耦合在东天山东段的造山过程之中,调节和吸收了部分地壳变形,造山带根部断层的变形在造山过程中可能并不是唯一起决定性作用的释放方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郯庐断裂带安丘-莒县断裂江苏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研究
张鹏, 李丽梅, 冉勇康, 曹筠, 许汉刚, 蒋新
地震地质    2015, 37 (4): 1162-117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4.018
摘要970)      PDF(pc) (11088KB)(2317)    收藏

安丘-莒县断裂是郯庐断裂带内活动时代最新、地表形迹最明显, 地震危险性最大的断裂。因缺少可信的地质证据, 前人对于该断裂江苏段的全新世活动情况存在较大争议。文中根据对郯庐断裂带安丘-莒县断裂江苏段开展的野外调查工作成果, 结合在宿迁市地区开展的断层活动性鉴定工作成果, 对该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特征进行了探讨。本次发现的多个断裂剖面及宿迁地区的断层活动性鉴定成果都表明安丘-莒县断裂的南马陵山—宿迁段在全新世中期发生过1次古地震事件; 而后陈村探槽表明该断裂重岗山段无全新世活动迹象。安丘-莒县断裂江苏段晚第四纪活动总体以右旋走滑兼挤压逆冲为特征, 局部地区则以走滑正断为主。安丘-莒县断裂江苏段自晚更新世以来经历了多次活动, 在全新世也有明显活动, 其地震活动具强度大、频度低的特点, 其活动性总体自北向南逐渐减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6)
7. 宿迁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多方法技术运用的典型案例
曹筠, 冉勇康, 许汉刚, 李彦宝, 张鹏, 马兴全, 李丽梅
地震地质    2015, 37 (2): 430-43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2.007
摘要379)      PDF(pc) (6737KB)(846)    收藏

城市活动断层是城市潜在危害之一, 而对城市隐伏活动断层的准确定位及其最新活动时代的判定, 一直是活动断层探测的难题。文中以宿迁市合欢路隐伏活动断层探测为例, 通过地质地貌调查和浅层地震勘探初步确定断层位置。依据对折定位法原理, 实施钻孔联合剖面探测, 把断层上断点限定在平面5m、深度4.4~6.1m的范围内。再通过开挖探槽, 精确查明断层近地表位置以及断层最新一次活动时间。 利用多层次, 多手段综合探测方法, 在合欢路场地对安丘-莒县断裂宿迁段的断层精定位和活动性研究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合欢路场地探测结果显示, 断层最新一次事件发生在(5.9±0.3)ka BP以后, 属于全新世活动断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