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22年门源 MS6.9 地震前断层活动及应力状态的数值模拟
李媛, 杨周胜, 庞亚瑾, 梁洪宝, 刘峡
地震地质    2023, 45 (6): 1286-130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3.06.003
摘要218)   HTML16)    PDF(pc) (7987KB)(135)    收藏

2022年1月8日门源 MS6.9 地震是继1986年和2016年2次门源 MS6.4 地震后, 冷龙岭断裂西段再次发生的MS>6强震。为探讨此次门源 MS6.9 地震前近震区的断层运动、 应力状态和强震多发的孕震环境, 文中以地震前1991—2015期和2017—2021期GPS速度场作为边界约束, 通过建立精细的三维黏弹性有限元动力学模型, 计算分析了祁连山构造区在长期的构造运动环境下应力积累的基本格局, 区域内断层的长期滑动速率、 应力累积速率, 以及这些量值在门源 MS6.9 地震前约5a的变化特征。1991—2015期的计算结果显示: 门源 MS6.9 近震区长期受到NE-SW向挤压和NW-SE向拉张的应力场作用, 最大剪应力积累比周围区域快, 应力积累整体上以促进NWW向断层的挤压和走滑运动为主; 与周围断层段相比, 受几何拐折形态影响, 冷龙岭断裂西段的滑动速率偏低, 断层剪切应力的累积速率较高, 发震断层上运动的亏损与应力的快速积累有利于孕育走滑型地震。2017—2021期相对于1991—2015期的增量结果显示, 在临近地震约5a的时段内, 冷龙岭断裂西段走滑速率进一步减小, 断层的剪应力累积速率显著增高, 利于促进走滑型地震的发生。冷龙岭断裂西段具有较强的动力学背景和有利的强震发生条件, 未来依然存在发生强震的危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川滇地区活动块体边界断裂现今运动和应力分布
万永魁, 沈小七, 刘瑞丰, 刘峡, 郑智江, 李媛, 张扬, 王雷
地震地质    2021, 43 (6): 1614-163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6.015
摘要903)   HTML40)    PDF(pc) (8665KB)(347)    收藏

基于川滇地区活动块体划分及断裂构造现有认知, 文中构建了包含块体主要边界断裂的二维有限元接触模型, 利用1991—2015年长期GPS观测结果, 采用“块体加载”方法模拟块体边界带现今的运动, 得到了断裂滑动速率和应力分布。结合震源机制解、 地震活动性等资料, 对川滇地区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滑动速率分配、 传递与应力转换的关联, 局部区域正断型震源机制解的构造机制以及红河断裂南、 北段地震活动性差异的可能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结论包括: 1)东昆仑断裂带和鲜水河-小江断裂带的左旋走滑由NW向转变为近SN向, 断裂强烈转折区吸收了部分走滑分量并转化为应变积累, 呈高应力分布特征。2)受小江断裂左旋剪切的影响, 红河断裂中南段以右旋走滑兼微弱挤压运动为主, 并牵引断裂北段右旋走滑, 与金沙江和德钦-中甸断裂共同构成右阶斜列右旋剪切变形带, 正断型震源机制解多分布于该变形带的构造拉分区内。3)红河断裂中南段为弱压性, 北段呈弱张性, 更易破裂, 地震活动明显强于中南段。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川滇地区活动块体边界断裂现今运动和应力累积速率分布
万永魁 郑智江 李媛 张扬 王雷
地震地质   
录用日期: 202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