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山东庙岛群岛地区P波三维速度结构反演与2017年震群的发震构造分析
李霞, 陈时军, 张正帅, 戴宗辉, 李小晗, 卢仲斌
地震地质    2020, 42 (5): 1188-120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5.010
摘要590)   HTML    PDF(pc) (6916KB)(124)    收藏
2017年3月3日、 9月2日山东庙岛群岛地区发生2次显著震群, 短时间内记录到2 000余次地震, 其中ML4.0以上地震4次, 是1970年以来该区域最强的地震事件。 文中揭示了庙岛群岛地区地壳的深部速度结构特征, 探讨了震群发生的孕震环境。 利用2008年以来庙岛群岛及附近地区的地震观测资料, 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获得了庙岛群岛地区的P波三维速度结构及地震精定位结果。 水平速度结构显示, 庙岛群岛地区地壳的中上层P波速度结构横向不均匀性明显, 胶东半岛北部海陆交会地区5km和16km深度层的介质速度高于北侧海槽水道区域, 同时研究区10km和13km深度层的速度整体偏高, 结构较稳定。 速度结构剖面显示, 大竹山岛震群发生在倾角较陡的2个低速体的夹层间, 北长山岛震群则发生在小体积高速体边缘。 结合研究区断层活动、 区域应力累积水平及地震活动特征, 分析认为这2次震群活动主要是在区域应力增强(调整)的背景下, 局部介质的不均匀性和区域断层的低应力摩擦引发的能量释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郯庐断裂带山东段震源参数及应力状态
王鹏, 郑建常, 刘希强, 徐长朋, 李霞
地震地质    2015, 37 (4): 966-98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4.003
摘要912)      PDF(pc) (4621KB)(902)    收藏

利用山东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2007—2014年的郯庐断裂带山东段ML≥1.0小震的震源机制解和视应力值, 借助三角形图解法和平均力轴张量法, 并结合b值等参数, 综合分析了该区近年的应力状态。研究结果表明: 郯庐断裂带山东段的主应力场方向为NEE-SWW向, 是受西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和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挤压作用的共同影响的结果; 震源错动类型以走滑型为主, 逆冲型和正断型次之; 通过视应力的时空演化图像看到郯庐断裂带山东段视应力值从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呈现总体减弱的趋势, 而空间上视应力分布很不均匀, 高应力主要集中在安丘段和郯城—莒县段, 尤其是安丘段出现了小震级高视应力的情况, 同时安丘段的b值也显示同样的高应力, 低b值反映高应力, 低频度反映低应力释放, 表明安丘段可能正在积累较高的应力, 处于断层闭锁阶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
3. 沉积岩储藏系统小断层在油气田注水诱发地震中的作用——以四川盆地为例
雷兴林, 李霞颖, 李琦, 马胜利, 付碧宏, 崔银祥
地震地质    2014, 36 (3): 625-64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3.007
摘要878)      PDF(pc) (9558KB)(651)    收藏

以四川盆地为例,通过分析沉积岩储藏系统中断层的发育特征和典型沉积岩断层形成前后岩石变形破坏过程的实验研究,探讨沉积岩层中小断层在油气田注水诱发地震中的作用及较大地震发生条件。首先,通过分析已有的有关四川盆地深部注水诱发地震活动情况的资料得到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认识:诱发地震的空间分布明显受已有断层或破裂的控制,有感地震尤其是可导致一定灾害的中强地震往往都是已有断层的重新活动所致。其次,结合石油地质资料及盆地边缘地区出露的一些未成熟小型断层的地质与构造特征观察分析,发现这些断层的存在具有普遍性而且是地下油气纵向运移的主要通道。进而,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四川盆地几个典型沉积岩样本进行了三轴压缩破坏实验。采用多通道宽动态高速声发射观测技术与三维X射线CT成像技术分析断层形成过程及形成后的几何特征和摩擦系数的变化。最后,通过融合各方面研究结果分析注水诱发地震的发生机制和模型,探讨了较大地震发生条件,为提升注水诱发地震评估能力和建立安全注水操作管理指南提供理论基础。该结果有助于理解为何四川盆地油气田注水诱发地震活动如此剧烈。主要的前三叠系沉积岩(包括白云岩、页岩及白云质灰岩)均具有较高的破坏强度和脆性变形破坏特征,使四川盆地油气储藏系统有条件保持较高的应力水平和在一定条件下导致地震性断层破坏。一般,一条尺度达到几km的断层便足以产生M5级别的中强地震。这些条件使得该区具有发生破坏性注水诱发地震的可能。有必要在对注水孔周围的破裂及断层构造的空间分布、尺度大小及力学性质特征有基本了解的条件下,通过注水数值模拟和监测注水诱发地震的时空演化,建立适当的统计模型实现诱发地震的统计评估和预测,指导注水操作而达到减少灾害性地震发生的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山东地区多台波速比研究
张学民, 张天中, 李永红, 李霞, 刁桂苓
地震地质    2007, 29 (1): 95-104.  
摘要1484)      PDF(pc) (2024KB)(1312)    收藏
文中从多台计算波速比方法的原理入手,对不同公式计算的波速比差异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在原理一致的条件下,波速比差异主要与拟合过程中自变量的选取及2组数据的相关系数有关。利用2002年1月至2005年7月山东省境内及江苏省北部共52个数字及模拟台站的地方震P波和S波到时资料,选取有4个以上记录台站的地震。整个研究区域的平均波速比为1.716,反映了这个地区的波速比相对于华北其他地区偏高。将研究区域划分为1°×2°的单元,并剔除距离震中过远的台站,以保证区域特征能得到反映。通过对比不同单元的平均波速比发现,34°~37°,115°~119°的平均波速比明显高于其他单元,而它们正好分布在郯庐断裂的两侧,应该与该地区上地壳的岩石性质及震源深度分布范围较宽导致的平均效应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