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福建地区地壳上地幔顶部三维速度结构及构造意义
李细兵, 熊振, 范小平, 陶小三, 彭小波
地震地质    2019, 41 (5): 1206-122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5.009
摘要617)   HTML    PDF(pc) (11569KB)(161)    收藏
地壳介质的非均一性对反演上地幔顶部速度和地壳厚度具有重要影响。文中对福建地区地壳上地幔顶部的速度结构进行联合反演,结果显示福建地区地壳浅层主要以高速异常特征为主,与区域内山脉特征相对应,而在中下地壳主要以低速异常为主,区域内速度异常与区域断裂构造密切相关。该结论进一步证实沿政和-大埔断裂带存在低速带,但低速异常主要出现在深20~30km的中下地壳部分,与前人所得的低速异常区相比范围更大,出现深度更深。联合反演结果显示福建陆域地壳厚度为28~35km,地壳在沿海地区偏薄,向内陆逐渐变厚,与接收函数的结果较为一致,且发现沿永安-晋江断裂东侧存在显著的地壳减薄特征。上地幔顶部速度结果显示在政和-大埔断裂带西侧以高速异常为主,在福州盆地及沿海区域表现为低速异常。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郯庐断裂带鲁苏晥段未来强震可能发生地段初探
熊振, 李清河, 张元生, 侯康明, 金淑梅, 周彩霞
地震地质    2016, 38 (4): 964-97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4.013
摘要1485)      PDF(pc) (11349KB)(899)    收藏

郯庐断裂带穿越中国东部鲁、苏、皖等3省,文中称此段为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通过地震地质、深地震勘探、天然地震层析成像、地震活动、地貌和现今地壳运动速度场等方面资料的分析和对比研究,根据历史地震重演原则和地质构造类比原则,对郯庐断裂带鲁苏晥段未来强震的可能发生地段进行了探讨。泗洪南(王集)-嘉山一带与1668年郯城81/2级地震震中地区对比分析发现,两处在深、浅部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地震活动性等方面存在较大的相似性。结合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7级及以上强震的分布及其重现周期等方面综合分析,初步认为,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在泗洪南(王集)-嘉山一带存在发生7级或7级以上强地震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3. 对江苏省溧阳2次破坏性地震发震构造的新认识
侯康明, 熊振, 李丽梅
地震地质    2012, (2): 303-31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2.02.009
摘要1473)      PDF(pc) (8178KB)(699)    收藏
1974年、1979年在江苏省南部溧阳地区相继发生了震级分别为5.5级和6级的2次破坏性地震,其中1979年的6级地震是现代发生在江苏省陆域内震级最高的地震。2次地震相隔5年,极震区基本重合,说明2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属同一活动断裂。不少学者经过考察认为这2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与NNE走向的茅东断裂有关。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在溧阳震区开展了大量浅层人工地震探测、高密度电法、钻探及地震地质考察,随着资料的积累以及对震区余震的精确定位,人们对溧阳地震的发震断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2次地震的主震及其余震均沿茅东断裂以东2km的金坛-南渡断裂分布,2次主震震中均位于金坛-南渡断裂南段与近EW向的溧阳-南渡断裂相交会的区域内。因此,笔者认为这2次溧阳地震的发震主断裂应为金坛-南渡断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