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利用地面激光与地质雷达综合探测活断层浅层三维结构——以川西理塘毛垭坝盆地北缘正断层为例
张迪, 吴中海, 李家存, 刘绍堂, 马丹, 卢燕
地震地质    2019, 41 (2): 377-39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2.008
摘要813)   HTML    PDF(pc) (12867KB)(324)    收藏
快速获取活断层的高精度微地貌形态和对应的浅层三维结构是揭示活断层浅地表形迹与活动特征的关键。文中综合利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和地质雷达技术,以川西理塘地区毛垭坝盆地北缘主边界断裂禾尼段的正断层崖为研究对象,获取了该处正断层错动2期最新地貌面的精确地表垂直位移量和浅层二维地质雷达图像,并初步建立了基于地面三维激光与地质雷达的活断层微地貌精细化三维测量方法,构建了断层崖微地貌的精细三维模型和浅表三维图像,揭示了正断层崖处发育的伸展地堑结构,同时初步实现了断层微地貌地表地下三维数据的一体化融合显示及相互解译。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同时快速、高效、无损地获取大范围内的活断层微地貌及浅层结构的多层次、多视觉的空间数据,极大地提高了对活动断层微地貌形态与浅层结构进行快速调查与研究的精度和认识水平,也为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活断层的空间分布与变形特征、活动习性和多期古地震遗迹等提供重要的数据和方法支持。因此,对该方法的继续探索和完善,将显著提升和扩展其在活断层定量化和精细化研究中的实用性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川西理塘活动断裂最新同震地表破裂形成时代与震级的重新厘定
周春景, 吴中海, 张克旗, 李家存, 蒋瑶, 田婷婷, 刘艳辉, 黄小巾
地震地质    2015, 37 (2): 455-46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2.009
摘要619)      PDF(pc) (5296KB)(724)    收藏

在开展理塘左旋走滑活动断裂带的同震地表破裂实测填图基础上, 结合历史地震资料及地震事件测年, 对该断裂带的最新同震地表破裂形成年代和震级进行了重新厘定。结果表明: 理塘活动断裂带的最新同震地表破裂可分为南、北2段, 其中北段最长约25km, 最大左旋错动量1.8m; 南段最长约41km, 最大左旋错动量3.2m。综合探槽揭露的地震事件及AMS-14C测年结果和历史地震资料的分析结果, 北段和南段同震地表破裂应为2次地震沿理塘断裂带不同段先、后破裂的结果, 属典型的分段破裂现象。其中北段破裂极可能是历史记载的1729年地震活动的产物, 而南段由1948年大地震所产生。根据震级和地表破裂长度的经验关系计算结果, 前者的矩震级(MW)约为6.7, 后者约为7.0。2次大地震沿同一断裂分段破裂的现象表明, 该断层带尚未破裂的段可能是未来强震活动的危险地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