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珠江三角洲西缘西江断裂鹤山—磨刀门段的活动性
卢帮华, 王萍, 王慧颖, 赖忠平, 邓志辉, 毕丽思, 王万合
地震地质    2020, 42 (6): 1370-138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6.007
摘要758)   HTML    PDF(pc) (11462KB)(131)    收藏
西江断裂是位于珠江三角洲西缘的一条重要的NW向断裂, 以鹤山为界可划分为南、 北2段。 其南段为鹤山—磨刀门段, 大部分呈隐伏状, 由于缺乏系统性的深、 浅部探测工作, 对于该段断裂的活动性存在着不同的认识, 影响了断裂沿线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及防治工作。 文中通过地震地质调查、 浅层地震勘探、 钻孔联合剖面探测、 第四纪沉积物年代测试等, 对该段断裂的展布与活动性进行了研究。 在浅层地震勘探的断点附近, 基于有代表性的2个跨断层钻孔联合剖面的探测结果开展了相关分析, 均发现了存在基岩断裂。 构造岩以断层角砾岩、 碎裂岩为主, 断层物质已固化。 后期沿断层带的部分地段被侵蚀形成凹槽, 其上覆晚更新世河流堆积或全新世海侵沉积层内未见断错或地层扰动变形。 根据地貌、 断层产状以及横向断裂的发育, 以竹排岛南的五指山断裂为界将西江断裂划分为南、 北2段, 没有发现北段晚更新世晚期以来、 南段至少自全新世以来活动的证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基于重力资料从深部断裂系统讨论湛江湾地区的发震构造
毕丽思, 任镇寰, 叶秀薇, 吴业彪, 刘天佑, 乔计花
地震地质    2018, 40 (6): 1332-134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6.010
摘要600)   HTML    PDF(pc) (8795KB)(198)    收藏
湛江湾地区的新构造基本都是推测断裂,地表并无较大规模的断裂构造显示,这给研究湛江湾地区的发震构造特征带来了困难。文中利用能够反映深部断裂的重力资料,通过解释、分析并结合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对湛江湾地区的发震构造予以讨论。湛江湾构造区位于粤桂琼交界沿海地区一条规模宏大的NEE向高重力梯度带内。经过逐图详细分析解释80多幅成果图像,得出湛江湾构造区就位于NEE向与NW向2个巨型断裂系内一个范围不大的交会区间,而规模亦较大的NE向断裂斜贯中部。这3组断裂带在重力资料成果图像中都有较明显的表现,尤其是NEE向断裂和NW向断裂,其重力异常等值线或梯度带明显,浓黑条带显著,重力结构好,规模大,切割深。NEE向断裂起区域控制性作用,具有明显的主导地位,切割NW向和NE向断裂的频次高,力度大;NW向断裂规模也大,活动性也强,但仍受NEE向断裂的控制,多被其截断;NE向断裂截切NEE向、NW向断裂仅限于局部段,频次低,深度浅。结合地质构造特征及地震活动分析认为,湛江湾地区以NEE向断裂为控震构造,发震断裂以NEE向断裂为主,NW向断裂为辅,两者共轭活动,其具备发生6.5级地震的构造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马尼拉海沟地震海啸对中国大陆的影响
石峰, 何宏林, 周本刚, 魏占玉, 毕丽思
地震地质    2018, 40 (3): 579-58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3.006
摘要1524)   HTML    PDF(pc) (4096KB)(752)    收藏
分析可能影响中国的地震海啸发生的构造环境,查明中国大陆沿海历史上有没有遭受过海啸的袭击,对于预测和预防将来可能发生的海啸灾害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大陆以东受宽阔的大陆架和一系列岛弧保护,只有南海马尼拉海沟俯冲带具备发生可能引发海啸的逆冲型地震的条件。文中在分析史料和马尼拉海沟俯冲带构造环境的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技术,认为对中国沿海可以产生最大达4.0m浪高的海啸威胁。历史文献记录也支持这一结论。这些结果都表明,马尼拉海沟潜在地震海啸对中国大陆影响很大,值得我们重视和预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山西霍山山前断裂冲沟S-A双对数图、凹曲指数与陡峭指数的构造响应特征
毕丽思, 何宏林, 徐岳仁, 魏占玉, 石峰, 孙浩越
地震地质    2017, 39 (6): 1158-117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6.005
摘要651)   HTML    PDF(pc) (4844KB)(445)    收藏
利用能够反映构造隆升作用与河流下切侵蚀作用之间关系的河流水力侵蚀模型,以小流域性的霍山山前断裂为实验区,基于高分辨率DEM数据,分析了64条横跨断裂发育的冲沟的S-A双对数图、凹曲指数(θ)与陡峭指数(logks);研究了它们对霍山山前断裂构造活动的响应特征:1)冲沟的S-A双对数图基本都呈现出明显的上凸特征,这是对断裂区域构造隆升速率大于河流下切侵蚀速率的直观响应;2)冲沟的凹曲指数θ值均<0.35,平均值仅为0.223,远低于均衡河道的经验平均值(0.49),这是冲沟纵剖面下凹程度低的直接的量化表达,反映了冲沟的发育是很年轻的,而其原因主要是霍山山前断裂频繁而强烈的构造运动使冲沟没有足够的时间通过下切侵蚀作用来调整剖面形态;3)冲沟的陡峭指数logks值呈现出老爷顶一带最高,南北两侧较低,而且北部比南部高的分布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指示了霍山山前断裂在老爷顶一带隆升速率最大,南北两侧较低,而且北部隆升速率比南部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二维分形参数与构造活动关系研究——以滇西南块体为例
石峰, 何宏林, Alexander L Densmore, 毕丽思, 魏占玉
地震地质    2016, 38 (4): 862-87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4.005
摘要688)      PDF(pc) (4335KB)(579)    收藏

构造地貌能够记录构造运动的长期积累,并能通过相关参数定量表达。但是,由于地貌还受到气候和岩性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如何利用相关参数来表达地貌与构造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研究热点。文中利用水平分辨率为90m的SRTM数据,采用元分维模型,通过变差函数法计算了滇西南地区的二维分形参数。并对比了在不同岩性不同气候条件下分形参数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二维分形参数与岩性、气候因素相关性不强。而分维值与构造活动因素相关性很好,在构造活动强烈区域分维值较低,在构造活动不强烈区域分维值较高。这说明分维值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构造活动的强弱,为研究区域构造活动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利用基岩断层面形貌定量特征识别古地震——以霍山山前断裂为例
何宏林, 魏占玉, 毕丽思, 徐岳仁
地震地质    2015, 37 (2): 400-41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2.005
摘要427)      PDF(pc) (6424KB)(746)    收藏

基岩断层面形貌特征的定量分析方法是研究断层活动历史和识别古地震的有效手段, 是对探槽技术的有力补充, 可以弥补在基岩区开展古地震研究技术手段的严重不足。文中以山西霍山山前断裂上的断层面(崖)为例, 采用各向同性变差函数法计算了断层面形貌的2D分维值, 并通过沿断层走向逐条平均的方式获得了2D分维值在断层倾向上的分布特征, 结果显示断层面形貌在倾向上具有显著的分带性特征, 由此获得的每个分带的特征分维值随断层面高度的增加呈阶跃式增加。这种断层面形貌在倾向上的显著分带性特征、特征分维值的阶跃式增加反映了断层面的出露方式不是渐进式, 而是不连续的间歇式; 这种间歇式分带性出露方式与断层的周期性地震活动相关, 每个分带的特征值与每个分带的出露时间相关, 即与地震发生时间相关。因此: 1)可以通过每一个断层面分带的特征分维值估计该分带出露的时间; 2)断层面分带的宽度可以用来估计每次破裂地震的同震位移量。霍山山前断裂带上3个基岩断层面形貌分带揭示出3次地震事件; 3个2D特征分维值不仅显示3个分带自上而下由老变新的阶跃特征, 而且3个阶跃之间大致相等的特征分维值差显示了3次地震发生间隔是大致相等的; 断层面分带的宽度反映出破裂地震的倾向同震位移量大约为3.5m。此外, 在阶跃式分带之间还存在宽0.5~1m的较窄分带, 这些窄分带的特征分维值是随断层面高度增加而逐渐增大的, 显示在间震期基岩断层面被逐渐剥露的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大凉山断裂带南段滑动速率估计
魏占玉, 何宏林, 石峰, 徐岳仁, 毕丽思, 孙浩越
地震地质    2012, (2): 282-29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2.02.007
摘要1358)      PDF(pc) (12881KB)(970)    收藏
大凉山断裂带是川滇活动块体东边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动速率的估计不仅对评价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地壳运动和变形模型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还对大凉山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和地震中长期预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对大凉山断裂带南段交际河断裂和布拖断裂的详细野外调查、典型构造地貌GPS精细测量以及断错地貌的时间约束,获得大凉山断裂带南段全新世以来的滑动速率为2.5~4.5mm/a,交际河断裂平均滑动速率略大于布拖断裂的滑动速率。对比滑动速率发现,大凉山断裂带南段与鲜水河-小江断裂系中段西支的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的水平滑动速率相当,表明大凉山断裂带活动强度不低于安宁河和则木河断裂带,随着大凉山断裂带逐渐取代安宁河和则木河断裂在鲜水河-小江断裂系中的作用,大凉山断裂带的活动强度将增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基于高分辨率DEM的裂点序列提取和古地震序列的识别——以霍山山前断裂为实验区
毕丽思, 何宏林, 徐岳仁, 魏占玉, 石峰
地震地质    2011, 33 (4): 963-97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4.019
摘要1902)      PDF(pc) (1215KB)(1552)    收藏

以霍山山前断裂为实验区,基于高分辨率IRS-P5 DEM数据提取了横穿断裂的冲沟,在23条冲沟纵剖面上识别出断裂活动诱发裂点。在其中5条冲沟上识别出1级裂点,裂点几乎位于断裂上; 在2条冲沟上识别出2级裂点,最新裂点也位于断裂上。这些位于断裂上的裂点,高度达4~9m,推测它们形成之后并未向上游明显迁移,并可能接受了多次事件的叠加。在其他16条冲沟上识别出2~3级裂点,最新一级裂点自断裂向上游迁移了40~70m,次新一级裂点主要分布在距断裂150~250m的河段内,第3级裂点距断裂300~500m。设定最新裂点形成于1303年洪洞8级地震(事件Ⅲ)发生时,再假定全新世中晚期以来研究区内河流溯源侵蚀速率基本不变,则推算出次新裂点对应的古地震事件(事件Ⅱ)发生在距今3 336~2 269a之间,最早一次事件(事件Ⅰ)发生在距今5 618~4 504a之间,霍山山前断裂强震重复周期为1 500~2 600a。这与前人通过探槽揭露的古地震事件序列和强震重复周期基本一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