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武威盆地第四纪沉积过程及其构造意义
何翔, 杜星星, 刘健, 李艺豪, 李群
地震地质    2022, 44 (1): 76-9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1.006
摘要1070)   HTML22)    PDF(pc) (13184KB)(366)    收藏

为查明第四纪以来武威盆地沉积过程和青藏高原东北缘隆升扩展特征, 文中采用沉积地层学和地层年代学方法, 对武威盆地的第四纪沉积地层进行研究。第四纪期间, 武威盆地沉积了下更新统玉门砾岩、 中更新统酒泉砾石层和上更新统—全新统戈壁砾石层。早更新世, 玉门砾岩来源于祁连山, 沉积于武威盆地南部走廊南山区; 中更新世, 酒泉砾石来源于走廊南山区和武威盆地西北缘坟门山, 沉积于武威盆地北部断陷盆地沉积区; 晚更新世以来, 戈壁砾石来源于走廊南山区、 坟门山和龙首山, 沉积于物源区周边地区。武威盆地及周边第四系的物源区和沉积区均呈现出自南向北发展的特征, 揭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隆升和向N扩展, 隆升时间南早北晚, 隆升强度南强北弱、 西强东弱。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橄榄石微页理结构的矿物化学及其地幔流变意义
隋建立, 樊祺诚, 李霓, 赵勇伟, 杜星星
地震地质    2012, (4): 768-78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2.04.019
摘要1219)      PDF(pc) (3277KB)(1085)    收藏

橄榄石地幔流变同时包含物理和化学变化,但由于橄榄石位错的宽度通常<0.1μm,较难发现适合电子探针微区分析的样品(>1μm),因此研究较少,并且对其成因机制存在重大分歧,有固溶体出溶、柯氏气团和蚀变反应等多种假说。在东北大兴安岭第四纪火山岩携带的地幔橄榄岩捕虏体中,发现具有地幔流变特征的橄榄石,其中2个样品具有微页理结构,微页理宽度分别为1μm和100μm以上,电子探针研究表明微页理的成分是相对富铁的橄榄石。从矿物成分变化特点可以排除流体蚀变或者岩浆熔体反应的可能性,从固溶体平衡理论的讨论,可以排除Fe-Mg橄榄石固溶体出溶的解释,因此认为元素气团理论的解释更加合理。位错引起橄榄石晶格畸变,从而导致元素选择性富集(Fe富集、Mg亏损),而其他元素不变,这是元素气团的特征,与矿物反应边或者蚀变边明显不同。柯氏气团能显著增强晶体强度,冶金工业普遍采用淬火工艺改善金属性能,而橄榄石位错的成分变化对强度的影响、以及对于地幔流变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
3. 武威盆地第四纪沉积过程及其构造意义
何翔 杜星星 刘健 李艺豪 李群
地震地质   
录用日期: 202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