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由地震释放的地震矩叠加推导平均应力场
盛书中, 万永革, 徐志国, 卜玉菲, 武晔, 李迎秋
地震地质    2013, 35 (1): 92-10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1.008
摘要1403)      PDF(pc) (1850KB)(1833)    收藏

文中给出了根据地震释放的总地震矩求解平均应力场的方法,并使用加入随机误差的人工合成震源机制解数据和唐山余震区震源机制解数据对其进行检验。由检验结果可知,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区域平均应力场的求解。使用的震源机制解资料越多,所得结果越稳定,且更接近真实的区域应力场。该方法的优点是: 用每个地震的震级作为权重,能够较好地反映出大小地震在应力场反演中的不同贡献; 并且在计算过程中不需要知道震源机制解2个节面中哪个节面为地震断层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2011年日本9.0级大地震的应力触发作用初步研究
盛书中, 万永革, 程佳, 李迎秋, 武晔
地震地质    2012, (2): 325-33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2.02.011
摘要1399)      PDF(pc) (4649KB)(952)    收藏
选用Hayes和Guangfu Shao等给出的震源破裂模型(2011年3月网上公布)、哈佛CMT目录和日本F-net目录给出的余震目录,使用Coulomb3.2软件,对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的MW9.0地震序列间的静态库仑应力触发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1)3月9日发生的MW7.2前震破裂分布产生的库仑应力对随后发生的MW9.0主震存在触发作用; 2)MW9.0主震对余震的触发统计结果表明,选用不同的主震模型、余震目录、等效摩擦系数和震源机制解中不同的节面作为接收断层面时,会得到不同的触发统计结果,该研究得到的主震对余震的触发率最小为56.8%,最大为75.3%; 3)利用震源机制解计算库仑应力时,理论上震源机制解的2个节面上的剪切应力是相同的,但在实际计算中可能由于2个节面的非正交或震源机制解结果的取整,导致2个节面上计算出的剪切应力不同,但一般差异很小。由于节面的选取对接收断层面上的剪切应力有一定影响,而对接收断层面上正应力的影响较大,因而会影响到库仑应力的计算结果,因此讨论某个具体余震是否被触发或统计余震触发率时,对接收断层面的选取应加以注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考虑到时误差的地震定位算法及其在四川地区2001-2008年地震定位的应用
万永革, 盛书中, 程万正, 张致伟, 武晔, 赵晓燕, 卜玉菲, 薛志芳, 刘金丽
地震地质    2012, 34 (1): 1-1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2.01.001
摘要1291)      PDF(pc) (624KB)(1597)    收藏

精确的地震位置对于地震活动性、地震层析成像和地壳应力场反演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对于地震速报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将观测到时的不确定性、台站高程、地震震源深度进行约束的同时,根据反演理论给出了地震震源位置精确估计和误差估计的方法。该算法联合考虑Pg波、Sg波、Pn波和Sn波的到时进行反演,数据量的增加可以增强地震位置的准确性,并可同时应用于地方震和区域地震。采用模拟数据对该地震定位算法进行检验发现,该算法在观测数据的不确定性不等时明显优于其他方法。将该算法应用于四川地区2001-2008年间的地震定位,得到的地震位置更加符合地震的丛集性并集中于断裂带附近。这些结果为四川地区的地震活动性、断层构造以及地震层析成像研究打下了基础,并且为汶川地震之前的地震活动前兆研究也提供了有益帮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