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21年青海玛多MW7.4地震同震地表破裂长度的讨论
姚文倩, 王子君, 刘静, 刘小利, 韩龙飞, 邵延秀, 王文鑫, 徐晶, 秦可心, 高云鹏, 王焱, 李金阳, 曾宪阳
地震地质    2022, 44 (2): 541-55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2.016
摘要601)   HTML22)    PDF(pc) (13089KB)(332)    收藏

同震地表破裂长度是区域活动断裂最大震级估算以及区域未来地震潜力评估的重要参数之一。2021年5月22日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了 MW7.4 地震, 其触发的同震地表破裂沿东昆仑断裂东南分支延伸线上的江错断裂分布。文中基于震后2次大范围的野外调查, 结合无人机航拍影像和高精度地形数据的精细解译, 明确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地表破裂自西往东可划分为鄂陵湖南段、 野马滩段、 黄河乡段和江错分支段, 最东端的地表破裂位置位于前人研究所确定的最东端以东2km以远, 破裂全长约158km。此外, 本研究在冬草阿隆湖以东的沙丘区域内发现了呈半圆弧形连续分布的地表破裂, 而破裂在沿走向SE的优云乡段的传播过程中所经过的大面积沙丘覆盖区域也存在零星的张剪性地表破裂和断层陡坎, 且陡坎的垂向位移可达30cm。对比已有的关于同震地表破裂长度的研究结果, 分析认为本研究与其他结果之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 1)本研究所得结果基于更广泛、 详实的野外调查和更大范围的高精度影像的精细解译; 2)分析过程中避免了阶区等段落几何复杂区两侧叠加段落的重复计算。结合巴颜喀拉块体周缘已有的强震震例, 均显示青藏高原地区同震地表破裂的长度较全球平均值偏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2021年玛多MW7.4地震震中区地表破裂的精细填图及阶区内的分布式破裂讨论
韩龙飞, 刘静, 姚文倩, 王文鑫, 刘小利, 高云鹏, 邵延秀, 李金阳
地震地质    2022, 44 (2): 484-50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2.013
摘要609)   HTML17)    PDF(pc) (12092KB)(332)    收藏

同震地表破裂形态的精细刻画可为理解断裂带复杂几何结构、 动态破裂过程与破裂机理提供重要信息。2021年5月22日, 青藏高原内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了 MW7.4 地震, 这是自2008年汶川 MS8.0 地震后中国大陆地区发生的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此次地震的同震地表破裂突破了沿线多个阶区、 弯折等几何不连续结构, 形成了长约158km的同震地表破裂带和多样化的断裂几何形态, 其中以震中区段落的地震地表破裂形态最为特殊和复杂。有助于全面认识震中区段落的地震地表破裂形态并深入理解其形成机理, 文中基于分辨率约为3cm的航空影像数据, 结合野外实地调查资料, 完成了本区域地表破裂的精细填图。对地表破裂的类型、 分布、 几何结构和走向等进行的综合分析表明, 震中区的地震地表破裂受阶区几何结构的影响而呈现分布式破裂的特点。并且, 震中附近的强震动效应和地震断裂初始发育阶段的影响, 进一步造成了该段落分布式地震地表破裂的形态。文中高清再现了震中区的阶区及其附近段落的地震地表破裂特点, 对走滑断裂带的分布式同震地表破裂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2020年1月19日伽师6.4级地震发震构造的初步研究
李金, 蒋海昆, 魏芸芸, 孙昭杰
地震地质    2021, 43 (2): 357-37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2.007
摘要745)   HTML    PDF(pc) (9034KB)(217)    收藏
文中基于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观测资料, 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20年1月19日伽师MS6.4主震、 前震和部分MS≥3.6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 利用多阶段定位方法对本次伽师6.4级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伽师6.4级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 震源机制和震源破裂面特征, 探讨可能的发震构造。 初步结果显示, 利用CAP方法得到6.4级地震的最佳双力偶机制解为: 节面Ⅰ, 走向190°, 倾角32°, 滑动角31°; 节面Ⅱ, 走向74°, 倾角73°, 滑动角118°, 震源深度为12.1km, 表明其为一次逆冲型地震事件。 而5.4级前震为一次走滑型地震事件, 震源深度为17.1km, 震源机制解为: 节面Ⅰ, 走向83°, 倾角78°, 滑动角173°; 节面Ⅱ, 走向174°, 倾角83°, 滑动角12°。 根据重新定位结果, 结合震源区附近构造地质背景推断, 5.4级前震的发震构造为NNW向高倾角走滑断裂L0, 其可能为1997—1998年伽师震群NNW向发震构造体系的分支断裂。 由于绝大多数余震分布在L0断裂东侧, 判断L0及相关断层对余震分布可能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根据主震的位置和余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震源区断裂的产状特征推测, 伽师6.4级主震的发震构造为SN向的缓倾角破裂, 其滑动可能主要集中在柯坪塔格推覆构造滑脱面附近的区域, 但伽师6.4级地震可能引起了柯坪塔格推覆构造多条断裂同时活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夏垫断裂荣家堡探槽揭示的断裂活动特征及未来地震危险性概率评价
余中元, 潘华, 李金臣, 张萌, 戴训也
地震地质    2020, 42 (3): 688-70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3.010
摘要700)   HTML    PDF(pc) (3200KB)(480)    收藏
时间相依的活动断裂地震危险性概率评价以地震地质学定量研究为基础, 采用随离逝时间增长的发震概率和预测震级共同描述断裂段的地震危险性, 对地震预防和灾害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概率方法中泊松分布(Poisson)模型的时间不相关性与活动断裂上大地震的活动特征不符, 不能直接用于计算上次大地震离逝时间较短的活动断层的地震危险性。 曾于1679年发生过三河-平谷8级大地震的夏垫断裂即是典型实例, 现有的泊松模型可能高估了该断裂的潜在地震风险, 应考虑该地震之后的应力积累和时间因素来评估其地震危险性。 文中基于野外探槽古地震和地貌测量等调查工作, 揭示该断裂晚全新世以来发生过2次古地震事件: 事件E1即1679年三河-平谷大地震, 距今341a; 另一次古地震事件E2的年龄限定为距今(4.89±0.68)ka, 平均同震位移约为(1.4±0.1)m。 与前人的研究数据进行对比可发现, 最近一次大地震的离逝时间约341a, 预测未来的最大震级为8.0级。 同时, 文中采用时间相依的布朗模型(BPT)、 随机特征滑动模型(SCS)和通用模型(NB)表述断层破裂源上特征型地震活动的时间相依特征, 综合计算了该断裂带未来30a的强震发震概率, 并与泊松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 研究结果表明, 该断裂未来30a的强震发震概率较低, 原来所采用的时间不相关的泊松模型所计算的发震概率值相对偏保守。 所得结果有助于科学评价该断裂的地震潜势, 同时有助于讨论时间相依的概率方法如何更好地适用于东部地区活动断裂的地震危险性评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苏锡常断裂的第四纪活动性
张鹏, 张媛媛, 许汉刚, 刘建达, 陈建强, 李丽梅, 李金良, 顾勤平, 蒋新
地震地质    2019, 41 (5): 1172-118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5.007
摘要689)   HTML    PDF(pc) (6456KB)(610)    收藏
苏锡常断裂是长三角地区一条重要的NW向隐伏断裂。文中利用浅层地震勘探和钻孔联合剖面探测方法,对苏锡常断裂的展布特征及其第四纪活动性进行了系统研究。浅层地震勘探成果表明:在苏州地区,苏锡常断裂南支整体倾向NE,倾角约60°,基岩断距3~5m,以正断活动为主;在常州地区,苏锡常断裂北支以正断活动为主,倾向S,倾角约55°~70°,基岩断距4~12m。在地震剖面上,苏锡常断裂的各个断点都以断错基岩面为特征,第四系内部层位断错不明显。苏州东桥镇场地上,苏锡常断裂南支断错的最新地层为下更新统上部;常州朝阳路场地上,苏锡常断裂北支断错的最新地层为中更新统底部。综合判断苏锡常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早期。苏锡常断裂在前第四纪总体以左旋正断活动为主,早更新世后则在多处转变为左旋逆断性质,第四纪内部层位断错量约3m,判断苏锡常断裂最大潜在地震震级为6.0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2016年12月8日呼图壁MS6.2地震序列重定位与发震构造
刘建明, 王琼, 李金, 吴传勇, 赵彬彬, 孔祥燕
地震地质    2018, 40 (3): 566-57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3.005
摘要651)   HTML    PDF(pc) (4714KB)(512)    收藏
基于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震相观测报告,采用HypoDD方法精确定位了呼图壁MS6.2地震序列中ML≥1.0地震的震源位置,采用CAP方法反演了主震和余震序列中部分ML≥4.0地震的震源机制,从而综合分析了呼图壁地震序列的空间分布特征、震源机制和可能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主震位置为43.775 9°N,86.363 4°E,初始破裂深度约15.388km,震源矩心深度约17km。地震序列沿NWW向单侧扩展,展布长度约15km,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5~15km范围。深度剖面显示发震断层面倾向N,运动性质以逆冲为主。主震最佳双力偶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292°/倾角62°/滑动角80°,节面Ⅱ:走向132°/倾角30°/滑动角108°,表明该地震为1次逆冲型地震事件。节面I倾角与震源深度剖面倾角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合余震分布推断节面I为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面。综合地震序列空间分布特征、震源机制以及震源区地质构造情况,初步推测呼图壁6.2级地震发震构造可能为齐古背斜以南深部隐伏逆冲断坡上的1条反冲断层。本次地震是天山向准噶尔盆地扩展的应力作用下发生的1次"褶皱型"地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新疆皮山MS6.5地震——发生在西昆仑山前的一次褶皱地震
吴传勇, 李金, 刘建明, 胡伟华, 吴国栋, 常想德, 姚远, 向志勇
地震地质    2017, 39 (2): 342-35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2.006
摘要714)   HTML    PDF(pc) (7542KB)(307)    收藏
皮山MS6.5地震发生在西昆仑山前的皮山逆断裂-褶皱带上,该构造带的变形特征以地层的褶皱弯曲为主,在背斜顶部发育的一系列正断层是背斜顶部局部拉张应力产生的弯矩断层。根据皮山地震应急科考资料,结合精定位后的余震空间分布信息、震源机制解和深部石油剖面等资料认为,皮山MS6.5地震是1次逆冲型破裂事件。本次地震在地表没有产生明显的地震断层,但在背斜顶部形成多条与背斜走向一致的地裂缝;这些裂缝是地震致使背斜隆升褶皱,在背斜地层转折部位弯曲褶皱幅度最大的地带产生的构造裂缝,是背斜活动的直接反映;本次地震属于1次典型的褶皱地震。西昆仑山前的构造变形以上地壳地层的缩短和增厚为主,地震孕育模型属于典型的薄皮推覆构造,本次地震发生在推覆体前缘的皮山背斜上,推覆体根部断裂尚未发生破裂,其未来的地震危险性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辽宁盖州海城地区地壳剪切波分裂特征
李金, 高原, 张博, 王亮, 高荣
地震地质    2016, 38 (4): 1058-106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4.020
摘要585)      PDF(pc) (2454KB)(494)    收藏

2012年2月2日,在辽宁盖州(40.56°N,122.36°E)发生ML4.7地震,此后该地区小震不断,地震活动持续至今仍未停止,发生多次4级以上地震。与此同时,海城地震老震区小震持续活动,自盖州震群活动以来,亦发生1 100多次ML≥1.0地震。基于这2丛地震活动,研究了盖州-海城地区的剪切波分裂特征。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海城老震区快剪切波优势偏振方向较为稳定,与该地区区域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由于盖县台下方存在活动断裂,其快剪切波的优势偏振方向较为复杂,存在2个优势偏振方向,分别与台站下方的金州断裂走向和该区最大主应力方向一致。此外,2013年12月22日之后,盖州震群活动突然增强,与此同时,自该时间之后,盖县台(GAX)所反映出的快剪切波优势偏振方向为SEE向,与营口台(YKO)的快剪切波优势方向基本接近,同时与该区最大主应力方位较为一致。由此可以推断,盖州震群自2013年12月22日的这组增强活动或与区域应力的局部增强有关。但这2个震群的慢波时间延迟变化相对较小,与以往相关研究中强震前慢波时间延迟的变化差异较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9. 天山地震带(中国境内)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的时空特征
李金, 周龙泉, 龙海英, 聂晓红, 郭寅
地震地质    2015, 37 (3): 792-80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3.010
摘要561)      PDF(pc) (3568KB)(731)    收藏

基于天山地震带2003—2014年306个MS3.5以上的震源机制解资料, 将天山地震带划分为一定的网格, 利用每个网格节点及其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多个震源机制解进行应力张量反演; 计算各节点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的时空分布, 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天山地震带的应力状态, 以及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时空分布与中强以上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 反演获得的天山地震带主应力与早期研究结果具有相似性, 整个天山地震带主应力轴以SN向为主, 局部区域呈现NNE、NNW向.震源机制一致性时空分布与天山地震带中强地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天山中东段地区中强地震大多发生在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低值分布区或其边缘附近.2011年下半年以来, 天山中东段地区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总体呈现由紊乱到一致的过程, 与该时段内新疆地区中强地震的成组活动相互对应; 2008年乌恰6.9级强震前, 南天山西段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也明显下降; 此外, 从计算得到的天山地震带b值图像来看, 2003年以来5级以上中强地震多分布于b值相对较低的区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徐州废黄河断裂的第四纪活动性
张鹏, 李丽梅, 刘建达, 许汉刚, 李金良, 顾勤平, 蒋新
地震地质    2015, 37 (1): 208-22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16
摘要520)      PDF(pc) (9610KB)(400)    收藏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浅层地震勘探和钻孔联合剖面探测等方法, 对废黄河断裂的第四纪活动性进行了研究。浅层地震勘探结果表明, 废黄河断裂由南北两条主干断裂组成, 南支断裂倾向NE, 北支断裂倾向SW, 总体为一地堑形式, 断裂宽度为1~2km。在地震剖面上, 废黄河断裂的各个断点都是以断错基岩面为特征, 并未断错第四系内部层位。钻孔联合剖面探测结果显示, 废黄河断裂断错了中更新统层位, 但未断错其顶面。在凤山一带发现1条废黄河断裂的次级断层出露, 结合断层泥胶结程度、测年结果和地貌特征等判断, 该断层最新活动为中更新世中期。综合以上研究工作成果, 判断废黄河断裂早期为左旋活动, 第四纪以来表现为张性活动, 其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中期。受构造背景的控制, 徐州地区发育的NW向断裂明显较相邻的鲁西南地区的NW向断裂活动性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11. 介质黏滞性质对余震活动影响的数值模拟
曲均浩, 蒋海昆, 宋金, 李金
地震地质    2015, 37 (1): 53-6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5
摘要361)      PDF(pc) (1045KB)(434)    收藏

假定主震破裂面上残余凹凸体的破裂导致余震, 残余凹凸体尺度符合分形分布, 在破裂面上随机分布, 残余凹凸体破裂/失稳强度符合对数正态分布;以岩石圈下部粘弹介质震后应力松弛作为导致残余凹凸体破裂的动力输入, 加载应力按负指数形式衰减;以库仑破裂准则作为失稳判据, 考虑残余凹凸体破裂对附近区域的应力加载, 在不同条件下模拟生成包含时、空、强三要素的人工 "余震"序列。通过G-R关系及修改的大森公式, 检测模拟输出与实际余震活动统计特征的吻合程度, 以此作为进一步调整模型参数的依据。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介质黏滞性质对余震活动的影响。结果显示: 表征岩石物理特性的黏滞系数对余震活动持续时间、衰减快慢起重要的控制作用, 黏滞系数与衰减系数之间显示负指数的相关关系。余震序列G-R关系与黏滞系数关系不大, 主要受控于残余凹凸体的尺度分布, 即与构造不均匀性关系更为密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12. 浙江数字地震台网体波走时层析成像
邹振轩, 李俊, 周新民, 王政, 李金龙
地震地质    2013, 35 (4): 864-87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4.015
摘要739)      PDF(pc) (3804KB)(965)    收藏
收集了浙江数字地震台网大量地震记录,通过地震波双差走时层析成像,研究浙江省及周边地区上地壳精细速度结构和局部各向异性,并探讨地壳速度结构与活动断裂及地质构造的关系。结果表明,浙江北部在深度3.5~6.5km分布了较大面积的低速异常区,浙江南部珊溪水库地区零星分布低速异常区,研究区域内的地震沿着活动断层和断层活动段分布或密集成带,基本都发生在低速区内或高、低速过渡带,且与区域内的地形特征有明显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青藏高原东北缘主要活动断裂带GPS加密观测及结果分析
甘卫军, 程朋根, 周德敏, 唐方头, 李金平
地震地质    2005, 27 (2): 177-187.  
摘要2136)      PDF(pc) (5142KB)(1552)    收藏
为了对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断裂带和香山-天景山断裂带的现今走滑及逆冲运动状况进行更加精细的观测研究,我们沿甘肃兰州至宁夏中卫一线布设了1条由12个站点构成的跨断裂GPS加密测线网。该测线网的站点在空间分布上与“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已有站点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1条平均点距约22km的密集型GPS跨断裂剖面。在第1期观测中,考虑到测区周围存在2个“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连续观测基准站(西宁XNIN、盐池YANC),我们尝试采用了各观测组未必同步的“自由观测方式”,而在数据处理中采用了GIPSY先进的“精确单点定位”策略。结果表明,由“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连续基准网作为支撑平台,在局部区域的GPS加密监测中采用灵活的“自由观测方式”和简易的“精确单点定位”数据处理策略,能够在满足精度要求的前提下更加有效地实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2)
14. 山东苍山5.2级地震前十里泉电厂井的水汞异常
马志峰, 李金波
地震地质    1996, 18 (3): 282-283.  
摘要885)      PDF(pc) (228KB)(668)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