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重庆地区地壳各向异性及其构造启示
高见, 杨宜海, 黄世源, 杨聪, 张元生, 柳存喜, 李少睿, 花茜
地震地质    2020, 42 (1): 147-16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1.010
摘要655)   HTML3)    PDF(pc) (6460KB)(203)    收藏

文中搜集了重庆地震台网14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 利用接收函数Pms到时的方位变化首次获取了重庆地区的地壳各向异性结果, 同时采用接收函数H-Kappa方法获得了研究区的地壳厚度及泊松比。 结果显示: 重庆地区的地壳厚40~50km, 在大巴山推覆构造带附近存在明显的梯度变化; 地壳泊松比平均为0.23~0.31, 在重庆中部泊松比值达到最大。 重庆地区的地壳快慢波时间延迟为0.08~0.48s, 平均为0.22s; 绝大部分地区地壳的快波方向与断裂走向比较一致。 结合GPS观测、 构造应力场和XKS分裂测量等研究资料, 分析认为: 川东褶皱带和川黔断褶带的地壳和岩石圈上地幔为解耦变形, 其南、 北段具有不同的变形特征; 盆山边界可能存在复杂的深部构造变形, 影响了局部地区平均方位各向异性的快波方向, 不同走向的断裂活动还弱化了部分区域的平均各向异性强度; 大巴山推覆构造带南部的地壳变形可能主要受到断裂带构造的影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利用远震接收函数反演陕西地震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
刘春, 崇加军, 倪四道, 李少睿
地震地质    2009, 31 (2): 313-32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9.02.012
摘要2848)      PDF(pc) (1909KB)(3076)    收藏
文中利用陕西数字地震遥测台网14个遥测子台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用频率域反褶积方法提取接收函数,由H-Kappa叠加方法反演得到各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地震构造文献,对陕西地区的地壳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陕西地震活动与地壳结构、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陕西地区的地壳总体趋势是东薄西厚,陕西南部和北部地区地壳较厚(≥40km),位于陕西中部的渭河盆地地壳较薄(34~40km);14个台站中,渭河盆地东部与山西交界的华阴台下方地壳厚度最薄(34km),而盆地西北端的陇县台位于六盘山余脉上,地壳厚度最厚(48km)。2)陕西地区泊松比值总体变化不大(0.24~0.29),可能表明这一地区的岩石组成以中度组分为主;以渭河盆地为界,向北靠近地台一侧泊松比值相对较高,向南靠近秦岭山脉一侧则比值相对较低。3)地震活动与地质构造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渭河盆地处于几个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属于强地震的多发区;陕西南部地区的地震活动相对较弱,主要发生在汉中盆地和安康盆地,受陕南几条主要断裂控制;陕西北部地区地质构造相对稳定,地震活动最弱。泊松比反映了地球内部的物质构成,分析认为其与地震活动存在一定的关系,即泊松比较高区域的地震活动性要高于较低的区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1)
3. 利用地震矩张量反演阿尔金断裂带现今运动学特征
王卫东, 李少睿
地震地质    1999, 21 (2): 171-175.  
摘要1531)      PDF(pc) (998KB)(1279)    收藏
利用地震矩张量反演断裂形变带运动学参数的方法,应用于阿尔金断裂带现今运动学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阿尔金断裂带以沿S14°E的压缩运动为主,压缩速率为1.13mm/a;同时,断裂带还以0.17mm/a的速率发生左旋剪切运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