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小江断裂带西支晚第四纪强震破裂特征
李西, 冉勇康, 吴富峣, 马兴全, 张彦琪, 曹筠
地震地质    2018, 40 (6): 1179-120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6.001
摘要987)   HTML    PDF(pc) (14049KB)(318)    收藏
小江断裂带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系川滇菱形地块与华南地块的边界断裂带。1833年小江断裂带西支曾发生过云南历史上最大的嵩明8级特大地震。研究小江断裂带晚第四纪地表变形和强震破裂行为对认识断裂带乃至川滇地区未来地震危险性以及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演化都至关重要。文中通过在小江断裂带西支开挖的多个大型探槽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草海子探槽共揭露出6次古地震事件,从老到新依次为事件U、V、W、X、Y和Z,分别发生于40000—36300BC、35400—24800BC、9500BC—500AD、390—720AD、1120—1620AD和1750AD至今。干海子探槽共揭露出3次古地震事件,从老到新依次为事件GHZ-E1、GHZ-E2和GHZ-E3,分别发生于3300BC—400AD、770—1120AD和1460AD至今。大坟地探槽古地震事件分别为:事件E1,发生于22300—19600BC;事件E2,发生于18820—18400BC;事件E3,发生于18250BC至今。干海子探槽与草海子探槽同在小江断裂带西支上,且两探槽相距仅约400m,结合历史地震记录并使用古地震研究的逐次限定法可限定该段全新世晚期记录较完整的4次古地震事件发生时间分别是500—720AD、770—1120AD、1460—1620AD和AD1833,平均复发间隔约370~440a,这一结果小于前人所得的约900a的平均复发间隔。因此,应重新评估小江断裂带未来的地震危险性。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发现,小江断裂带西支在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中期很可能以分段破裂为主,而在全新世中晚期以来具有丛集及整个西支断裂全段破裂的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红河断裂带南段全新世地震活动证据
李西, 冉勇康, 陈立春, 王虎, 于江, 张彦琪, 谢英情
地震地质    2016, 38 (3): 596-60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3.007
摘要1258)      PDF(pc) (5624KB)(746)    收藏

有历史记录以来,红河断裂带北段曾发生包括1652年弥渡7级地震和1925年大理7级地震在内的6.0级以上地震9次。然而,红河断裂中、南段自公元886年有历史地震记录以来,没有1次6.0级以上地震记录。红河断裂带作为边界断裂是在废弃,未来不会有大地震发生,还是为长周期大地震的孕震构造?这个问题一直困绕着地质学界。通过室内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判读,并结合详细的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在红河断裂南段戛洒-腰街一带发现了一系列槽谷地貌,在十几km的地段都有显示;同时,组合探槽揭露的古地震信息及14C样品测年分析表明,红河断裂南段存在全新世期间地震活动的地质证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
3. 鲁甸MS6.5地震地表破坏及其与构造的关系
李西, 张建国, 谢英情, 苖庆文
地震地质    2014, 36 (4): 1280-129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4.026
摘要943)      PDF(pc) (17283KB)(1918)    收藏

鲁甸6.5级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及房屋损毁, 是云南近年来典型的"小震"致大灾现象.鲁甸地震后, 针对重灾区龙头山镇开展了大量野外调查工作.调查涉及地震滑坡、地裂缝、断层剖面以及建(构)筑物震害等.调查发现, 房屋损毁严重的龙头山镇政府所在地处在NW、NE向断裂交会部位;地震造成大量地质滑坡具有NE向优势分布特征, 且与NE向展布的昭通-鲁甸断裂带关系密切;重灾区龙头山镇政府所在地地裂缝以NE向为主, 龙头山镇南约6.5km的光明村大量地裂缝以NW向为主;同时, 在光明村发现一系列NE、NW向断裂露头, 疑似断层陡坎及槽谷, 沿这些构造, 在此次地震中均产生了裂缝或小位错.在野外调查基础上, 结合余震序列分布及烈度等震线分布特征, 认为此次地震由NW向包谷垴-小河断裂发震, 同时大量NE向构造裂缝及滑坡等地质灾害显示不能完全排除NE向构造的作用.重要的是, 地震地表裂缝和小位错与断裂的展布密切相关, 有可能是地震同震地表破裂的表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2014年鲁甸MS6.5地震触发滑坡编录及其对一些地震参数的指示
许冲, 徐锡伟, 沈玲玲, 窦帅, 吴赛儿, 田颖颖, 李西
地震地质    2014, 36 (4): 1186-120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4.020
摘要1132)      PDF(pc) (9075KB)(538)    收藏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MS6.5地震不仅直接造成建筑倒塌,还触发了大量的山体滑坡, 一些滑坡掩埋了居民点, 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基于震后高分辨率TH01-02与SJ9A卫星影像, 震前高分辨率GF1卫星影像, 采用人工目视解译方法, 建立了鲁甸地震滑坡编录图.并基于部分滑坡的野外照片与超高分辨率航片对解译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 鲁甸地震至少触发了1024处面积 > 100m2的滑坡.这些滑坡分布在一个面积约为250km2的区域内, 滑坡覆盖面积为5.19km2, 总体积约为2.2×107m3.滑坡分布区内的滑坡点密度约为4.03个·km-2, 面密度约为2.04%, 滑坡平均剥蚀厚度约为86.7mm.对震中周围不同方位的滑坡数量与面积进行了统计, 结果显示, 滑坡总体上呈NW-SE方向分布, 且大多数滑坡位于震中的SE方向.这表明鲁甸地震发震构造更可能是一条NW向断层, 且破裂方向是自NW向SE.这与其他地震、地质、地球物理等方面的证据所表现出来的发震断层性质相吻合.将鲁甸地震滑坡分布面积、滑坡数量、面积、体积与全球其他震例进行对比, 结果表明, 鲁甸地震滑坡分布区较小, 但是大滑坡较多、滑坡体积相对大.这反映了鲁甸地震具有震源浅与地震能量衰减迅速的特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青藏高原块体运动模型与地震活动主体地区讨论:鲁甸和景谷地震的启示
徐锡伟, 程佳, 许冲, 李西, 于贵华, 陈桂华, 谭锡斌, 吴熙彦
地震地质    2014, 36 (4): 1116-113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4.015
摘要1338)      PDF(pc) (11867KB)(5359)    收藏

利用现有的活动断层资料和GPS监测数据等, 按照活动块体的基本定义, 假定块体的运动近似于刚性块体模型, 对青藏高原的活动块体进行了一、二级划分, 给出了具有运动学属性的块体运动学模型, 通过对10多年来青藏高原系列地震, 包括2014年鲁甸和景谷地震与块体运动之间关系的分析, 讨论了未来地表破裂型地震活动的主体地区, 指出巴颜喀拉和羌塘等块体的主控边界断裂是青藏高原最新1期地震活动的2个主体地区, 鲜水河断裂东南段、安宁河断裂、大凉山断裂、小江断裂南段和红河断裂中南段, 以及东昆仑断裂玛沁—玛曲段是最新活跃期内可能再次发生7级左右地表破裂型地震的地点;对地表破裂型地震的异常监测应关注块体边界不同构造部位的应变状态差异及其相关物理量的变化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关于芦山7.0级地震在龙门一带是否存在同震地表破裂的讨论
雷生学, 冉勇康, 王虎, 陈立春, 李西, 吴富峣, 韩非, 刘成龙
地震地质    2014, 36 (1): 266-27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2.022
摘要816)      PDF(pc) (7815KB)(667)    收藏
4.20芦山地震后,有学者在芦山县龙门乡发现一系列的线性裂缝和砖块的旋转变形等“地震地表破裂迹象”,由此推测芦山—龙门一线存在隐伏逆断裂,并认为该断裂有可能是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因此,进一步探讨芦山—龙门一线是否存在潜在的发震断裂,无论是对研究芦山7.0级地震的发震断裂,还是对灾区的重建指导都十分重要。在龙门乡开展了地质灾害调查、跨谷地的地质剖面实测,槽探和人工地震勘探等工作。结果显示:至少在800m深度范围内,不存在芦山-龙门隐伏断裂。此带上的地裂缝等现象不是由断层位错引起,而更可能是地震动在阶地陡坎附近造成的地基或边坡效应所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
7. 姚安、大姚中强震区地震构造初析
张建国, 刘丽芳, 李西, 谢英情
地震地质    2009, 31 (3): 536-54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9.03.014
摘要1667)      PDF(pc) (3176KB)(1111)    收藏
对2009年7月9日云南姚安6.0级地震烈度考察和现场流动数字地震观测资料,以及自2000年以来在该地区发生的其它3次6级地震序列空间展布、震源机制、烈度分布资料的分析表明,该地区4次6级地震在震源深度、等震线长轴、序列优势空间分布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特点。结合石油部门提供的地震勘探资料综合分析认为,该地区地震构造背景十分复杂,突出表现为多方向地震构造的交织,且可能存在不同深度层次断裂构造的耦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