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17年11月18日西藏米林M6.9地震对后续地震的静态库伦应力的影响
李振月, 万永革, 靳志同, 杨帆, 胡晓辉, 李泽潇
地震地质    2020, 42 (5): 1091-110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5.005
摘要634)   HTML    PDF(pc) (4980KB)(811)    收藏
基于2017年11月18日西藏米林M6.9地震的破裂模型, 分别计算了2种接收断层选择方案下, 不同深度的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的空间分布。 一种方案认为接收断层的参数和发震断层一致; 另一种方案假设断层的方位随机分布, 选择在主震同震应力场作用下最容易发生错动的断层面作为接收断层面。 根据以上2种方案下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的结果, 讨论主震对震后短期内余震以及2019年4月24日西藏墨脱M6.3地震的静态库伦应力的影响。 结果表明: 1)当接收断层和发震断层一致时, 各深度处于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正值区的余震比例较小, 正值区余震的震源机制和主震相似, 分析认为是主震继续破裂所导致。 2)各深度大部分余震处于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的负值区, 考虑可能是由于这些余震和主震的震源机制差异较大所致。 通过选择最容易发生错动的断层面作为接收断层面计算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的结果可发现, 不同深度的余震均处于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大于触发阈值0.01MPa的范围内, 说明所有余震均有被触发的可能性。 推测处于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负值区的余震可能发生在主震剧烈破裂导致的破碎带内, 从而导致其震源机制解与主震存在较大差异。 破碎带的存在会显著降低震源区的弹性常数值, 文中的结果也说明考虑震源区内外弹性常数的差异对准确估计震源区内地震之间的静态库伦应力影响是有益的。 3)根据不同机构和作者利用不同资料和方法给出的墨脱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计算得到一个与这些震源机制差别最小的中心震源机制解, 进而据此中心震源机制解定量计算了米林地震对墨脱地震的静态库伦应力影响。 结果显示, 米林地震在墨脱地震中心震源机制解的2个节面上产生的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的量值都很小, 说明墨脱地震是一次独立于米林地震的事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基于GPS观测的鄂尔多斯地块及其周缘现今的运动学特征
李长军, 柴旭超, 甘卫军, 郝明, 王庆良, 庄文泉, 杨帆
地震地质    2020, 42 (2): 316-33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2.005
摘要722)   HTML    PDF(pc) (7999KB)(302)    收藏
鄂尔多斯地块的运动学特征和动力学机制深受地学界关注。 文中基于GPS数据和SKS剪切波分裂结果等地球物理资料, 分析了鄂尔多斯地块及其周缘现今的壳幔运动学特征。 结果表明, 鄂尔多斯地块相对于欧亚大陆呈现逆时针旋转, 欧拉极位于俄罗斯东南部, 欧拉矢量为(50.942±1.935)°N, (115.692±0.303)°E, (0.195±0.006)°/Ma; 块体内部变形微弱, GPS速率差异<2mm/a, 应变率<5nano/a, 应变时间序列的变化范围为-10~10nano, 均在GPS的误差范围之内, 表明在现有GPS资料的有效分辨范围内, 鄂尔多斯块体内部相对完整, 不存在明显的差异运动。 块体西缘和东缘活动强烈, 形成了2条明显的右旋剪切带, 旋转速率为0.2°~0.4°/Ma; 块体南缘和北缘活动较弱, 边界断裂有左旋运动性质, 旋转速率约0.1°/Ma。 青藏高原东北缘和鄂尔多斯块体西缘的壳-幔变形完全一致, 满足垂直贯通模型, 变形由青藏高原东北缘强烈的推挤作用引起; 块体南部到秦岭造山带的地震各向异性与绝对板块运动方向一致, 表明该区域存在地幔流通道, 且已深入到鄂尔多斯块体内部; 山西断陷带到太行山的SKS剪切波分裂的快波偏振方向与软流圈地幔流动方向一致, 表明该区域受控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 鄂尔多斯块体内部微弱的SKS各向异性来自于克拉通内部“化石”的各向异性。 综合上述资料分析, 鄂尔多斯地块相对于其周缘的旋转运动可能主要来自于其周缘构造带在岩石圈和软流圈作用下的主动运动, 块体的主动旋转可能比较微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