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汶川MS8.0地震对四川省水电水利工程场地安全性评价结果的检验
马文涛, 李海鸥, 杨主恩, 陈桂华, 陈献程, 杨清源, 邓志辉, 孙谦
地震地质    2008, 30 (3): 796-803.  
摘要1958)      PDF(pc) (1140KB)(1194)    收藏
通过对汶川MS8.0地震的野外现场调查与相关资料收集,分析了四川省水电水利工程的破坏情况。在汶川地震震中区和高烈度区内,其危害性程度明显比当地水电水利工程场地安全性评价烈度高Ⅰ~Ⅲ度,暴露出在当地水电水利工程场地安全性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受限于历史地震记录时间短、无法预测出超过历史地震最高震级的上限,严重低估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危险性,酿成当地水电水利工程遭受很大损坏,坝体普遍出现裂缝、渗水、局部坍塌等情况,甚至有些水库出现溃坝险情。因此,在水电水利工程场地安全性评价中应加强活动断裂的鉴定工作,可以利用古地震或地震规模与最大震级关系等来弥补历史地震资料记录时间短的缺陷,以提高水电水利工程场地安全性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汶川8.0级强震北川、映秀地表破裂现象
邓志辉, 杨主恩, 陈桂华, 马文涛, 孙谦
地震地质    2008, 30 (2): 355-358.  
摘要1801)      PDF(pc) (2017KB)(981)    收藏
在汶川8.0级大地震后,通过对北川和映秀2个极震区地表破裂的初步调查发现:北川、映秀地震形变带总体上为NE-SW向展布;地震破裂带以逆冲为主,兼小量走滑位移;北川地表形变带挤压缩短量为3~4m,映秀地表破裂左旋走滑位移为0.4~0.5m。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汶川8级强震极震区破坏情况与烈度
杨主恩, 邓志辉, 马文涛, 孙谦, 陈桂华
地震地质    2008, 30 (2): 349-354.  
摘要2219)      PDF(pc) (4587KB)(1183)    收藏
展现了汶川8级强震现场考察的极震区破坏情况,以及依据《中国地震烈度表》判断所达到的地震烈度,简要讨论了发震断层的类型和地震破坏特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2)
4. 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和断层活动性评价问题
邓起东, 卢造勋, 杨主恩
地震地质    2007, 29 (2): 189-200.  
摘要1907)      PDF(pc) (444KB)(1673)    收藏
根据近年来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的实际工作,归纳了探测工作中在地质地貌、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探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进一步推进这一工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8)
5. 天山中段的深浅构造特征
杨主恩, 张先康, 赵瑞斌, 周伟新
地震地质    2005, 27 (1): 11-19.  
摘要1626)      PDF(pc) (5156KB)(1276)    收藏
天山起源于古生代的陆-陆碰撞作用,又经历了中新生代的典型陆内造山过程,其深浅构造结构和活动性一直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文中通过多种地球物理探测和综合地质构造分析,以地学断面形式对其深浅构造进行填图,揭示了天山中段复杂的深浅构造特色。结果表明:沿古生代的陆-陆碰撞缝合带两侧分别呈现出主要构造地质单元由老到新的对称性,并伴有相应深部结构的复杂性,反映了碰撞过程及后期的构造演化特点;天山中部的上地幔顶部存在厚近10km、宽近200km、几乎涵盖整个天山的低速高导层,可能是中新生代以来天山的陆内再造山作用引起的壳幔拆沉作用形成的残留下地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8)
6. 1906年玛纳斯7.7级地震孕震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周伟新, 杨主恩, 孙君秀, 赵瑞斌
地震地质    2003, 25 (4): 609-616.  
摘要1548)      PDF(pc) (3434KB)(879)    收藏
根据玛纳斯77级强震区的构造格架,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1906年玛纳斯77级地震的强震区进行了应力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玛纳斯地震的震源区不仅位于应力集中的部位,而且该部位集中的应力还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大。数值模拟较好地再现了1906年玛纳斯77级地震震源区的应力积累过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6)
7. 天山南北两侧山前坳陷带中新生代构造特征与地震
赵瑞斌, 杨主恩, 周伟新, 郭芳
地震地质    2000, 22 (3): 295-304.  
摘要1661)      PDF(pc) (3811KB)(1190)    收藏
形成于中新生代的南天山库车山前坳陷带和北天山乌鲁木齐山前坳陷带表现出类似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即坳陷内都发育4排近东西向展布的逆断裂-背斜带;新生代(特别是第四纪以来)表现出强烈的由山体向盆地的逆冲活动;逆断裂-背斜带的形成、演化和发展都受控于统一的近南北向构造应力场。然而,南北两个山前坳陷在变形强度、地球物理细结构、地球动力学环境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对这些不同点进行了讨论,认为正是这些不同点的存在,使得天山南北两侧山前坳陷内的现今地震活动性显示出不对称性,即南天山库车山前坳陷5级以上地震基本都分布在第3排(秋里塔格)逆断裂-背斜带上,而北天山乌鲁木齐山前坳陷5级以上地震基本都分布在坳陷南部准噶尔南缘断裂附近及其以南的天山内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8)
8. 鲜水河断裂西北段的断层泥特征及其地震地质意义
杨主恩, 郭芳, 李铁明, 吕弋培
地震地质    1999, 21 (1): 21-28.  
摘要1794)      PDF(pc) (2588KB)(798)    收藏
对鲜水河断裂的断层泥样品进行原样的结构、构造和碎砾的显微构造、刻蚀形貌结构的观测统计,断层泥的粒度分析和分形研究,认为,断裂处于强烈的定向应力场作用之下,其运动方式是以粘滑运动为主,且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时期断裂仍有活动。从断层泥的粒度分布和分形分析可将断层分为:甘孜-格篓、格篓-恰叫、恰叫-乾宁3段,这与前人的地形变分析的分段结果相一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东江水库诱发地震的地震地质背景研究
杨主恩, 林传勇, 高振寰, 史兰斌, 韩竹君, 俞理宝, 鲍秀瑛
地震地质    1995, 17 (3): 241-252.  
摘要1403)      PDF(pc) (1925KB)(1264)    收藏

从区域地质、断裂活动性、构造岩溶等研究入手,应用多种断层活动年龄测定分析、岩组分析、显微构造和小构造分析、构造岩溶和应力场综合分析,提出,东江水库诱发地震与库区主要断裂带的活动性无直接联系,而是受岩溶地层分布和多种构造复合引起的复杂薄弱带的制约。当水库蓄水,水位上升,导致渗水,孔隙压力增大,致使薄弱带内部由于小规模破裂或薄弱面的重新滑动而进行的应力调整引起诱发地震。随着水库蓄水的稳定,内部应力逐渐调整趋于平衡,水库诱发地震活动性将逐渐趋于平静。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
10. 华北北部地区主要断裂带的小构造和显微构造研究
杨主恩, 郑炳华, 方仲景, 汪良谋, 俞理宝, 金钟燮
地震地质    1994, 16 (4): 305-312.  
摘要1473)      PDF(pc) (5880KB)(989)    收藏
利用计算机和电子显微镜对华北北部地区主要断裂带的构造节理和断层泥的测量、统计和研究,仅得到20%左右的构造节理是处在有利于现代构造应力场易于活动的方位上。这些构造节理基本上是在与断裂带形成有关的局部构造应力条件下形成。SEM显微构造研究得到了这些断裂带最近一次活动的相对年代和它们曾经历过的运动方式。这些方法的运用,对于断层活动性的研究起到拓宽视野的作用,并可提供更多的证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11. 岩体失稳过程中的振荡现象及断层的多向错动形迹
张流, 冯锦江, 李彪, 池江, 杨主恩, 施行觉
地震地质    1992, 14 (1): 1-9.  
摘要1252)      PDF(pc) (13773KB)(750)    收藏
对三轴实验中岩石突发式破坏和粘滑失稳的瞬时动态过程的研究表明,应力下降和位移增加都不是单一的,而是一种含有多种频率成分的振荡过程。用扫描电镜对错动面的观察表明,这种振荡导致双向或多向错动形迹的发育。结合天然断层面上常见的双向或多向错动的擦痕、阶步等形迹,以及断层带的异常构造,如反错列等,提出一次断层活动中失稳振荡-地震可能是这些特征的形成原因之一。反之,它们也有可能成为地震的一种标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1)
12. 内蒙古南部麻粒岩中辉石的特征
俞理宝, 杨主恩, 鲍秀瑛
地震地质    1990, 12 (1): 53-56.  
摘要843)      PDF(pc) (428KB)(640)    收藏
冀北和内蒙古南部西起酒馆东至涞源,处于华北地台的边缘,这里出露前震旦纪变质岩系,属角闪岩相至麻粒岩相。岩石由斜方辉石、角闪石、石榴石、斜长石、微斜长石、黑云母、石英、单斜辉石、磁铁矿、金红石、磷灰石等矿物组成,以含斜方辉石、角闪石、石榴石为特征。由于矿物含量不等,其中变质较深的常形成黑云紫苏麻粒岩、紫苏麻粒岩、铁铝榴石麻粒岩、角闪麻粒岩、混合岩化麻粒岩等,属角闪石麻粒岩相,部分为辉石麻粒岩相。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13. 中国东部地学大断面的编制和研究
杨主恩
地震地质    1988, 10 (4): 44-44.  
摘要932)      PDF(pc) (190KB)(701)    收藏
中国东部地学大断面的编制和研究是中国岩石圈计划全国委员会协调的中国地学大断面项目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国际岩石圈计划八十年代后五年的重要课题——全球地学断面计划(Global Geoscience Transects简称GGT)的一个组成部分。八十年代中期,国际岩石圈委员会总结北美洲大陆——海洋断面计划执行十年后的经验为基础,拟定出全球地学断面计划。目的是以统一的格式来编制分布在全球各关键部位的200多条断面(最后落实为130余条断面),提供大洋到大陆过渡带、大陆地壳和岩石圈的形成和动力学演化模式,并进行对比。通过综合研究来了解全球不同地质单元的岩石圈结构、成因和动力学模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14. 粘滑和稳滑实验条件下石英岩的某些显微形貌特征及其地震地质意义
杨主恩, 张流, 石桂梅
地震地质    1986, 8 (2): 21-25.  
摘要1225)      PDF(pc) (6231KB)(1168)    收藏
本文利用石英岩在围压1—5千巴,轴向应变率4.4×10-5/秒的条件下,产生粘滑和稳滑运动,应用扫描电镜(SEM)观察研究试样中破裂剪切滑动面的形貌特征。指出,粘滑运动具有快速剪切破裂滑动和撞击的形貌特征,稳滑运动则表现出缓慢揉裂和搓剪的形貌特征。这些特征与活断层产物中的某些形貌特征可对比。这对判别断层粘滑或稳滑活动形式,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1)
15. 红河和曲江断裂带断层泥的特征及其地震地质意义
杨主恩, 胡碧茹, 杨继武
地震地质    1985, 7 (1): 25-32.  
摘要1564)      PDF(pc) (5632KB)(835)    收藏
活断层产物的研究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地震地质学者的关注。笔者对地质、地震证据充分的活断层--红河断裂带和曲江断裂带的断层泥进行多种手段的分析研究。它们的显微构造、粒度分布,组构特征以及石英碎砾的SEM显微形貌等显示了活断层中的长期蠕滑研磨作用、地震过程的快速剪切运动以及活断层特定条件下的退变质作用和其他化学作用等成因特征。综合分析指出,红河断裂带南段可能是蠕滑运动为主的活断层,其北段和曲江断裂带则为粘滑运动为主的活断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8)
16. 北京密云北石城断裂带的断层岩特征及其地震事件的可能证据
杨主恩, 应思淮, 林传勇, 俞理宝
地震地质    1981, 3 (4): 1-14.  
摘要1392)      PDF(pc) (10798KB)(846)    收藏
通过对北京密云北石城断裂带的野外和室内工作,该断裂带的断层岩可分为四种类型:碎裂岩类、糜棱岩类、假熔岩和断层泥。它们具有不同的矿物学、形变和组构特征,分别代表不同的成因机制。假熔岩和碎裂岩类断层岩的存在,可作为古地震事件的可能证据。前者是地震断层运动在断层面上摩擦增温,引起围岩中矿物的选择性熔化形成的。在该断裂带中可能发生不止一次的古地震事件。断层岩特征和产状表明,该断裂带经历了两种不同力学性质的运动,早期为韧性剪切;晚期为脆性破裂,并伴有地震发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0)
17. 江苏东海红土山、青龙山榴辉岩的变质作用和成因问题
应思淮, 俞理宝, 杨主恩
地震地质    1981, 3 (3): 17-30.  
摘要1199)      PDF(pc) (9692KB)(624)    收藏
本文就红土山和青龙山榴辉岩的矿物、岩石组分和矿物共生组合特征,参照矿物、岩石实验数据和实验曲线,计算出该榴辉岩是在T=890°-1270℃,P=17.25-24.75Kb,相当于52—74公里深度的区域变质作用条件下形成。其原岩可能来源于拉斑玄武岩。榴辉岩在成岩后又遭受了剪切挤压的动力变质作用,使其经历了进变质和退变质作用。推测榴辉岩的成岩和迁移,所经历的条件是温度由1080℃±190℃降到750℃±80℃,压力由21.0Kb±3.75Kb 降到4.3Kb±2.5Kb,并被挤压到壳内混合岩化片麻岩系中,以大小不等的透镜体产出。动力变质的退变质作用,其温度、压力条件,本文计算的方程式为P(Kb)=0.0506T(℃)-33.65,为地震地质提供构造演变的条件和有关能量计算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3)
18. 混合岩化的发生与发展
应思淮, 俞理宝, 杨主恩
地震地质    1980, 2 (1): 49-63.  
摘要1197)      PDF(pc) (8062KB)(746)    收藏
本文提出混合岩化作用是指地壳深部的深熔作用,在地壳褶皱带中引起一般岩石的深熔和分异;再由熔融物质侵入到地壳上部,与围岩发生混合和交代所成。混合岩化的全过程都按矿物组合的反应式,分为两个不同阶段表示出来。这样的混合岩化演变过程,可能在地壳褶皱带中是一般岩石变化的普遍规律。本文并证明了混合岩化作用的矿物组合变化范围和形成的温度、压力,最后讨论混合岩化的原岩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