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基于高精度时变微重力方法研究呼图壁储气库地下介质密度变化特征
刘代芹, 玄松柏, 陈石, 艾力夏提·玉山, 李杰, 王晓强, 李瑞
地震地质    2022, 44 (2): 414-42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2.009
摘要466)   HTML13)    PDF(pc) (5321KB)(385)    收藏

文中利用呼图壁地下储气库7期流动重力资料, 采用经典平差整体计算, 得到研究区域内各监测点的相对重力变化量, 结合储气库注采压力的相关数据, 获取该区域重力场时空变化特征与注采压力之间的响应关系图像, 最后以呼图壁地下储气库地表观测的重力场动态变化数据为基础, 采用地下密度变化异常体空间分布的紧凑重力反演算法模拟计算呼图壁储气库地下物质的密度时序变化及库体的形态构造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 根据不同时期地下储气库注采变化量的差异, 模拟计算得到呼图壁储气库地下密度变化的最佳深度约为3500m, 其地下物质介质密度变化的最大值约为±0.7kg/m3。不同时期的密度变化图像也可清晰地反映出该储气库内部的构造结构呈NW-SE走向, 且库体内构造形态结构分布与呼图壁储气库地质构造的分布特征基本吻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鲁甸MS6.5地震孕育环境的重力学分析
谈洪波, 申重阳, 玄松柏, 吴桂桔, 杨光亮, 汪健
地震地质    2017, 39 (2): 356-37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2.007
摘要928)   HTML    PDF(pc) (5021KB)(450)    收藏
鲁甸地震发生在鲜水河-小江断裂带东侧,主破裂为NW走向,其震中区处于川滇块体与华南块体过渡地带,走滑和推覆构造发育,目前对该地震的孕震构造环境认识上还存在一些争议。基于此,利用EGM2008计算的布格重力异常进行1-5阶离散小波变换,分离得到反映不同深度场源特征的地壳介质横向不均匀性;利用实测重力剖面数据,分析其布格重力异常分布特征,计算并绘制其归一化总梯度(NFG)图像,研究了地壳密度变化的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 1)莲峰断裂与昭通-鲁甸断裂之间布格重力异常呈现SW-NE向的"高-低-高"型异常特征,鲁甸主震及余震均分布于低值带内,反映出青藏高原物质东流沿包谷垴-小河一带(低异常条带)向SE推进,至昭通鲁甸断裂受阻,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发震;2)第3阶小波细节显示:上地壳负重力异常与主要断裂分布一致性非常好,反映了由断裂运动造成地壳浅部物质破碎而呈现出重力异常减小,震中附近NW向负异常条带可能与大凉山断裂向S发展有关,推测NW走向大凉山断裂向S扩展运动是鲁甸地震发震的直接动力来源;3)第4阶小波细节显示鲁甸震中存在明显的正异常,印证了中地壳内部高密度体的存在;第5阶小波细节显示鲁甸震中处于正异常区,预示着地幔物质的侵入,地幔隆升产生地壳引张力和印度板块推挤产生的压扭力是鲁甸地震震源拉张和走滑的动力来源;4)剖面布格重力异常归一化总梯度图像显示:"变形"显著且E倾的小江断裂带为区域控制性断裂,鲁甸震源底部存在稳定的局部"不变体",稳定的密度不变体对此次地震破裂具有限制作用,是导致震源新生破裂规模有限且切割较浅的原因;5)通过与鲜水河-小江断裂系比较,认为昭通-鲁甸断裂孕震能力明显偏弱,其最大发震能力应在7级左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基于高精度时变微重力方法研究呼图壁储气库地下介质密度变化特征
刘代芹 玄松柏 艾力夏提·玉山 王晓强 李杰 李瑞
地震地质   
录用日期: 202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