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25年西藏定日6.8级地震登么错段地表变形特征及其成因
梁明剑, 董芸希, 左洪, 代友林, 肖本夫, 廖程, 谭凌, 王余伟, 李响, 汤才成, 张威, 张会平, 孟令媛, 苏金蓉, 吴微微, 李传友, 严媚
地震地质    2025, 47 (1): 80-8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5.01.006
摘要333)   HTML12)    PDF(pc) (5804KB)(229)    收藏

2025年西藏定日6.8级地震发生在申扎-定结裂谷系南段, 其发震断裂为登么错断裂, 并形成长约26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和形变带。其中, 北段的破裂带主要呈正断性质, 垂直同震位错量达2~3m; 南段(登么错段)的地表变形带主要分布于登么错湖东侧, 宽达上百米, 且变形性质复杂, 既有拉张变形, 又有挤压变形。在南段的拉张变形带中, 与NNE向断层陡坎展布一致的变形带, 可能是具有构造意义的地震地表破裂带。而挤压变形带应是地震中因拉张变形作用影响形成的次生地表变形带, 与地震震动、场地地形地貌、沉积特征和气候条件有关, 与发震断裂的活动无直接关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土耳其2023年2月6日 MW7.5 Elbistan地震地表破裂带分布特征
俞晶星, 任治坤, 张会平, 李传友, 王世广, 龚正, 周晓成, 徐岳仁, 梁朋, 马字发, 李俊杰
地震地质    2024, 46 (6): 1263-127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6.003
摘要166)   HTML30)    PDF(pc) (13905KB)(126)    收藏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东南部发生2次破坏性地震, 中国地震局土耳其地震科学考察队对2次地震的地表破裂开展了详细调查。 震后现场调查表明, 其中第2次地震事件(Elbistan地震)发生在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的北分支断裂(Cardak断裂)上, 形成了一条长约140km的主地表破裂带, 同时形成一条与主破裂带近垂直展布、 长约20km的分支破裂。 主破裂带西起Göksun, 沿近EW向展布至Sürgü断裂西端, 然后向NE传递至Malatya断裂带南段, Cardak断裂全段和Malatya断裂带南段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 地表破裂带总体呈线性连续展布, 各次级破裂呈左旋左阶拉张或左旋右阶挤压的雁列式组合, 沿线一系列冲沟、 山脊、 麦田、 田埂、 栅栏、 道路和车辙等位错标志指示断层以纯左旋走滑运动为主, 野外实测最大水平位错为(7.6±0.3)m。 结合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上的历史地震分布和此次“双震”地表破裂与周边活动断裂的几何展布, 认为东安纳托利亚断裂东北段、 Sürgü断裂和Malatya断裂未来的地震危险性应该引起重点关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四川泸定6.8级地震--鲜水河断裂带磨西段局部发起、 全段参与的一次复杂事件
李传友, 孙凯, 马骏, 李俊杰, 梁明剑, 房立华
地震地质    2022, 44 (6): 1648-166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6.017
摘要991)   HTML87)    PDF(pc) (16086KB)(383)    收藏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 川滇活动地块东边界的四川泸定地区发生6.8级强烈地震。在震中以北15km、 以南25km的范围内开展震后现场考察, 发现湾东村、 幸福村、 爱国村一带的磨西断裂沿线存在同震地表破裂迹象, 而在震中以北、 爱国村以南断裂通过的位置没有发育同震地表破裂。野外调查获得的同震地表破裂走向为320°~355°, 运动性质为左旋走滑, 位移量为20~30cm, 运动性质和走向与震源机制解获得的结果一致。深入分析认为, 本次四川泸定6.8级地震的同震地表破裂主要发育在泸定县磨西镇二台子以南-石棉县王岗坪乡爱国村之间, 长度为15.5km。根据野外地质调查结果, 并综合地震反演和形变观测已有结果等判定, 四川泸定6.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为鲜水河断裂的南东段, 即磨西断裂。结合余震分布时空演化特征分析进一步揭示, 以磨西断裂二台子-新民乡段为主震破裂段的运动导致了此次6.8级地震的发生, 并触发了震中以北的南门关-两河口段断裂的活动。泸定6.8级地震是一次主震破裂段发动、 其后全段参与的较为复杂的事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天山东端喀尔里克山北缘断裂晚第四纪活动与转换挤压变形
任光雪, 李传友, 孙凯
地震地质    2022, 44 (1): 46-6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1.004
摘要587)   HTML33)    PDF(pc) (12043KB)(260)    收藏

喀尔里克山位于天山最东端, 是天山造山带往东地貌和构造的终止端, 研究该地区断裂结构和运动学特征对于全面认识天山新生代变形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喀尔里克山北缘断裂呈弧形展布在喀尔里克山北侧, 向E延伸与戈壁-天山左旋走滑断裂系相连。根据其走向和运动性质的差异可将喀尔里克山北缘断裂分为东、 西2段, 西段长约61km, 走向NW, 呈逆冲性质, 断裂活动在山前洪积扇上形成了多条断层陡坎。利用光释光测年方法对变形阶地进行定年, 得到西段全新世垂直滑动速率介于0.19~0.35mm/a之间, 该滑动速率略大于喀尔里克山南侧的哈密盆地北缘断裂的垂直滑动速率, 这与山体向S掀斜的地貌特征一致。东段长约95km, 走向NE, 以左旋走滑变形为主, 断裂左旋错断了一系列冲沟和河流阶地, 剖面显示该断裂段还具有一定逆冲分量。喀尔里克山北缘断裂与山体两侧其他逆冲断裂共同构成了戈壁-天山左旋走滑断裂系的挤压性马尾状端部构造, 这些断裂在深部收敛会聚并在剖面上呈现不对称的正花状构造。喀尔里克山体的抬升受南北两侧逆冲断裂和东侧左旋走滑断裂共同控制, 表现为转换挤压变形抬升的特征, 山体通过山前逆冲断裂向盆地内部的迁移逐渐向外扩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2021年云南漾濞6.4级地震发震构造分析
李传友, 张金玉, 王伟, 孙凯, 单新建
地震地质    2021, 43 (3): 706-72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3.015
摘要1324)   HTML    PDF(pc) (16261KB)(597)    收藏
2021年5月21日的漾濞6.4级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川滇块体的西边界, 震中地区分布有多条活动断裂, 构造较为复杂。 震源机制解和地震波形反演显示该地震为右旋走滑型, 破裂面走向NW, 与川滇块体西边界的维西-乔后、 红河断裂带的运动性质和走向一致。 在野外调查中没有发现明显的地震地表破裂, 只在漾濞县城西侧震中区一带发育一条NW向地表裂缝带, 分为间隔约6km的北西和南东2段, 长度分别为2.5~3km和3~3.5km, 分析认为此裂缝带为本次地震发震断裂活动在地表的表现。 而维西-乔后断裂在漾濞6.4级地震中未见同震变形, 说明该断裂在此次地震中没有活动。 根据野外地质调查结果, 并结合他人关于震源机制解、 余震精定位、 InSAR和GNSS形变观测等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认为维西-乔后断裂西侧的一条NW向次级断裂是此次漾濞6.4级地震的发震构造, 该断裂走向310°~320°, 长约30km, 以右旋走滑运动为主, 断裂面陡立, 略向SW倾, 可能为川滇块体西边界向W扩展中形成的较新构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柴达木盆地北缘石底泉背斜构造地貌特征及地质意义
董金元, 李传友, 郑文俊, 李涛, 李新男, 任光雪, 罗全星
地震地质    2021, 43 (3): 521-53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3.004
摘要850)   HTML    PDF(pc) (11794KB)(381)    收藏
石底泉背斜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宗务隆山与红山围限的山间盆地内, 与怀头他拉背斜、 德令哈背斜构成宗务隆山山前的第1排褶皱构造, 限定石底泉背斜的构造地貌特征对研究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变形、 地壳缩短和青藏高原的向N扩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中通过地质地貌填图、 高精度差分GPS地形剖面测量、 地质剖面测绘和宇宙成因核素定年等方法, 获得了石底泉背斜的构造地貌特征。 基于宇宙成因核素定年获得构成褶皱主体的Fan3洪积扇的年龄为(158.32±15.54)ka, 该年龄与共和运动同期, 表明石底泉背斜的形成响应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共和运动。 综合洪积扇变形量和废弃年代, 获得石底泉背斜自158ka BP以来的隆升速率为(0.06±0.01)mm/a, 缩短速率为(0.05±0.01)mm/a。 石底泉背斜的褶皱作用表明, 在柴达木盆地北缘, 山间盆地的褶皱作用与山前逆断裂的逆冲缩短相同, 均对造山带前陆的地壳缩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阳高-天镇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滑动速率
罗全星, 李传友, 任光雪, 李新男, 马字发, 董金元
地震地质    2020, 42 (2): 399-41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2.010
摘要616)      PDF(pc) (10469KB)(464)    收藏
山西地堑系北部的晋冀蒙盆岭构造区历史上无7级以上强震记录, 但该区地处多个Ⅱ级活动地块的接合部位, 具有孕育强震的构造条件, 对其开展活动构造研究对区内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文中以晋冀蒙盆岭构造区内研究相对薄弱的阳高-天镇断裂为对象, 基于遥感影像解译、 野外地质、 构造地貌调查对其晚第四纪活动特征进行了研究, 发现阳高-天镇断裂多沿基岩山体与盆地内沉积物之间的接触带展布, 在局部断裂几何结构不规则处向盆地内部生长; 第四纪以来断裂以正断运动为主, 但其运动性质沿走向存在差异。 NEE和NE向为纯正断性质, 而NWW向以正断为主, 兼具左旋走滑运动分量; 对沿断裂断错的地质体、 地貌面进行了位移测量和光释光定年工作, 得到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滑动速率为0.12~0.20mm/a, 对应的拉张速率约占山西地堑系北部地壳伸展速率的10%。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东天山包尔图断裂带晚第四纪运动性质及形成机制
任光雪, 李传友, 吴传勇, 汪思妤, 张会平, 任治坤, 李新男
地震地质    2019, 41 (4): 856-87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4.004
摘要516)   HTML    PDF(pc) (10379KB)(236)    收藏
对天山内部大型断裂带晚第四纪以来的运动学特征进行研究是全面认识天山现今构造变形样式的重要途径。包尔图断裂是东天山内部的一条大型断裂,通过遥感影像解译、无人机摄影测量以及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对包尔图断裂晚第四纪的运动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该断裂在晚第四纪为左旋走滑-逆冲的运动性质。包尔图断裂错断了库米什盆地西北缘山前晚更新世以来的冲洪积扇,地貌上主要表现为断层陡坎、地貌面及冲沟的左旋位错。基岩山区一系列跨过该断裂且形成于中更新世的水系发生了系统性的左旋位错,形成了0.93~4.53km的左旋位错量,表明断层长期活动。通过对山前3处典型变形地貌面建立高精度数字模型,精确测量了不同时期冲沟的左旋位移量及陡坎高度,结果表明断裂以左旋走滑为主并兼有逆冲分量;博罗可努-阿齐克库都克断裂(博-阿断裂)、开都河断裂和包尔图断裂所围限的2个次级块体的相对运动是包尔图断裂左旋滑动的主要原因。包尔图断裂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具逆冲的运动特征不仅对调节天山内部的水平方向变形有重要作用,同时还吸收了一定的SN向缩短变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宗务隆山南缘断裂构造地貌特征与晚第四纪滑动速率
董金元, 李传友, 郑文俊, 李涛, 李新男, 张培震, 任光雪, 董绍鹏, 刘金瑞
地震地质    2019, 41 (2): 341-36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2.006
摘要1068)   HTML    PDF(pc) (19068KB)(279)    收藏
宗务隆山南缘断裂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缘,是祁连山南缘与柴达木盆地的边界逆断裂,对其晚第四纪活动性进行研究对于理解祁连山地区应变分配模式以及该地区断裂向柴达木盆地内部的挤压扩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和野外地质调查,结合GPS地形剖面测量以及宇宙成因核素与光释光定年,对宗务隆山南缘断裂拜京图和蓄集乡等段落开展了详细的研究。综合分析拜京图和蓄集乡地区不同期次洪积扇的垂直位错以及相应地貌面的年龄,得到宗务隆山南缘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41±0.05)mm/a,水平缩短速率为0.47~0.80mm/a,约占祁连山地区地壳缩短速率的10%。这些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祁连山地区的应变分配模式以及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的构造变形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提取DEM技术在活动构造定量研究中的应用——以库米什盆地南缘断裂陡坎为例
汪思妤, 艾明, 吴传勇, 雷启云, 张会平, 任光雪, 李传友, 任治坤
地震地质    2018, 40 (5): 999-101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5.004
摘要628)   HTML    PDF(pc) (7434KB)(320)    收藏
通过数字化地形图和野外地形测量获取数字高程模型(DEM)的传统方法存在时效性差、获取周期长、范围小等缺点,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提取DEM技术的出现为快速获取断裂带大范围的地形地貌数据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极大地提高了野外地形地貌数据获取的效率,该方法与激光雷达扫描技术(LiDAR,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相比成本低,与SfM(Structure from Motion)摄影测量方法相比覆盖范围大。然而,国内外目前尚缺乏针对用该方法获取的DEM精度是否满足活动构造定量研究要求的报道。文中以LPS(Leica Photogrammetry Suit)为软件平台,以Worldview-2全色波段立体像对为数据源,选择植被覆盖稀疏的东天山库米什盆地南缘最新发现的地表破裂带作为研究区,提取了0.5m分辨率DEM,基于该DEM数据测量了不同期次洪积扇上的断层陡坎高度,并与后差分GPS(DGPS,differential GPS)野外实测的地形剖面进行了对比分析与精度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由该方法获取的DEM高程与野外DGPS实测高程相差约-2.82~4.87m,经高程校正后与DGPS测线的吻合度很高,形态差异为0.30m,能够精细刻画陡坎形态;对断层陡坎高度的测量精度可以达到0.22m,能够满足活动构造定量研究中高精度地形地貌数据获取的需要,为快速获取断裂精细几何结构、断层剖面形态以及断层垂直位错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为后续野外工作中选择探槽开挖点、典型断错地貌点以及年代样品采集点提供了重要参考,在活动构造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龙门山后山断裂中段汶川-茂县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性分析
王旭光, 李传友, 吕丽星, 董金元
地震地质    2017, 39 (3): 572-58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3.010
摘要1094)   HTML    PDF(pc) (10624KB)(363)    收藏
龙门山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与四川盆地交界处,构造位置非常重要,对中国西南地区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以及地震的发生等影响深远。通过卫星影像解译以及野外调查,初步分析认为岷江在汶川-茂县断裂区段主要发育5级阶地。结合前人研究获得的阶地年龄,文中将T1-T5阶地年龄分别限定在3~10ka、约20ka、40~50ka、60ka和80ka。另外,通过对区域内断裂沿线的阶地、冲沟等地质地貌的野外调查,结合卫星影像解译和差分GPS测量等工作,认为汶川-茂县断裂在T3阶地(40~50ka BP)形成后、T2阶地(约20ka BP)形成前有过活动,而在T2阶地形成以来不再活动。结合中央断裂、前山断裂均为全新世活动断裂的认识,推测龙门山断裂带的活动已转移到更靠近盆地的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香山-天景山断裂带西段的运动性质变化及其成因机制
李新男, 李传友, 张培震, 王旭光, 章龙胜
地震地质    2016, 38 (3): 732-74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3.018
摘要1039)      PDF(pc) (10230KB)(357)    收藏

香山-天景山断裂带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东段整体表现为逆-左旋走滑运动性质。相反,其西段运动性质较为复杂,其上一系列的断错地貌特征以及在人工探槽和天然露头剖面上观察到的断裂运动性质,显示整个西段主要以正-左旋走滑运动为主,只在局部特定位置存在逆冲运动分量。为了确定香山-天景山断裂带西段运动性质变化的成因机制,从断裂的几何结构特征对其进行分析,得到影响与控制西段运动性质的3个主要因素:1)阶区构造,断层的左行左阶雁列式结构形成拉张型阶区,并控制着阶区附近及其内部断层的正-左旋走滑运动;2)尾端构造,在断裂端部存在阻止断层破裂传播的障碍体时,断裂一盘向前推挤的一端就会发生挤压构造变形,断层以逆-左旋走滑运动为主;3)双弯构造,次级段内部断层走向变化并呈右阶排列时,中间弯曲段在左旋走滑作用下形成局部挤压应力环境,表现为逆-左旋走滑运动。此外,天景山次级块体做SEE向运动,在其尾端形成走滑拉张构造环境,也是西段以正-左旋走滑运动为主的重要原因。香山-天景山断裂带西段的形成演化过程说明,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带向N扩展的过程中,整个香山-天景山断裂带可能并不是同时期形成的,而是分为运动性质显著不同的2个阶段,并表现为自东向西侧向扩展的形成演化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香山-天景山断裂带西段晚第四纪的特征滑动行为
李新男, 李传友
地震地质    2015, 37 (2): 482-49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2.011
摘要560)      PDF(pc) (7367KB)(517)    收藏

香山-天景山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东段曾发生1709年 7 1/2 级地震。虽然该断裂带西段缺乏历史地震记录, 但在其各次级段上却保留了最新一次地震产生的较新鲜的地表破裂, 以及沿其发生的大量冲沟同步左旋位错。为了确定西段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 通过野外实测与卫星解译获得了240个冲沟或山脊的左旋水平位移量, 以及62个垂直位移量。将所测位移量值投影到断裂展布方向上, 得到了水平和垂直位移量沿断裂的分布特征。对水平位移量做进一步的概率密度模拟和频率统计分析, 结果显示水平位移量具有明显的分组性与倍数关系。6组水平位移量可能分别代表了6次古地震事件, 而西段上开挖的探槽也揭露了相似的事件期次。其中, 最新一次地震的同震水平位移量为3m, 而其他几次较老地震产生的累积位移量分别为6m, 9m, 12m, 16m和20m, 每次地震的同震位移量近似。因此, 推断香山-天景山断裂带西段晚第四纪以来的地震活动遵循特征滑动模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14. 四川省芦山MS7.0地震发震构造分析
李传友, 徐锡伟, 甘卫军, 闻学泽, 郑文俊, 魏占玉, 许冲, 谭锡斌, 陈桂华, 梁明剑, 李新男
地震地质    2013, 35 (3): 671-68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3.020
摘要1022)      PDF(pc) (11586KB)(1084)    收藏

2013年4月20日的芦山 "4·20"MS7.0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震中地区分布多条NE向断裂,构造较为复杂。这次地震震源机制解显示为逆冲型地震,破裂面为NE走向,与龙门山断裂带的运动性质和走向一致。地表调查只在大川-双石断裂(前山断裂)和新开店断裂(大邑断裂南段)发现局部分布的NE向地表裂缝、沿地表裂缝分布的喷砂冒水和砂土液化,不规则的边坡开裂等地表变形,以及断裂沿线较严重的滑坡崩塌和房屋破坏。野外调查没有发现明显的地震地表破裂。GPS测量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位于芦山县城附近或其以东,而芦山西侧的断裂也可能参与了部分活动。根据野外地质调查、GPS观测、震源机制解、震源深度、余震分布等结果综合判定,芦山7.0级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是芦山之下、大川-双石断裂和新开店断裂之间的龙门山前缘滑脱带。此滑脱带在该段的运动导致了这次地震的发生,并可能带动了它上面的大川-双石和新开店等断裂的活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2013年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触发滑坡
许冲, 徐锡伟, 郑文俊, 魏占玉, 谭锡斌, 韩竹军, 李传友, 梁明剑, 李志强, 王虎, 王明明, 任俊杰, 张世民, 何仲太
地震地质    2013, 35 (3): 641-66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3.018
摘要1942)      PDF(pc) (13051KB)(11480)    收藏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芦山县发生了MS 7.0地震。文中简要介绍了芦山地震的基本情况与芦山地震区历史地震及其相关地震滑坡情况。依据2008年汶川地震滑坡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的空间关系,对芦山地震滑坡大体分布范围进行了推测。根据地震滑坡分类学,将芦山地震滑坡分为破坏型滑坡、连贯型滑坡、流滑型滑坡3大类。其中,破坏型滑坡包括岩质崩塌、岩质滑动、岩质崩滑、土质崩塌、土质滑动等5类; 连贯型滑坡包括土质坍塌与慢土流2类; 流滑型滑坡为快速流滑。破坏型滑坡如岩质崩塌、岩石滑动、土质崩塌这3类是芦山地震滑坡中最常见的类型。基于震后可利用的高分辨率航片,初步解译得到3 883处滑坡位置点数据。最后,从余震对滑坡的影响,芦山地震滑坡与邻区地震滑坡对比分析,对后续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滑坡精细解译的启示等3个方面开展了分析与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汶川MS 8.0地震地表破裂带北端位置的修订
李传友, 魏占玉
地震地质    2009, 31 (1): 1-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9.01.001
摘要2443)      PDF(pc) (7741KB)(1300)    收藏
对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石坎乡以北段的野外地质调查显示,这一段地表破裂仍然十分明显。地表破裂并未沿地质填图所标定的位置发育,而是在走向上稍有变化,但清楚的地貌显示它在此段并不是一条新生断裂。与前期工作相比,可观察到的地表破裂又往NE方向延长了约12km。该段破裂位于平武县石坎乡至青川县马公乡窝前村之间,走向为15°~45°,运动学性质主要为右旋走滑逆冲。地震地表破裂显示的同震垂直位移与石坎乡一带相近,为1~2m左右;右旋水平位移略有增加,为2.0~3.0m之间。地表调查的情况显示,地表破裂在北端可能消失在红光乡东河口一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四川龙泉山断裂带变形特征及其活动性初步研究
王伟涛, 贾东, 李传友, 郑文俊, 魏占玉
地震地质    2008, 30 (4): 968-979.  
摘要2615)      PDF(pc) (9346KB)(3371)    收藏
文中通过野外调查和地震反射剖面研究,获取了龙泉山断裂带的变形特征。龙泉山断裂带主逆冲断层位于龙泉山背斜的西翼,具有明显的分段性特征,北段与南段断层面倾向NW,断续分布;中段断层面倾向SE,形成典型的断层传播褶皱,并且断层已经沿背斜前翼膝折带的轴突破,形成贯通的突破断层。因此,中段构成了龙泉山断裂的主体。地貌对断裂活动性的响应表明龙泉山断裂早更新世—晚更新世有过一定的活动,晚更新世以来活动速率较低,且活动性具有从南向北逐渐减弱的趋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6)
18. 熊坡背斜构造变形与蒲江-新津断裂活动特征
郑文俊, 王伟涛, 李传友, 魏占玉, 高翔
地震地质    2008, 30 (4): 957-967.  
摘要1901)      PDF(pc) (9449KB)(953)    收藏
熊坡背斜位于龙门山构造带东南端的成都盆地内,是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向前推挤进入盆地内部的一个主要变形区域,与其配套发育的断裂为蒲江-新津断裂,断裂与背斜褶皱之间在构造变形模式上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在褶皱和断裂的构造变形和活动特征上,熊坡背斜南段表现为一种不对称的褶皱,向NE方向发展表现为较为宽缓的对称褶皱形态,卷入的地层主要是中生代及其以前的地层,对蒲江-新津断裂的地貌调查结果表明,断裂没有对该区域内广泛发育的冲沟Ⅰ级阶地产生影响,而对山前发育的相当于南河(岷江Ⅰ级支流)Ⅳ级阶地的洪积台地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说明断裂活动时间应该为第四纪早期,到第四纪晚期活动减弱或是趋于静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9)
19. 汶川8.0级地震陡坎(北川以北段)探槽的记录特征
郑文俊, 李传友, 王伟涛, 尹金辉, 魏占玉
地震地质    2008, 30 (3): 697-709.  
摘要2898)      PDF(pc) (2828KB)(2524)    收藏
汶川8.0级地震在龙门山中央断裂(北川-映秀断裂)上形成了长度约240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同时在前山断裂(灌县-江油断裂)上形成了长约72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我们在中央断裂北段(北川以北)的地震陡坎上开挖探槽,揭露了本次地震的构造变形特征,同时通过对探槽内所揭露地层的相互关系的讨论,以及邻近区域内地貌面的对比,认为该段断裂在本次汶川8.0级地震之前可能还存在一次震级相当的地震事件,其发生时间至少早于该区域内T1阶地形成的最新年龄3000 a。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1)
20. 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北川以北段的基本特征
李传友, 叶建青, 谢富仁, 郑文俊, 韩用兵, 刘玉法, 王伟涛, 魏占玉, 赵冬, 马保起, 任俊杰
地震地质    2008, 30 (3): 683-696.  
摘要2716)      PDF(pc) (9187KB)(1869)    收藏
对北川-青川间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的野外地质调查表明,在这一段内主要存在一条地震地表破裂带,总体沿北川-青川断裂带分布。沿黄家坝、陈家坝、桂溪、平通、南坝、石坎等地的观察显示,该段地表破裂沿走向连续分布,结构单一,破裂长度为60~90km,地表破裂没有到达青川县关庄镇。可观察到的破裂长度在北川北至石坎之间,长62km,走向总体为20°~55°,运动学性质主要为右旋走滑逆冲。地震形成的地表破裂主要表现为垂向上的地表拱曲,指示了深部断层的逆冲性质;在水平运动方向上则主要表现为右旋走滑,不存在左旋走滑分量。地震地表破裂显示的同震垂直位移从西南段黄家坝的3m左右,向东北逐渐降低至南坝、石坎的1.5m左右;右旋水平位移没有明显变化或者略有增加,一般在1.5~2.0m之间。地表破裂特征表明,引起本次汶川MS8.0地震的发震构造是映秀-北川-青川断裂带,该断裂以逆冲运动为主,兼具右旋走滑分量,逆冲方向由NW向SE。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河流阶地演化与走滑断裂滑动速率
张培震, 李传友, 毛凤英
地震地质    2008, 30 (1): 44-57.  
摘要1816)      PDF(pc) (1361KB)(1900)    收藏
断裂滑动速率是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的最重要参数之一,不仅可以直接应用于活动构造的地震危险性预测和工程场地的地震安全性评价,还为地球动力学研究提供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原理上,断裂滑动速率可以用总位移量除以其累积时间而获得,但准确地确定断裂滑动速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同方法和研究者测定的同一条断裂的滑动速率可以相差3倍。文中通过对河流基座阶地演化及其对走滑断裂错动响应过程的分析发现,当一条山前河流切入河漫滩使其废弃形成阶地后,断裂的走滑位移使得河流两侧的阶地陡坎都遭到错动,其中一侧的下游阶地陡坎被错入河道而遭到河流的侵蚀,另一侧的下游阶地陡坎被错离河道,受到河流上游右侧地貌的保护而免遭侵蚀。因此,被错离河道一侧的阶地陡坎的位移在上阶地形成时就开始积累,阶地面的暴露年龄相当于位移累积的起始年代。另外,被错离河道一侧的阶地陡坎在下阶地停止侧蚀(可能同时开始接受沉积)时就开始累积位移,下阶地的初始沉积年代也代表阶地陡坎位移开始累积的时间。当然,如果能够获得被位移阶地陡坎的上下阶地年龄,就更能够把滑动速率限定在可靠的范围之内。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3种利用河流阶地确定走滑断裂滑动速率的方法:第一是利用上下阶地年龄限定;第二是利用上阶地废弃年代限定错离河道一侧陡坎位移的起始年龄;第三是利用下阶地初始沉积年龄限定错离河道一侧陡坎位移的起始年龄。文中还将这些方法应用于研究海原断裂和阿尔金断裂的全新世滑动速率,获得的滑动速率与百万年尺度的长期平均滑动速率、百年尺度的近期滑动速率和10年尺度的现今滑动速率一致,也与其它地质、地貌学方法独立获得的结果一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中国东部城市地区隐伏断裂上断点与最新活动时代关系的初步分析——以邢台、唐山地震区为例
李传友, 汪一鹏, 王志才
地震地质    2007, 29 (2): 431-445.  
摘要1821)      PDF(pc) (2913KB)(964)    收藏
中国东部城市地区大多为较厚第四系松散物覆盖区,许多城市附近发育了具有相当规模的隐伏断裂。在这些第四系较厚覆盖区发育的隐伏断裂的上断点是否代表了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文中通过对邢台、唐山等发生过强震的中国东部城市附近地区地质、地球物理、地震活动、地形变等资料的综合分析,来讨论这些较厚第四系覆盖区隐伏断裂的上断点与断裂的最新活动年代的关系问题。初步分析表明,作为邢台地震和唐山地震发震断裂的新河断裂和唐山断裂带,并不象其上断点显示的为晚更新世不活动断裂或者为局部活动段,而均为大型活动断裂。由此认为,在中国东部沉积层较厚地区,不能完全根据断裂断错的最新地层确定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对于一条穿过新沉积较厚地区的断裂,其最新活动时代应根据构造背景、断裂对新地层的控制作用、断错最新地层、新地层沉积厚度、构造地貌、地震活动、地形变、现今构造应力场等综合判定。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南北地震带强震迁移特征及其与南亚地震带的联系
汪一鹏, 马瑾, 李传友
地震地质    2007, 29 (1): 1-14.  
摘要1482)      PDF(pc) (2794KB)(1353)    收藏
南北地震带1500年以来7级以上强震迁移显示出3种方式:由北往南大致等时距的迁移、由南往北多样式的迁移和一个时段内全带范围内的成组强震群发活动。从以往100年的强震活动分析,南北地震带的活动还与从缅甸至印尼苏门答腊的南亚地震带强震活动相关联,前者的强震往往滞后于后者几月至数年发生。因此,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岛西面海里发生8.7级大地震后南北地震带发生强震的可能性不能忽视。南北地震带上述多种强震迁移活动特征既与印度板块向NNE的碰撞、俯冲过程有关,也与青藏高原与其东北缘稳定、坚硬的鄂尔多斯和阿拉善块体的相互作用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4)
24.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黄香沟段晚第四纪水平位移特征及其微地貌响应
李传友, 张培震, 袁道阳, 王志才, 张剑玺
地震地质    2006, 28 (3): 391-404.  
摘要1562)      PDF(pc) (4420KB)(1062)    收藏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部一条左旋走滑为主的活动断裂带,其在黄香沟一段活动性较强,活动现象典型。对沿断裂带分布的地貌、地质体等晚第四纪位移量的研究表明,在黄香沟一带,断裂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水平位移量最大为40~60m;最小为6~8m,可能是一次滑动事件的特征位错量。断裂带上的位移具有分组特征,各组位移值之间具有6~8m的稳定增量。位移值的分组性和增量特征反映了该段断裂具有特征地震的活动特征,而7组位错值则反映了断裂7次特征活动事件。关于黄香沟一带与断裂相关的微地貌分析,也获得了大致相对应的事件次数。并由此初步推测,晚更新世晚期以来,该断裂带有过多次强烈活动,活动期次明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0)
25. 山东安丘-莒县断裂小店子—茅埠段新活动及其定量研究
宋方敏, 杨晓平, 何宏林, 李传友, 张兰凤
地震地质    2005, 27 (2): 200-211.  
摘要2800)      PDF(pc) (4119KB)(2413)    收藏
小店子—茅埠段是沂沭断裂带安丘-莒县断裂的组成部分,北起莒县小店子东北,南至莒县茅埠以南,总体走向10°~20°,倾向NW或SE,倾角60°以上,长约30km。可细分为5小段,从北到南依次是小店子—齐家庄、源河、库山—西莲池、青峰岭和三庄—宅科小段。各小段之间为左阶或右阶斜列,平面上呈向北收敛、向南撒开的帚状。断裂在卫片和航片上都显示出清楚的线性影像,地貌上表现为清楚的基岩陡坎。根据野外所获得的天然和探槽剖面以及年龄样品测试结果,确定其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早期,活动性质是以右旋走滑为主兼挤压逆断。距今约70ka以来,断裂的右旋位移量64~73m,位移速率0.91~1.04mm/a。距今约12ka以来,断裂的右旋位移量5.5~7.8m,位移速率0.46~0.65mm/a;垂直位移量2~3.8m,位移速率0.17~0.32mm/a。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郯庐断裂带莒县胡家孟晏地震破裂带的发现
何宏林, 宋方敏, 李传友, 杨晓平
地震地质    2004, 26 (4): 630-637.  
摘要2419)      PDF(pc) (5673KB)(930)    收藏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最主要的一条活动断裂带。在该断裂带中部,沂沭断裂东地堑的潍坊—嘉山段中发育了1条长360km的全新世活动断裂带(F5),在该全新世断裂带的北段和中段分别发生了公元70年的安丘地震和公元1668年的郯城地震。2003年底我们考察沭河断裂带时,在莒县境内发现了1条长约7km的地震破裂带,作为活动断层应该归属于F5断裂带,但其是一条独立的地震破裂段还是归属于1668年郯城8.5级地震破裂带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尽管如此,探槽揭示出的上覆未经破坏的地层的14C年代表明,该破裂带在(2140±190)aBP以来没有过活动,因此我们认为其作为1条独立破裂段的可能性较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7)
27. 右江断裂带晚更新世活动的若干地质地貌证据及位移速率
宋方敏, 李传友, 陈献程, 张兰凤
地震地质    2004, 26 (4): 611-621.  
摘要1696)      PDF(pc) (6517KB)(912)    收藏
右江断裂带地处桂西断块区,有记载以来沿带曾发生4.0~5.0级地震15次,属中强地震带。笔者在室内卫片、航片、大比例尺地形图解译和分析的基础上,经野外实地调查,获得了断裂带晚更新世活动的若干地质地貌证据,实测了断裂的左旋位移数据。文中介绍了有关证据,并根据年龄数据,计算了断裂中、晚更新世以来的水平和垂直位移速率。断裂带在平面上分3大段,即百色以西段、百色—思林段、思林—坛洛段,各大段又可进一步分为若干个小段。断裂断错了距今(3.28±0.25)×104a~(10.16±0.79)×104a的阶地堆积物和残坡积物,控制着百色—田东晚第四纪盆地的发育,地貌上形成断层谷和槽地、断层崖和陡坎,横穿断裂的水系发生同步左旋位移,其活动性质以左旋走滑为主,兼有张性差异运动。晚更新世不同时段以来断裂的水平位移速率为1.47~1.98mm/a,中更新世以来的垂直位移速率为0.74~0.76mm/a,晚更新世以来为0.1~0.35mm/a。该断裂的位移速率明显低于其西的川滇断块内部断裂,更低于川滇断块周边断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6)
28. 龙门山断裂带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讨论
李传友, 宋方敏, 冉勇康
地震地质    2004, 26 (2): 248-258.  
摘要1850)      PDF(pc) (3319KB)(1327)    收藏
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所采集的各条断裂之上的覆盖物或断层带物质的热释光(TL)或电子自旋共振(ESR)样品年龄,对龙门山断裂带北段的晚第四纪活动性进行了分析,认为 :后山断裂在第四纪早 -中期曾有过活动,晚更新世以来已不再活动;中央断裂早更新世或前第四纪是活动的;前山断裂在白龙江以北变成一些小的、零星分布的断裂,它们在第四纪早期以前有过活动。而已有研究表明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和西南段晚第四纪以来仍在活动。造成龙门山断裂带不同段落新活动时代不同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区域应力场的变化所导致的活动地块边界的变化。龙门山断裂带的北段现在已不构成活动块体的边界,加之岷山隆起对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的屏障作用,使得龙门山断裂带北段活动减弱。而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南段和岷山隆起构造带共同成为块体持续挤压作用的东界。这为研究青藏高原的运动学及动力学等问题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02)
29. 区分晚第四纪断层作用驱动的和气候引起的流水下切——以桑干河大同盆地河段为例
程绍平, 李传友, 杨桂枝, 任德凤
地震地质    2004, 26 (2): 169-188.  
摘要1676)      PDF(pc) (6074KB)(937)    收藏
针对晚第四纪期间,华北大同盆地内桑干河河道相继受到玄武岩涌入、沿河谷断层作用和气候波动等外来变量的扰动,我们提出一个概念模型以区分断层作用驱动的和气候引起的流水下切。如果由玄武岩阻塞作用所造成的基准面抬升河段有足够的河流功率进行垂直下切,并等于基准面抬升量的话,那么,该河段河床高度减小,其比降相对于邻近上游河段会降低。研究区盛行的温湿气候条件有利于长期提供充足水流,维持基准面抬升河段的垂直下切。我们利用平衡剖面分析,从量值上把沿河谷断层作用驱动的流水下切从气候引起的流水下切中区分出来,并通过对河流阶地记录的流水作用历史的复原,进一步区分由断层作用驱动的和由气候引起的流水下切事件。同时,提出掘蚀作用、磨蚀作用和裂点迁移是熔岩坝河段的主要侵蚀过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6)
30. 珠江三角洲部分断裂晚第四纪垂直位移速率
宋方敏, 汪一鹏, 李传友, 陈伟光, 黄日恒, 赵红梅
地震地质    2003, 25 (2): 203-210.  
摘要1763)      PDF(pc) (2619KB)(877)    收藏
珠江三角洲地区断裂比较发育,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方式皆具有垂直差异运动特征,且大多数都呈隐伏状态。文中在对三角洲发育阶段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已有钻孔资料,沿断裂两侧寻找位置相互靠近、且能揭露出时代和堆积环境相同的地层层位的一对或多对钻孔进行对比。根据断裂两侧相同层位现今所处海拔高度的差异确定它们沉积以来的垂直位移量,再根据该层位的测年数据计算断裂的垂直位移速率。共计算了5条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垂直位移速率,位移速率值为0.14~0.47mm/a。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