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贺兰山西麓断裂右旋走滑的地质地貌证据及其构造意义
雷启云, 张培震, 郑文俊, 杜鹏, 王伟涛, 俞晶星, 谢晓峰
地震地质    2017, 39 (6): 1297-131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6.014
摘要692)   HTML    PDF(pc) (12409KB)(436)    收藏
贺兰山西麓断裂的水平运动性质对厘定阿拉善地块与华北地块的现今界线,探讨青藏高原向NE扩展的影响范围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发现:贺兰山西麓断裂切割了新近系背斜的西翼,干河沟组和清水营组之间的地质界线被右旋错动,位移>800m;在断裂附近的第四纪洪积高台地上,多处发育了与主断裂相交的次级张性节理(裂隙),其锐角指示主断裂具有右旋走滑性质;贺兰山西麓断裂南端发育的与主断裂斜交的正断层,表明断裂西盘向N运动并在端部形成拉张调整区,反映了主断裂水平运动为右旋走滑;形成于不同时期不同规模的冲沟跨断裂发生了明显的右旋扭动。因此,贺兰山西麓断裂的水平运动是右旋走滑,而非前人认为的左旋走滑。从断裂活动和新生代地层变形的相互关系分析,认为晚新生代以来,在贺兰山西麓断裂附近存在2个阶段的构造变形:即早期褶皱变形,后期断裂活动。这2次构造变形是青藏高原对阿拉善地块的持续推挤,导致其向NE侧向挤出的结果。青藏高原扩展的影响范围在上新世末已抵达贺兰山西麓地区,并导致贺兰山西麓断裂的右旋走滑运动,形成了阿拉善地块和华北地块的现今边界,也是青藏高原扩展的最新前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1739年平罗8级地震发震构造
雷启云, 柴炽章, 杜鹏, 俞晶星, 王银, 谢晓峰
地震地质    2015, 37 (2): 413-42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2.006
摘要1273)      PDF(pc) (10823KB)(737)    收藏

1739年平罗8级地震是银川平原上有史以来发生的最大一次破坏性地震。关于该地震的发震构造尚有不同认识。在近年获得的探槽、钻探、浅层地震勘探等资料的基础上, 对红果子长城及周边台地的地震位错现象开展了调查和详细测量, 并再次探讨了1739年平罗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结果表明, 贺兰山东麓断裂的最后一次破裂事件发生在距今600~700a之后, 修筑于500a前的明长城被错断。尽管银川隐伏断裂的展布和极震区相吻合, 但该断裂向北终止于姚伏镇, 全新世活动段长度不超过36km, 其最后一次地表破裂事件发生在距今3 400a之前不久, 银川隐伏断裂在1739年平罗8级地震中没有发生地表破裂。断裂附近生长地层的发育和地层无同步变形的事实表明, 银川隐伏断裂并没有发生被松散层吸收而未抵达地表的破裂。因此, 1739年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是贺兰山东麓断裂而非银川隐伏断裂, 2条断裂没有发生同步牵连活动。平罗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和极震区分布的异位, 可能与断裂倾向、地下水位深度、盆地结构、松散地层厚度、居民聚集等因素有关, 这类由盆地边界铲形断裂发震而极震区向盆地中心偏移的现象, 应在类似地区的抗震设防中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
3. 隐伏活断层探测中的精定位技术——以银川盆地芦花台断裂为例
王银, 孟广魁, 柴炽章, 雷启云, 杜鹏, 谢晓峰
地震地质    2015, 37 (1): 256-26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20
摘要491)      PDF(pc) (5024KB)(652)    收藏

以银川盆地芦花台断裂为例, 探讨隐伏活动断层精定位技术。经浅层地震勘探查明, 芦花台断层总体走向NNE, 倾向SEE, 倾角73°~78°。根据取自钻孔的地层样品沉积年龄测定, 又将主断层分为南段和北段。芦花台隐伏断层南段中更新世活动, 而北段全新世活动。通过对浅层地震勘探断层上断点上延伸计算, 使其与钻探得到的断层上断点埋深相匹配。通过断层的精确定位, 得到了芦花台隐伏断层在浅表的几何分布、产状及活动性分段特征的认识。所得成果为石嘴山市城市辖区内的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激光雷达(LiDAR):获取高精度古地震探槽信息的一种新技术
郑文俊, 雷启云, 杜鹏, 陈涛, 任治坤, 俞晶星, 张宁
地震地质    2015, 37 (1): 232-24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18
摘要558)      PDF(pc) (3160KB)(895)    收藏

激光雷达技术是近几十年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测量技术, 已被广泛应用于工程测量、文物保护及地形测量等方面, 近几年来活动构造的研究中也已逐步引入。作为活动构造研究的最基础的古地震研究一直还采用传统的地质素描技术进行探槽信息获取, 数码照相技术的引入虽然解决了一些问题, 但由于照相技术本身的限制, 很难克服获取信息的变形和扭曲。激光雷达扫描系统的高信息量、高精度、便捷、安全和易操作等性能, 为古地震研究开辟了获取数据信息的新手段和新技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9)
5. 钻探揭示的黄河断裂北段活动性和滑动速率
雷启云, 柴炽章, 郑文俊, 杜鹏, 谢晓峰, 王银, 崔瑾, 孟广魁
地震地质    2014, 36 (2): 464-47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2.015
摘要558)      PDF(pc) (5772KB)(6230)    收藏
黄河断裂是银川盆地内展布最长、切割最深的一条深大断裂,也是银川盆地的东边界。由于其北段呈隐伏状,因此,该段的活动性和滑动速率长期未知,影响了对盆地演化和地震危险性的认识。文中选择具有石油地震勘探基础的陶乐镇为研究场点,以人工浅层地震勘探结果为依据,在黄河断裂北段布设了一排钻孔联合剖面,并对标志层进行年代测试,获得了断裂的活动时代和滑动速率。结果表明,黄河断裂北段在晚更新世末期或全新世有过活动,在(28.16±0.12)ka BP 以来的累积位移为0.96m,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滑动速率为0.04mm/a,该值明显低于南段灵武断层(0.24mm/a);尽管向下切割了莫霍面,黄河断裂晚第四纪活动强度和发震能力均要低于切割相对浅的贺兰山东麓断裂;黄河断裂可能在新生代之前已经强烈活动并深切莫霍面,新生代以来,银川盆地的构造活动迁移分解到以贺兰山东麓断裂为主的多条断裂之上,地壳双层伸展模型可解释银川盆地现今深浅部构造活动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8)
6. 中国大陆古地震研究的关键技术与案例解析(3)——正断层破裂特征、环境影响与古地震识别
冉勇康, 李彦宝, 杜鹏, 陈立春, 王虎
地震地质    2014, 36 (2): 287-30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2.001
摘要627)      PDF(pc) (5398KB)(1641)    收藏
正断层在中国大陆地区广泛存在。由于地表破裂个性的存在和堆积环境的不同,要揭露真实、完整的古地震活动历史,一些问题需要认真关注和讨论。从正断层大地震地表破裂特征、一般识别标志,结合中国正断层古地震研究的案例和地质地貌、气候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出在中国开展正断层古地震研究,需注意的技术要点:1)因地制宜地选择探槽开挖位置。宜选择断层错动面简单、单次位移量不太大、外力的侵蚀与堆积作用相对平衡、堆积物粒度中细、能取到测年样品的地段开挖探槽;应尽量避免在断错地层以黄土、次生黄土或块状亚砂土等为主的地区,若避不开这类地点,可考虑小冲沟附近,有少量上游不同成分堆积物的地点开挖探槽。2)精细的探槽记录与分析。对于黄土等块状堆积,要特别注意颜色、粒度、排列方向的细微变化可能暗示着接触界线;识别崩积楔等的要素是崩塌相中杂乱结构和团块状物质,冲刷相上部发育的土壤层;对于坎前堆积物主要为黄土或次生黄土等不易分辨的物质时,细致辨别堆积单元的颜色、粒度、非黄土类物质和钙富集程度等。3)综合的识别技术与检验方法。“逐次限定”方法、“位移量限定法”和 “多探槽校验法”,断错事件的重建等,有助于判断所确定的古地震是否真实和完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7)
7. 基于钻探的芦花台隐伏断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雷启云, 柴炽章, 杜鹏, 王银, 孟广魁
地震地质    2011, 33 (3): 602-61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3.010
摘要1493)      PDF(pc) (1192KB)(1423)    收藏

芦花台断层是银川盆地内一条重要的隐伏构造。在浅层地震勘探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了钻孔联合剖面探测和钻孔样品测试,获得了断层上断点埋深、最新活动时代、晚第四纪累计位移和滑动速率等数据。结果表明: 芦花台隐伏断层北段和南段的活动性不同,南段为中更新世末活动断层,北段为全新世活动断层; 在北段内,断层活动强度在空间上表现为由北向南增强,在时间上表现为晚更新世活动强于全新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隐伏活断层钻孔联合剖面对折定位方法
雷启云, 柴炽章, 孟广魁, 杜鹏, 王银, 谢晓峰
地震地质    2011, 33 (1): 45-5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1.005
摘要1584)      PDF(pc) (770KB)(1626)    收藏

基于城市隐伏活断层钻孔联合剖面探测的多次实践,总结出一种优化的断层定位方法——对折法。其步骤为: 首先实施剖面两端的钻孔,在确保断层在两孔间之后,在两孔中间位置布设第3孔; 继续确定断层所在区段,然后在其间二分之一处布设下一钻孔,依次类推,逐渐限定出断层的准确位置。同时,引入孔间标志层位坡降这一量化指标替代落差分析,并归纳出2个判据: 1)若两孔间主要标志层位坡降>0,且坡降由浅至深递增,表明断层位于两孔之间; 2)两孔间实施第3孔之后,若两孔间标志层位坡降相对之前及相邻区段显著增大,且随埋深递增,则为断层所在区段,而正常层位区段孔间标志层位坡降显著减小。应用实例表明,这种方法可较好地实现隐伏活断层的准确定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0)
9. 贺兰山东麓断裂南段套门沟—榆树沟段全新世活动与古地震
杜鹏, 柴炽章, 廖玉华, 宋方敏, 孟广魁, 雷启云, 王银
地震地质    2009, 31 (2): 256-26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9.02.006
摘要2479)      PDF(pc) (4743KB)(1246)    收藏
贺兰山东麓断裂是银川地堑西侧的重要构造,控制着银川地堑的西侧边界,其最新活动特征是评价未来银川市地震危险性的重要依据。文中在贺兰山东麓断裂南段套门沟—榆树沟段断裂两侧1km范围内1:10000地质填图的基础上,选择在大石头沟两侧进行探槽研究,获得该段断裂在14ka以来共发生了3次古地震事件,分别距今13.8ka、7.9ka和3.0ka,重复周期约为6ka和5ka左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8)
10. 银川隐伏断层钻孔联合剖面探测
雷启云, 柴炽章, 孟广魁, 杜鹏, 王银, 谢晓峰, 张学辉
地震地质    2008, 30 (1): 250-263.  
摘要2376)      PDF(pc) (10523KB)(1655)    收藏
为获取银川隐伏断层近地表断错、上断点埋深、最新活动时代及滑动速率等信息,在浅层地震勘探基础上,沿断层自北向南横跨主断层布施了新渠梢、满春和板桥3条钻孔联合剖面,确定了主断层在3条剖面上的准确位置,获得主断层上断点埋深分别为5.18~8.30m(新渠梢)、5.01~6.50m(满春)和10.0~13.59m(板桥)。结合测年数据分析:新渠梢剖面断层全新世活动,晚更新世末期以来滑动速率为0.14mm/a;满春剖面断层也是全新世活动,但晚更新世末期以来滑动速率为0.05mm/a;板桥剖面断层全新世不活动。综合地震勘探资料进一步分析认为,以银古路为界,目标区银川隐伏断层分南北2段:北段属全新世活动断层,且自北向南活动强度呈减弱趋势,南段属晚更新世末期活动断层;北段活动强度显著大于南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罐罐岭断裂带最新活动特征
杜鹏, 柴炽章, 沈卫华, 闵伟, 田勤俭
地震地质    2007, 29 (3): 597-606.  
摘要1922)      PDF(pc) (3120KB)(964)    收藏
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以及分段特征一直在重大工程安全性评价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解决黄河黑山峡地震地质问题时,通过对罐罐岭断裂带的航片解译、野外追踪调查、地形地貌测量和古地震槽探资料研究,从而确定了该断裂带的活动时代以及分段特征。该断裂带发育在青藏块体东北缘,是中卫-同心弧形活动构造带的一部分,总体走向近EW,长约60km,分为5条不连续的次级断层,各段成左阶羽列,晚第四纪以来表现出强烈的左旋走滑兼挤压逆冲活动特征。断层错断了一系列山脊、小冲沟和阶地等,发育醒目的断层陡坎。研究发现,罐罐岭断裂最新一次地震破裂发生在距今700~1200a之间,最大同震位移位于罐罐岭附近,全新世以来水平左旋最大错距达6m。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
12. 隐伏活动断层的多层次综合探测——以银川隐伏活动断层为例
柴炽章, 孟广魁, 杜鹏, 王银, 刘保金, 沈卫华, 雷启云, 廖玉华, 赵成斌, 酆少英, 张学辉, 谢晓峰
地震地质    2006, 28 (4): 536-546.  
摘要1595)      PDF(pc) (6211KB)(1518)    收藏
以银川活动断层试验探测为例,介绍了第四纪巨厚沉积区隐伏断层多手段、多层次探测的步骤与方法.在对前人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选择银川市兴庆区新渠梢村为综合探测试验场.首先,分层次布施道间距10m、5m和1m的浅层人工地震勘探,由深至浅将银川隐伏断层主断层逐步控制在可以布施浅钻勘探的程度.然后,实施钻孔联合剖面探测,确定了断层的准确位置和倾角,获得了由钻探资料可分辨的断层上断点埋深8.3m的信息.最后,通过大型探槽开挖,查明了断层实际上断点埋深1.5m和5期古地震活动事件.结合地层年龄的初步测定,得出了银川隐伏断层主断层中-晚全新世活动的结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8)
13. 宁、蒙、甘交界罐罐岭发现地震地表破裂带
柴炽章, 焦德成, 廖玉华, 张思源, 杜鹏, 沈卫华
地震地质    2003, 25 (1): 167-168.  
摘要1088)      PDF(pc) (14596KB)(748)    收藏
在宁、蒙、甘交界区的景泰小红山 (甘肃 )、罐罐岭 (内蒙古 )和沙井 (宁夏 )等地发现了年轻的地震地表破裂遗迹 ,它们与中卫小红山 -孤山子地震地表破裂一起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我们将此破裂带定名为罐罐岭地震地表破裂带 ,相应的地震为罐罐岭地震 (图 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