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维西-乔后断裂全新世活动与古地震
常祖峰, 常昊, 李鉴林, 毛泽斌, 臧阳
地震地质    2021, 43 (4): 881-89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4.009
摘要975)   HTML49)    PDF(pc) (18555KB)(526)    收藏

维西-乔后断裂位于川滇菱形块体的西边界, 晚第四纪活动迹象明显, 是红河活动断裂带的北延部分, 因此加强其活动性研究对深入认识滇西北地区地震地质背景和川滇块体边界构造变形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文中依据1︰5万活动断裂填图和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研究成果, 重点介绍了马头水、 石岩、 玉狮场等探槽揭示出的断裂最新活动时代和沿线古地震事件, 结果表明, 玉狮场-平坡段为全新世活动段并存在多次古地震事件。 马头水探槽揭示出的3条断层断错晚更新世-全新世洪积扇堆积, 断错的最新地层的年代为(638±40)a BP和(1 335±23)a BP。 石岩探槽西段揭露的3条断层断错的最新地层的14C测年结果分别为(4 383±60)a BP、 (4 337±52)a BP和(4 274±70)a BP; 探槽东段同样揭示发育了3条断层, 主断层下盘断错的最新地层的14C年代为(9 049±30)a BP, 上盘断错的2套断塞塘堆积的14C测年结果分别为(1 473±41)a BP和(133±79)a BP。 玉狮场探槽揭示出发育了5条活动断层, 其中F1与F2断错灰白色含砾黏土和黑色泥炭质土, 前者的14C测年结果为(1 490±30)a BP, 后者的14C测年结果分别为(1 390±30)a BP和(1 190±30)a BP; F3与F4断错灰白色含砾黏土、 黑色泥炭质土及上部褐黄色含砂黏土, 褐黄色含砂黏土的OSL年龄为(0.6±0.2)ka; F5断层断错的黏土层的14C年龄为(1 490±30)a。 盖场探槽揭示出地震楔、 软沉积构造变形和砂脉等古地震现象, 垂直错距35cm, 估计此次地震事件的时间约为28 000a BP, 震级达7级。 玉狮场探槽揭示了2次地震事件, 第1次事件的时间为(1 490±30)~(1 390±30)a BP; 第2次事件的时间约为距今600a, 推测震级达7级。 马头水探槽揭示出垂直错距约1m的地震事件, 发生时间约为600a BP, 据地震破裂带的长度、 宽度、 陡坎高度、 位错量并结合宜良M≥7地震和缅甸东吁7.3级地震的经验, 认为此次地震的震级≥7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景谷M6.6地震震中区断裂晚第四纪活动
毛泽斌, 常祖峰, 李鉴林, 常昊, 赵晋民, 陈刚
地震地质    2019, 41 (4): 821-83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4.002
摘要652)   HTML    PDF(pc) (10427KB)(176)    收藏
2014年景谷6.6级地震发生在历史地震活动稀少的景谷地区,该地区的活动构造研究程度薄弱,制约了人们对该区地震危险性的认识,也造成了对发震构造认识的分歧。文中通过遥感影像解译、构造地貌调查及探槽开挖,对震中区永平盆地东缘断裂和益香-赵家村断裂的活动性进行了研究,并得到以下认识:1)近SN向的永平盆地东缘断裂南起于永平盆地东南缘的那丙一带,向N经迁东、田房,终止于田头北,全长约43km,主要表现为右旋走滑的运动性质。那拐探槽揭示出多条断层发育,断裂断错的最新地层为全新世地层,其14C年龄为(1 197±51)a和(1 900±35)a,充分表明该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断裂。2)益香-赵家村断裂是无量山断裂带中规模较大的NE向断层,北端始自景谷盆地东南缘,向SW经过香盐、益香、岔河,至赵家村,全长约60km。在益香村处可见4条同步左旋位错的冲沟,位错量分别为340m、260m、240m和240m,显示该断裂是1条长期活动的左旋走滑断裂。益香探槽揭示该断裂断错了多套全新世地层,被断错地层的14C年龄分别为(2 296±56)a、(3 009±51)a和(4 924±45)a,另外2套被断错地层的OSL年龄为(1.8±0.1)ka和(8.6±0.5)ka,最新一次地震活动时间在(1.8±0.1)ka BP(OSL-Y01)-(378±48)a BP(CY-07)之间,同样表明为全新世活动断裂。3)据余震分布情况并结合前人成果分析认为,2014年景谷6.6级地震及5.8、5.9级强余震的发震构造为永平盆地东缘断裂,归属于无量山断裂带。其孕震机制为近SN向和NE向断裂交会的楔形区地应力闭锁积累,这与滇西南地区的孕震机制类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红石岩与甘家寨特大型地震崩滑体特征及其成因
常祖峰, 常昊, 杨盛用, 陈刚, 李鉴林
地震地质    2017, 39 (5): 1030-104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5.012
摘要591)   HTML    PDF(pc) (7111KB)(348)    收藏
2014年云南鲁甸MS6.5地震触发了大量滑坡和崩塌,其中规模最大的是红石岩和甘家寨,二者体积均超过1 000×104m3。基于震后科考,对这2个崩滑体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震区位于凉山次级活动块体的前缘部位,地震活动频繁,平均6a就有1次5级以上地震发生。频繁而强烈的地震活动,对浅层岩体造成累积的破坏效应,极大地降低了斜坡的力学强度,这是红石岩、甘家寨等崩滑体发生的基础条件。红石岩特大型崩滑体,其形成与巨大的地形高差、陡峭的地形坡度、软弱地层和节理、裂隙的发育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其形成主要经历了3个过程:第1阶段,在强震动情况下,顺河节理、卸荷裂隙以及横河向节理进一步张裂、贯通,在垂向上分割出不同的块体;第2阶段,岩体沿层间节理进一步发展,切割垂直方向的块体,形成纵横立体交叉的岩石块体;第3阶段,前2个阶段形成的岩体失去稳定,向坡下倾倒、坍塌,并沿软弱地层滑面下滑、倾倒,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甘家寨特大型滑坡,则为大型凹坡中下部发生的风化层滑坡,其形成过程大致为:首先,在地震力和重力的双重作用下,四周土层向凹坡中轴的下部运动、聚集,因下部松散土层含水量和容重最大,其所遭受的地震惯性力最大,最先产生塑性破坏而挤压膨胀变形;第2阶段,因坡度较陡,随着斜坡下部挤压塑性变形区进一步扩大,在斜坡中部某个部位产生拉张区,当超过风化层抗拉强度时产生破坏,滑坡体顺势快速滑出。这2个特大型滑坡代表了鲁甸地震滑坡的2种主要类型,其成因及其形成机制对该地区的地震滑坡灾害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昭通-鲁甸断裂晚第四纪活动及其构造意义
常祖峰, 周荣军, 安晓文, 陈宇军, 周青云, 李鉴林
地震地质    2014, 36 (4): 1260-127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4.025
摘要798)      PDF(pc) (11068KB)(692)    收藏

昭通-鲁甸断裂带主要由昭通-鲁甸、洒渔河和龙树3条右阶斜列的断裂组成.总体走向40°~60°, 洒渔河和龙树断裂倾向SE, 昭通-鲁甸断裂倾向NW, 它们共同构成几何结构复杂的逆冲断裂系.野外考察表明:沿断裂表现为平直的断层槽地、定向排列的断层三角面、断层陡坎等地貌;大桥边、北闸镇、光明村等地断错了晚更新世—全新世地层;龙树河Ⅰ级阶地上发育高0.5~2.0m的断层陡坎.表明其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全新世, 运动性质以逆冲运动为主兼有右旋走滑分量.此外, 在NE向断裂间穿插发育的一些NW向断裂, 同样表现出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在2014年鲁甸M6.5地震震区产生了NE和NW向地裂缝和地形反坎等地表形变, 与NE和NW向断裂展布基本一致, 反映了断裂的新活动特征.由于块体远程变形响应与能量交换传递, 在川滇块体东侧形成了凉山次级活动块体, 昭通-鲁甸断裂带位于凉山次级活动块体SE向运动的前缘部位.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断裂几何结构成为凉山次级块体构造变形的主要承载体之一, 吸收、调节块体SE向运动应变, 并构成了凉山次级活动块体的南部边界.从区域构造部位和运动特征分析, 昭通-鲁甸断裂带之于凉山次级块体, 正如龙门山断裂带之于巴颜喀拉块体.昭通-鲁甸断裂带在活动块体边界和区域构造格架划分上具有重要的构造意义, 同时也是滇东北地区重要的地震构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