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土耳其2023年2月6日 MW7.5 Elbistan地震地表破裂带分布特征
俞晶星, 任治坤, 张会平, 李传友, 王世广, 龚正, 周晓成, 徐岳仁, 梁朋, 马字发, 李俊杰
地震地质    2024, 46 (6): 1263-127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6.003
摘要166)   HTML30)    PDF(pc) (13905KB)(126)    收藏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东南部发生2次破坏性地震, 中国地震局土耳其地震科学考察队对2次地震的地表破裂开展了详细调查。 震后现场调查表明, 其中第2次地震事件(Elbistan地震)发生在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的北分支断裂(Cardak断裂)上, 形成了一条长约140km的主地表破裂带, 同时形成一条与主破裂带近垂直展布、 长约20km的分支破裂。 主破裂带西起Göksun, 沿近EW向展布至Sürgü断裂西端, 然后向NE传递至Malatya断裂带南段, Cardak断裂全段和Malatya断裂带南段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 地表破裂带总体呈线性连续展布, 各次级破裂呈左旋左阶拉张或左旋右阶挤压的雁列式组合, 沿线一系列冲沟、 山脊、 麦田、 田埂、 栅栏、 道路和车辙等位错标志指示断层以纯左旋走滑运动为主, 野外实测最大水平位错为(7.6±0.3)m。 结合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上的历史地震分布和此次“双震”地表破裂与周边活动断裂的几何展布, 认为东安纳托利亚断裂东北段、 Sürgü断裂和Malatya断裂未来的地震危险性应该引起重点关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基于地震和InSAR联合反演2018年ML5.7兴文地震破裂过程
缪思钰, 张海江, 古宁, 李俊伦, 谭玉阳, 华思博, 张勇
地震地质    2024, 46 (2): 397-41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2.009
摘要387)   HTML30)    PDF(pc) (5595KB)(301)    收藏

2018年12月16日发生的ML5.7兴文地震很可能是由页岩气水力压裂所诱发, 确定此类震级较大的诱发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利用近震数据和InSAR数据联合反演, 获得了兴文地震的破裂过程。与单独使用地震数据或InSAR数据进行反演相比, 联合反演得到的地震破裂过程可同时拟合2种类型数据, 因此具有更高的时空分辨率。联合反演结果显示该地震为典型的单侧破裂, 破裂方向近N向。破裂过程的持续时间为6s, 能量释放主要集中在前5s, 呈分段式破裂。主震破裂过程分为2个阶段: 沿着断裂的走向, 紧挨着震中的0~5km范围内为破裂的第1阶段(1~3s); 距震中6~8km处为破裂的第2阶段(3~5s)。同震滑移主要集中在5km以浅的区域, 峰值滑移约为0.27m, 这可以解释为何ML5.7兴文地震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破坏。结合前震和余震分布可以看出, 前震主要集中在滑移区的东部, 说明该区域在主震发生之前就已发生破裂, 意味着该区域可能存在注入的流体。余震主要分布在滑移区周围, 是由主震破裂后的余滑引起的。对比单独反演结果, 联合反演克服了台站分布不均匀的影响, 提高了破裂分布的分辨率, 所得结果更加符合真实物理过程。文中联合反演得到的破裂模型为进一步研究诱发地震机理、 地震灾害评估和震后防灾减灾奠定了基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四川泸定6.8级地震--鲜水河断裂带磨西段局部发起、 全段参与的一次复杂事件
李传友, 孙凯, 马骏, 李俊杰, 梁明剑, 房立华
地震地质    2022, 44 (6): 1648-166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6.017
摘要991)   HTML87)    PDF(pc) (16086KB)(383)    收藏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 川滇活动地块东边界的四川泸定地区发生6.8级强烈地震。在震中以北15km、 以南25km的范围内开展震后现场考察, 发现湾东村、 幸福村、 爱国村一带的磨西断裂沿线存在同震地表破裂迹象, 而在震中以北、 爱国村以南断裂通过的位置没有发育同震地表破裂。野外调查获得的同震地表破裂走向为320°~355°, 运动性质为左旋走滑, 位移量为20~30cm, 运动性质和走向与震源机制解获得的结果一致。深入分析认为, 本次四川泸定6.8级地震的同震地表破裂主要发育在泸定县磨西镇二台子以南-石棉县王岗坪乡爱国村之间, 长度为15.5km。根据野外地质调查结果, 并综合地震反演和形变观测已有结果等判定, 四川泸定6.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为鲜水河断裂的南东段, 即磨西断裂。结合余震分布时空演化特征分析进一步揭示, 以磨西断裂二台子-新民乡段为主震破裂段的运动导致了此次6.8级地震的发生, 并触发了震中以北的南门关-两河口段断裂的活动。泸定6.8级地震是一次主震破裂段发动、 其后全段参与的较为复杂的事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四川地区介质衰减、场地响应与震级测定的讨论
吴微微, 苏金蓉, 魏娅玲, 吴朋, 李俊, 孙玮
地震地质    2016, 38 (4): 1005-101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4.016
摘要880)      PDF(pc) (8196KB)(627)    收藏

利用四川区域地震台网的数字波形资料以及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有关震相数据,选取互相衔接的3段地震波几何衰减模型,利用基于遗传算法的Atkinson和Mereu方法,分别反演四川盆地、川西高原及攀枝花-西昌地区的介质品质因子。采用Brune的ω平方模型约束震源位移谱,使用Moya方法联合多台多地震数据求得各地震台站的场地响应。根据波形数据和观测报告,计算出2009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10 535次2.5≤ML≤4.9近震单台震级测定值与台网平均震级的差,绘制各次地震的单台震级偏差空间分布图像。结果显示:四川盆地介质衰减模型呈现高Q0和低衰减系数γ的特点,攀西地区表现出低Q0和较高衰减系数γ;岩石台基对地震波信号在不同频率点的放大作用不相同;单台震级偏差优势分布基本一致,在构造稳定的四川盆地,介质品质因子高(低衰减),地震波在该区域能有效传播,盆地表层松软沉积层对入射波有放大作用,造成该区域单台震级高异常;川西大部分地震台站台基增益较大,但单台震级明显偏低,推测与松潘-甘孜块体地壳深度软流圈的物质流动及该区域低Q0异常(高衰减)有关;攀西地区断陷拉张、流体侵入及沉积填充等损耗地震波能量,常使该地区台站测定的川西藏东地震震级偏小,但同样台站测定的龙门山断裂带上中强地震震级常较台网平均震级更大,可能是受盆地边缘强烈不对称高幅值带的影响。从研究结果看,四川地区介质衰减对地震射线振幅的影响较地震台站的台基增益大,因此校正四川区域地震台网单台震级时,应结合介质衰减及台站场地响应的空间特性进行考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宁夏及其邻区背景噪声能量来源方位及强度的季节性变化分析
谢晓峰, 杨微, 李俊, 林建民, 王伟涛, 姚琳, 吕俊强
地震地质    2014, 36 (1): 80-8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2.007
摘要883)      PDF(pc) (3012KB)(1141)    收藏
由背景噪声互相关重建格林函数的技术已在地震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对背景噪声能量的空间分布、强度的季节变化的研究有利于认识噪声互相关函数对格林函数的收敛性。文中利用宁夏及其周边地区33个宽频带台站2008年1月至2012年11月垂直分量的连续记录,计算了两两台站间的互相关函数,并对该地区5~10s及10~20s的背景噪声能量的优势方位及强度随季节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10s的能量主要来自于中国东部的海岸线,其强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10~20s的噪声能量不仅强度具有季节性的变化,其优势方向也随季节具有明显变化,受到多个大洋的交替影响。研究表明,宁夏及其邻区的背景噪声场具有较为复杂的特征,在进行后续研究时要予以充分考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6. 浙江数字地震台网体波走时层析成像
邹振轩, 李俊, 周新民, 王政, 李金龙
地震地质    2013, 35 (4): 864-87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4.015
摘要739)      PDF(pc) (3804KB)(965)    收藏
收集了浙江数字地震台网大量地震记录,通过地震波双差走时层析成像,研究浙江省及周边地区上地壳精细速度结构和局部各向异性,并探讨地壳速度结构与活动断裂及地质构造的关系。结果表明,浙江北部在深度3.5~6.5km分布了较大面积的低速异常区,浙江南部珊溪水库地区零星分布低速异常区,研究区域内的地震沿着活动断层和断层活动段分布或密集成带,基本都发生在低速区内或高、低速过渡带,且与区域内的地形特征有明显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