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人工源极低频电磁波场空间分布的计算
杨静, 陈小斌, 赵国泽
地震地质    2022, 44 (3): 771-78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3.013
摘要618)   HTML15)    PDF(pc) (4743KB)(120)    收藏

文中对人工源极低频(CSELF)电磁波的空间传播特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CSELF电磁波的空间传播区域可划分为近区、 远区和波导区。在近区和远区, CSELF电磁波的传播理论与CSAMT相似, 文中整理、 验证了已有文献中的场强计算公式; 在波导区, 借鉴无线电通信技术成果, 给出了地球-大气层-电离层球形谐振腔模型的CSELF电磁波近似计算公式, 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可视化软件, 实现了3种坐标系下CSELF电磁波场的计算; 此外, 依据计算结果分析了CSELF在近区、 远区、 波导区的空间传播特征。研究表明: CSELF电磁场在近区和远区衰减很快, 而在波导区衰减较慢; 电场比磁场更早进入波导区; 在地球模型下, 在场源对极点波导区场强存在局部极大值, 显示了与水平层状模型完全不同的电磁波传播特征。同时, 在基于水平电偶极子源的频率域电磁测深中, 远区测深主要依赖于磁场而非电场。文中研究为CSELF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和计算方面的支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磷灰石 4He/3He热年代学——一种低温热年代学研究的新技术
杨静, 郑德文, 陈文, 张竹琪
地震地质    2014, 36 (4): 1009-101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4.006
摘要999)      PDF(pc) (2210KB)(1125)    收藏

磷灰石He的封闭温度(约70℃)是目前已知体系中最低的, 4He在磷灰石中空间分布包含了样品经历的低温阶段(30~90℃)的热历史信息.磷灰石 4He/3He热年代学是根据经典的扩散理论, 并用质子照射磷灰石使其内部生成均匀分布的 3He, 然后应用一种数学方法来确定磷灰石中 4He的空间分布, 由此可以限制样品所经历的热历史.文中简单介绍了该方法的数学原理、模拟方法、应用以及现存的主要问题等, 虽然这一方法还处于不断探索中, 但是其对低温热历史的灵敏性使得这种方法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表生明矾石族矿物40Ar/39Ar年代学概述
杨静, 郑德文, 武颖
地震地质    2013, 35 (1): 177-18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1.015
摘要1103)      PDF(pc) (1451KB)(1024)    收藏

近年来,激光40Ar/39Ar法成功测定了硫化物矿床氧化带中表生明矾石族矿物(明矾石和黄钾铁矾)的年龄,表明这类矿物适用于 40Ar/39Ar法定年。激光熔样方法引入40Ar/39Ar定年,不仅减少了样品的用量,同时也降低了系统的空白本底水平; 利用阶段加热法得到的年龄谱图,不仅可以有效识别原生矿物的混染和多世代矿物的存在,还可以检测样品中的过剩、继承Ar。虽然风化矿物定年还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但是只要有科学的采样和合理的分析流程,并结合其他检测手段,就可以获得有意义的风化年龄。这为研究新生代以来化学风化、氧化带形成时间和古气候提供了新的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地震预测人工源极低频电磁新技术(CSELF)和第一个观测台网
赵国泽, 王立凤, 詹艳, 汤吉, 肖骑彬, 陈小斌, 王继军, 蔡军涛, 汪晓, 杨静
地震地质    2012, (4): 576-58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2.04.004
摘要974)      PDF(pc) (2840KB)(1236)    收藏

地震预测人工源极低频电磁技术(CSELF)是一种新技术,大功率人工源信号在 "波导"中传播,可覆盖数千km的距离范围。信号频带包括传统电、磁法不曾包含的,对地震电磁异常现象敏感的极低频及其附近频率的电磁场信号。利用台网进行观测,既可监测空间电磁场的分布及其变化,又可监测台站地下电阻率结构及其变化,利于实现对地震电磁异常的4维监测。在过去10多年的研究和试验中,2次观测到地震前的电磁异常。利用CSELF台网式的观测表明,人工源信号的数据具有稳定的、高信噪比的优势。现在中国具有一定规模的第一个CSELF观测台网正在建设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
5. 剖面长度对大地电磁二维TM模式反演的影响
杨静, 陈小斌
地震地质    2010, 32 (3): 372-38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0.03.003
摘要1694)      PDF(pc) (5035KB)(1111)    收藏
对于大地电磁有效探测深度的研究,以往主要从频率的角度进行讨论。通过大量二维直立断层模型的反演对比研究表明,剖面长度对有效探测深度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文中设计了一组不同断距的直立断层模型,对TM极化模式下反演剖面长度对有效探测深度的影响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频带足够宽、测点足够密集的情况下,对一定深度的目标区,剖面长度的选取直接影响着反演结果。当反演剖面长度较短时,反演结果不可靠,不能正确地反映目标层深度,而当反演剖面长度增加到一定长度后,反演结果就很好且几乎不再随长度的增加而变化。对直立断层而言,若要得到同样好的反演结果,随着断距的增加,反演剖面长度也需增长。通过对模型的大量反演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了一组量化的数据,对于文中所设定的模型,通过数据拟合,发现断距与所需反演剖面长度满足线性关系。该研究可在野外观测的剖面长度设计、反演结果的有效深度评价等方面有参考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人工源极低频电磁波场空间分布的计算
杨静 陈小斌 赵国泽
地震地质   
录用日期: 202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