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基于加密地震观测讨论红河断裂带北段维西-乔后断层的地震活动性特征
王志伟, 马胜利, 雷兴林, 王凯英
地震地质    2021, 43 (6): 1524-153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6.010
摘要866)   HTML19)    PDF(pc) (5754KB)(284)    收藏

文中基于滇西北地区临时加密台站和区域固定台站地震观测资料, 利用波形相关方法对2018年2月25日—2019年7月31日记录的连续波形进行高分辨率地震检测和高精度地震定位, 据此分析红河断裂带北段维西-乔后断层的地震活动性特征。研究表明, 目前维西-乔后断层除了一些特殊的断层部位(交会区、 阶区等)外, 地震活动微弱, 但在其西侧可能存在一条隐伏的陡倾角右旋走滑断层, 沿该断层小地震活动活跃。地震频度、 能量释放率、 b值等统计参数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表明, 维西-乔后断层及其附近地区的地震活动相对稳定, 区域应力增强不明显; 空间上大部分区域的b值较高, 低b值区主要分布在一些特殊的断层部位(如断层交会区、 阶区等), 但尺度一般较小。ETAS模型统计结果表明, 40%以上的地震活动受外部因素触发, 包括深层流体扰动和远程强地震触发等。由此我们认为, 维西-乔后断层主断层目前的地震活动性较弱, 但其西侧的隐伏分支断层小地震活动丛集且有增强趋势, 需要综合分析主断层及其西侧隐伏分支断层的活动性, 以评估其地震危险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S6.4地震序列的时空演化
王凯英, 金明培, 黄雅, 党文杰, 李文涛, 卓燕群, 何昌荣
地震地质    2021, 43 (4): 1030-103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4.019
摘要864)   HTML33)    PDF(pc) (2494KB)(327)    收藏

“亚失稳”研究试验区滇西北短周期测震台网测得的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6.4级地震序列显示, 主震发生前约3d内在破裂区北西段依次出现相邻区域的前震时空丛集; 后续临震时段(主震前约1h)的前震从破裂区中心开始对称地向两端快速扩展, 随后爆发主震。 不同时段的前震空间分布显示了地震进入短临阶段后断层不同部位破裂的时空迁移及快速扩展, 扩展速度由前震丛集过程的约5km/d提高至临震时段的约96km/d; 主震震中位于前震丛集的边缘、 最终破裂区的北西端, 主震后余震向SE迁移, 约0.5h后扩展至整个破裂带, 最终破裂带长度>20km, 显示了本次地震的单向传播特征; 该台网建立以来,漾濞地区的小地震活动显示本区域近3a时段内b值平稳(为0.9~1.1), 6.4级主震前b值异常持续下降至0.6以下, 反映了漾濞地震前存在显著的应力增加过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2001年昆仑山口西地震前后山西构造带的应力状态变化
王凯英, 马瑾, 刁桂苓, Yu. Rebetsky, 王晓山, 闫小兵
地震地质    2012, (4): 597-60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2.04.006
摘要1036)      PDF(pc) (3305KB)(1056)    收藏

运用应力状态定量化参数反演方法(CAM),对发生在山西构造带(简称山西带)1967-2010年期间的地震震源机制数据进行了应力状态反演。按这个时段中国发生的强震和山西省中强地震发生时间对数据进行了分时段研究。研究表明,在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山西构造带的最大主压应力轴方向发生了明显变化。该地震前山西带最大主压应力轴方向以NW向分布为主;该地震后山西带的最大主压应力轴转变为NE向分布为主。值得强调的是,在1967-2001年11月各时间段中主压应力轴方向没有明显区别,说明该地震对山西带应力状态变化起了重要作用。当最大主压应力轴为NW向分布时,山西带内的SN向构造段与NE向构造段的应力状态均以水平剪切为主;而当最大主压应力轴转为NE向分布时,山西带内SN向构造的应力状态分布表现为水平剪切,而NE向构造的应力状态分布表现为水平拉张。文中对产生应力主轴方向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与此同时,对山西带强震分布与构造条件的关系也进行了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2008年汶川地震前震源区的异常应力状态
王凯英, Yu. Rebetsky, 刁桂苓, 马胜利, 马瑾
地震地质    2012, 34 (1): 11-1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2.01.002
摘要1095)      PDF(pc) (498KB)(1264)    收藏

我们收集了紫坪铺水库区域台网记录到的2004年8月16日至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前发生在震中区及附近区域的486个小震震源机制资料,运用碎裂分析法对这些震源机制数据进行分析,获得了汶川地震前3年多时间内震源区应力水平随时间的演化过程。结果显示,强震发生前震源及附近区域约在2007年6月发生了应力突变,出现了2个应力异常高值区,其形成过程同时伴随着龙门山中央断裂的应力水平降低,最终强震发生在高应力区和低应力区之间的应力梯度带上。汶川地震前应力状态的演化过程,类似于实验研究中出现的非均匀断层失稳前的地震成核现象,符合地震成核的宏观表现。巴颜喀拉块体的南边界-鲜水河断裂的短基线测量也显示出,在同一时间段鲜水河断裂南段由左旋滑动转为异常的右旋错动,反映了汶川强震前整个巴颜喀拉块体有向东加速运动的异常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川滇地区断层相互作用的地震活动证据及有限元模拟
王凯英, 马瑾
地震地质    2004, 26 (2): 259-272.  
摘要1548)      PDF(pc) (6882KB)(1158)    收藏
对川滇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地震活动性的分析表明,该区主要活动断裂间存在地震活动的相关性:1)强震活跃期沿着鲜水河断裂、小江断裂、红河断裂、龙陵-澜沧断裂及NE向的龙门山-瑞丽断裂依次迁移;2)鲜水河断裂与龙陵 -澜沧断裂不仅在强震活动上,而且在b值变化上存在较强的相关性,是平行断裂在区域应力场作用下相互作用的结果;3)龙门山 -瑞丽断裂与上述川滇地区其它近NW向断裂间存在地震交替活动的现象;4)龙门山-瑞丽断裂的地震具有分段活动的特征,是断块差异活动的体现。有限元分析显示,上述断层相互作用现象是块体非均匀运动过程中应力场调整的反映,是块体运动的结果。研究表明川滇地区主要断层地震活动间存在3种相互作用的现象,即块体边界迁移型、旋向相反平行断层交替型和交叉断层交替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1)
6. 基于加密地震观测讨论红河断裂带北段维西-乔后断层地震活动性特征
王志伟 马胜利 雷兴林 王凯英
地震地质   
录用日期: 202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