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21年云南漾濞MS6.4地震序列特征及其发震构造分析
张珂, 王鑫, 杨红樱, 王玥, 徐岩, 李静
地震地质    2023, 45 (1): 231-25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3.01.013
摘要393)   HTML20)    PDF(pc) (9299KB)(176)    收藏

2021年5月21日21时,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县发生 MS6.4 地震。该地震的震中位于川滇块体的西南边界, 是该区40多年来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未产生地表破裂, 余震也未沿震区附近已知的断裂分布。研究者针对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已有若干研究结果, 但采用不同数据、 方法和思考角度对这些结果进行验证并同时补充新认识是必要的。文中利用云南地震台网观测资料分析了漾濞地震序列的时空分布特征, 进行重新定位, 并通过CAP(Cut and Paste)方法获取序列中较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矩心深度。结果表明, 漾濞地震的余震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4~13km, 余震带总体呈NW-SE走向, 空间分段性明显: 主震震中北西侧余震稀少且分布相对集中, 东南侧余震密集且余震带宽度变大; 前震序列发生在主震震中的东南侧, 与余震密集段的位置基本重叠, 反映主震震中北西侧的稀疏余震应属于触发型, 而主震破裂可能属于由震中向SE扩展的单侧破裂型。余震带的深度横剖面显示主震破裂具有明显的分段性, 序列北西段的结构较为简单, 显示出一个地震丛集, 而南东段则相对复杂, 很可能由2条倾向SW的高倾角断层组成。漾濞地震序列中29个MS≥3.0地震的矩心深度主要分布于3~13km, 震源机制解以右旋走滑型为主, 大多存在一个NW-SE走向的高倾角节面, 且具有一定的正断倾滑分量。主震是以右旋走滑为主的破裂所引发的, 矩心深度为5.2km, 与重定位所得的震源初始破裂深度8.9km较为接近, 反映该地震发生在上地壳, 也反映震区的地震活动深度偏浅。文中对2021年5月云南漾濞序列的时-空分布特征与震源机制解的分析, 反映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产状及力学性质与NW走向的维西-乔后-巍山断裂较为一致, 但位置不同, 证实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是该断裂南段西侧一条SW陡倾的右旋走滑次级断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呼图壁地下储气库构造气体地球化学特征
张磊, 高小其, 包创, 李静, 李旭茂
地震地质    2018, 40 (5): 1059-107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5.007
摘要581)   HTML    PDF(pc) (3218KB)(528)    收藏
动力加卸载过程中的断层气体运移和富集特征,是评价地下介质受力状态和构造活动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呼图壁地下储气库为研究气体地球化学变化特征与应力应变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天然的实验场地。呼图壁地下储气库加压存储阶段,土壤气中Rn、CO2、Hg和H2浓度的观测结果表明,在非储气库区和断层处,土壤气浓度及变化趋势为背景值特征,可能揭示出断层的活动状态较弱。而在储气库区内观测到了土壤气中H2和Hg浓度显著升高的现象,最大值分别为5.551×10-4和53ng/m3,而且H2和Hg浓度异常的测量位置较为一致。土壤气中Hg、H2与Rn、CO2的差异性变化趋势,可能与气体的产生机理和响应机制不同有关。土壤气中H2和Hg的浓度可反映出地下储气库内的压力变化和裂隙通道,可揭示出储气库注气对断层活动性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为分析呼图壁地下储气库注采气对断层活动性的影响提供了新的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