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基于构造应力场研究2025年西藏定日6.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
盛书中, 王倩茹, 李振月, 李红星, 张小娟, 葛坤朋, 宫猛
地震地质    2025, 47 (1): 49-6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5.01.004
摘要438)   HTML16)    PDF(pc) (3649KB)(242)    收藏

双力偶模型给出的震源机制解的2个节面具有等效性, 需要借助于其他资料或方法识别其中的发震断层面, 基于应力场识别震源机制解2个节面中的发震断层面即为方法之一。基于GCMT的震源机制解, 文中将上述方法应用于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级地震发震构造的研究, 获得以下结论: 1)震源区最大主压应力轴近直立, 最大主张应力轴近水平且方向近EW, 为正断层型应力场; 2)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级地震的发震断层为震源机制解中走向S、倾向W的节面, 为一次正断层型地震, 推断其发震断层为登么错断裂; 3)该地区历史地震发震断层面的识别结果显示西藏定日地区历史地震的发震断层走向S, 倾向W, 倾角范围为37°~48°, 断层类型为正断层。文中结果为该次地震发震构造的研究提供了地震学证据, 可为相关发震构造研究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小地震精定位与层析成像揭示的邢台地震区深部构造特征
刘亢, 杨婷, 李红光, 房立华, 宋键
地震地质    2023, 45 (6): 1328-134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3.06.005
摘要238)   HTML28)    PDF(pc) (11306KB)(204)    收藏

1966年河北邢台 MS7.2 地震发生后小地震持续不断, 为开展该地区的深部构造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文中基于河北省地震台网1991—2021年间的观测数据, 采用双差定位法获得了邢台及其邻区9 644次地震的精定位结果, 清晰地刻画出深部断裂的空间形态; 结合华北流动地震台阵2006—2008年的观测数据, 采用38 578个P波到时数据, 获得了研究区高分辨率走时层析成像结果。研究表明: 研究区的地壳速度结构存在较强的横向不均匀性, 新河断裂与元氏断裂之间的上地壳存在明显的低速异常, 中下地壳存在高速异常, 邢台地震位于高、 低速异常体交界处, 该位置具备积累大量应变能的介质条件, 易发生破裂, 释放应力; 邢台震区小地震密集带与高、 低速异常体东边界的总体展布趋势比较一致, 推测沿高、 低速体东边界展布的深、 浅部断裂已上下贯通, 速度异常体的边界位置同样也是速度变化相对强烈的部位, 易发生地震破裂; 综合多种地震、 地质调查成果, 揭示出邢台震区下方存在一条贯通整个地壳的深大断裂, 倾向SE, 上断点位于东汪附近, 邢台地震促使深浅部的先存断裂上下贯通。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数值模拟方法在地震预测研究中应用的初步探讨(Ⅱ)
邓志辉, 胡勐乾, 周斌, 陆远忠, 陶京玲, 马晓静, 姜辉, 李红
地震地质    2011, 33 (3): 670-68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3.016
摘要1663)      PDF(pc) (906KB)(1190)    收藏

在地震危险性分析和预测研究中,随着数值模拟技术的进步和对地球动力学过程认识的不断深入,有可能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值模拟一个区域内部的构造变形,在正常时期与观测结果应该是比较接近的,而当局部地方处于孕震临界失稳状态时,其实测结果就有可能与模拟结果不协调,据此有可能为地震的中期至短期预测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应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地震库仑应力变化,可模拟分析各种因素对库仑应力变化的大小和分布的影响,获得更接近实际的结果; 计算机模拟合成地震目录是解决建立区域地震预测概率模型数据不足的有效方法,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建立更接近实际的三维动力学模型,同时考虑多场耦合作用,模拟断层活动的规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数值模拟方法在地震预测研究中应用的初步探讨(Ⅰ)
邓志辉, 宋键, 孙君秀, 陶京玲, 胡勐乾, 马晓静, 姜辉, 李红
地震地质    2011, 33 (3): 660-66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3.015
摘要1611)      PDF(pc) (787KB)(1147)    收藏

在地震危险性分析和预测研究中,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引入数值模拟方法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历了由二维到三维,由线性到非线性,由弹性到粘弹性,由单场到多场耦合分析的改进和发展。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是复杂的物理过程,地震前的异常表现更是各种各样,但地震前的应变能量积累是地震发生的必要条件。地震预测分析必须首先考虑应变能量积累的状态。由于地球内部的难入性,直接测量震源深处的应力应变是很困难的事情,利用数值分析方法,建立地壳上地幔三维动力学模型,模拟岩层变形过程,是当前研究地壳能量转移、积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陕南石笋稳定同位素记录中的古气候和古季风信息
李红春, 顾德隆, Dorte Paulsen, 王非, 陈文寄, 尹功明, 程海, R.L.Edwards
地震地质    2000, 22 (s1): 63-.   DOI: ISSN:0253-4967.0.2000-S1-009
摘要1627)      PDF(pc) (6259KB)(1231)    收藏

采自陕西省柞水县的石笋给出了过去 750a来的高分辨率气候记录以及全新世和80~ 330ka之间的低分辨率的气候变化。定年方法使用了石笋生长纹层计数法、2 10 Pb法和TIMS2 30 Th法。分析了石笋中δ18O和δ13C的气候含义 ,认为当δ18O和δ13C值变重时 ,指示干热的气候组合 ,当δ18O和δ13C值同时变轻时 ,指示湿冷的气候组合。在长时间尺度δ18O值的变化以反映温度变化为主 ,δ13C值的变化反映湿度变化为主。当δ18O变轻 ,而δ13C变重时 ,指示干冷气候。这时期的夏季风很弱而冬季风很强 ,相反 ,当δ18O变重 ,而δ13C变轻时 ,指示湿热气候 ,表明夏季风很强 ,冬季风很弱。过去 750a的记录中分为 :公元 12 50~ 152 0年的温暖中世纪 (MedievalWarmPeriod) ,公元 152 0~ 182 0年的湿冷小冰期 (LittleIceAge)和公元 182 0年以来的温热期。全新世的气候在 4 0 0 0a左右有一显著的变化。在此时之前的温度低于全新世的平均气温 ,而在此之后的温度高于全新世的平均气温。全新世气候记录可细分为 18个不同的时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9)
6. 利用洞穴石笋的δ18O和δ13C重建3000a以来北京地区古气候和古环境——石花洞研究系列之三
李红春, 顾德隆, 陈文寄, 李铁英
地震地质    1997, 19 (1): 77-86.  
摘要2019)      PDF(pc) (2632KB)(1023)    收藏
首次提出用石笋中稳定同位素记录重建由降雨量和降水气团同位素组成所反映的古气候历史,从而为研究高分辨率的古季风气候信息开辟了新的途径。利用Hendy准则、洞穴温度、研究区水系的δ18OH2O值以及温度公式,证实了同位素分析结果的可靠性,CaCO3-H2O之间存在同位素平衡分馏。对采自石花洞的石笋样品进行了分辨率约为25a的δ18O和δ13C的分析测量,从而得到3000a以来,北京地区古气候和古环境的变化信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洞穴石笋的14C年代学研究──石花洞研究系列之二
李红春, 顾德隆, 陈文寄, 焦文强, 赵树森, 陈铁梅, 李铁英
地震地质    1996, (4): 329-338.  
摘要240)      PDF(pc) (4880KB)(1322)    收藏
由于受“死碳”的影响,年轻洞穴碳酸盐的14C测年始终受到限制,为此,建立了14C法测定石笋生长速率及校正“死碳”影响的理论模式,从而将石笋的测年时限和精度大大提高。这一理论成功地运用于北京石花洞年轻石笋的定年。利用14法与石笋生长光性年际纹层推算的平均生长速率十分吻合,表明石笋S312的生长速率为0.042mm/a.210Pb法测定石笋顶部的年龄小于100a,与14结果的外推年龄基本相同。这一研究结果为下一步解释稳定同位素的古气候意义奠定了年代学基础。运用14C法测定石笋生长速率要求有足够的数据点进行线性拟合。在线性范围内,要求满足石笋生长速率均匀,生长连续,“死碳”影响程度一致的假设条件。从δ13C和14C强度的对比分析,判断“死碳”的影响可能与气候变化有关。初步认为,湿冷气候条件下有利于石灰岩的溶解,造成“死碳”的影响增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北京石花洞地区水系氢氧同位素及氚含量研究──石花洞研究系列之一
李红春, 顾德隆, 赵树森, 刘东生, 焦文强, 尹金辉, 李铁英, 吕金波
地震地质    1996, 18 (4): 325-328.  
摘要1516)      PDF(pc) (4880KB)(893)    收藏
北京石花洞地区水系的δD平均值为(-65.4±3.0)‰(SMOW),δ18O平均值为(-9.4±0.3)‰(SMOW),氚含量平均值为(30.8±4.5)TU.石花洞洞内滴水是由地表水很快下渗得来,受古老地下水的混合作用很小。因此,洞内滴水的稳定同位素组成能够灵敏地反映地表水同位素组成(即重量加权的年平均雨水的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影响洞内滴水的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因素主要是年平均气温、年降雨量以及降水气团的来源的变化。利用高分辨率的洞穴碳酸盐的稳定同位素记录。可以建立以湿度变化为主的古气候信息。尤其是我国季风气候的变化历史。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新疆富蕴地区晚第四纪松散沉积的孢粉研究
严富华, 麦学舜, 李红春
地震地质    1989, 11 (1): 84-80.  
摘要1442)      PDF(pc) (1071KB)(622)    收藏
据对新疆富蕴吐尔洪及干沟等剖面的孢粉分析,揭示这些剖面沉积时期的气候温和干燥,植被为荒漠草原或稀树草原。孢粉分析结果及14C年龄数据说明,这些沉积物的地质时代属全新世。通过对取自断层两侧沉积物的孢粉分析研究,获知此断层的形成时间不会早于全新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10. 14C 测定地质年代数据(五)
焦文强, 彭贵, 张景文, 陈以健, 李桂英, 李红春, 张嘉麟
地震地质    1988, 10 (1): 93-96.  
摘要961)      PDF(pc) (493KB)(608)    收藏
本报告发表14C测定地质年代数据64个,系本实验室1986年9月以前所测的一部分。方法同前。据告中所用14C半衰期为5568年,距今年代以公元1950年为起点。样品层位为送样者所提供。数据误差仅为放射性测量的绕计偏差,取1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14C测定地质年代数据(四)
焦文强, 彭贵, 李红春
地震地质    1987, 9 (1): 91-98.  
摘要945)      PDF(pc) (715KB)(611)    收藏
本报告发表14C测定地质年代数据84个,其中云南省的69个,四川省的11个,甘肃省的4个。该批数据是1982年至1984年测定的。在制样及测量方面作了一些改进。1979年开始采用自行设计的直立复式筒状还原-水解反应器。烘干的碳酸锶与镁粉按10:6均匀混合。该反应器(图1)比横卧套管式还原反应器安全、可靠、产率高、操作简便,有可能实现自动控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大理地区全新世地层的划分及14C年龄测定
彭贵, 麦学舜, 李红春, 叶永英
地震地质    1984, 6 (1): 55-60.  
摘要1004)      PDF(pc) (636KB)(739)    收藏
本文就云南大理地区全新世地层剖面的14C年代测定和孢粉分析资料说明,点苍山东麓的砂、砾石层的堆积时代是距今8980±90年—6050±90年。洱海沿岸的湖相沉积物的沉积时代是距今8465±115—25604±75年。洱源地区距地表埋深15米的泥炭层的14C年代为距今11650±135年。该泥炭层可做为全新世底界的标志层。大理地区全新世气候演化是;早全新世温和稍湿;中全新世温暖湿润;晚全新世温和稍干。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