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地震背景噪声HVSR法探测雄安地区场地响应和浅层沉积结构
阮明明, 刘巧霞, 段永红, 王帅军, 郑成龙, 王亮
地震地质    2024, 46 (5): 1106-112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5.007
摘要238)   HTML20)    PDF(pc) (9462KB)(130)    收藏

雄安新区建设是国家战略和千年大计, 探查与地震灾害密切相关的沉积结构和地震场地响应特征, 可为雄安地区的城市抗震设防提供重要依据。但该地区相对缺少与场地条件相关的研究, 一些浅部探察结果由于资料覆盖有限, 精度不高。文中利用台间距为1km的短周期密集台阵, 基于HVSR法处理台阵背景噪声, 结果表明: 区域内大部分地区场地的放大系数<5, 场地放大作用不显著; 场地共振频率和沉积层埋深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 西部场地共振频率主要为0.8~1.2Hz, 沉积厚度较薄, 范围为100~160m。中西部场地共振频率主要为0.5~0.8Hz, 沉积层厚度较厚, 范围为160~210m; 三维沉积层模型与钻孔资料、 浅层电阻率法的地质解释图基本吻合, 沉积层的起伏特征与断裂带分布、 地质构造单元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结果表明容西断裂、 容东断裂、 牛西断裂、 牛东断裂、 徐水-大城断裂作为雄安地区次级地质构造单元边界, 影响了近地表的沉积层结构。文中通过HVSR法得到了雄安地区的场地参数, 如沉积层共振频率、 场地放大系数, 以及高精度的近地表三维沉积层模型。上述结果可为雄安地区今后的地震小区划和抗震设防提供重要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基于多元约束方法的2020年四川青白江MS5.1地震构造研究
徐芳, 鲁人齐, 王帅, 江国焰, 龙锋, 王晓山, 苏鹏, 刘冠伸
地震地质    2022, 44 (1): 220-23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1.014
摘要611)   HTML22)    PDF(pc) (11771KB)(270)    收藏

2020年2月3日, 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发生 MS5.1 地震, 震中位于川西盆地的龙泉山断裂带北段。龙泉山断裂带北段存在东、 西2支断层, 2条断层与震中的距离相近。目前, 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 地震成因与动力来源尚不清楚。文中尝试采用多元约束方法, 将地球物理学、 地震学、 大地测量学理论和构造地质学与断层相关褶皱理论相结合, 对青白江 MS5.1 地震进行了综合研究。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龙泉山背斜北段的基本构造特征, 为发育在4~6km深度的中下三叠统膏盐滑脱层之上的逆冲断层和反冲断层的组合, 且具有突破式断层传播褶皱特征; 研究中采用CAP波形反演法得到了此次地震的震源矩心深度和震源机制解, 其中震源矩心深度为5km, 表明地震与浅层断层活动有关; 震源机制解的节面Ⅰ为18°/32°/100°, 节面Ⅱ为186°/59°/84°; 通过Hyposat定位法和双差定位法对青白江地震序列进行重定位, 得到主震的震中位置为(30.73°N, 104.48°E), 定位的61次余震主要集中分布于龙泉山断裂带北段东支附近, 且具有较好的关联性, 东支断层的产状与震源机制解节面Ⅰ一致, 为倾向NW的低角度逆断层。研究提取了震中附近的InSAR同震形变场, 同震形变量最大可达4cm; 地震造成的形变在震中西北部为隆起, 东南部为凹陷, 且最大凹陷部位位于震中与龙泉山东支断裂之间, 符合东支断裂逆冲的活动特征。文中通过多学科交叉的多元约束, 对2020年青白江 MS5.1 地震的发震构造进行了详细分析, 厘定了发震断层并探讨了可能的地震动力学背景, 可为龙泉山地区的断层活动性分析和地震风险评估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2021年玛多MS7.4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
宋向辉, 王帅军, 潘素珍, 宋佳佳
地震地质    2021, 43 (4): 757-77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4.002
摘要895)   HTML199)    PDF(pc) (5271KB)(822)    收藏

2021年5月22日, 巴颜喀拉块体内部的玛多地区发生MS7.4地震, 震源深度约为8km, 发震断层为江错断裂。 文中利用玛多地区的深地震测深结果, 对玛多MS7.4地震震源区的地壳速度结构和深部构造背景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 1)玛多地震震源在深度上位于上地壳脆性层内, 具体位于上地壳局部高速体的边缘, 上地壳特殊的上下分层结构和局部的高速异常体为玛多地震的孕育提供了介质环境。 2)玛多以南地区的深部地壳存在楔状低速体, 为深部软弱物质向NE运动提供了环境, 而玛多地区高速的下地壳阻挡了软弱物质的运移而使其垂向上涌, 导致了玛多地区上地壳应力的集中, 这可能为此次玛多地震的孕育提供了深部动力。 3)江错断裂在深部归并到东昆仑断裂上, 在剖面上构成以东昆仑走滑断层为主的反向逆冲断裂构造样式, 因此玛多地震的发生与东昆仑断裂的左旋走滑运动存在一定联系; 此外, 下地壳流的上涌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玛多地区上地壳的水平滑动以及地震的发生。 综上所述, 此次玛多MS7.4地震的孕育和发生, 与玛多上地壳特殊的介质条件、 中下地壳物质的挤压流动和垂向上涌以及东昆仑主走滑断裂的水平运动密切相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玉树震区及邻近地区壳幔速度结构特征
张建狮, 王夫运, 刘宝峰, 王帅军, 赵金仁, 张成科, 李怡青, 刘巧霞, 刘兰
地震地质    2014, 36 (2): 322-33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2.004
摘要515)      PDF(pc) (6637KB)(1211)    收藏
对获得的玉树震区的人工地震测深资料,利用正演拟合地震测深方法进行处理与计算,获得了玉树震区的地壳速度结构和构造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区域的地壳速度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均具有明显的非均匀性。 地壳呈层状结构,研究区结晶基底界面起伏较大,玉树附近下方较厚达8km左右,在400.0km桩号向北至温泉方向基底结构逐渐减薄为2.5km。基底界面的凹陷、隆起与不同的地质构造单元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地壳厚度由囊谦、玉树附近的72km向南、北逐渐减薄为62km。在200.0~400.0km桩号之间二维速度等值线及壳内界面起伏变化较大,在玉树附近下方莫霍面有一弧形凹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
5. 渤海湾西南缘及其邻近地区地壳结构特征
王帅军, 王夫运, 张建狮, 郑彦鹏, 张成科, 赵金仁, 刘宝峰, 黄灿
地震地质    2013, 35 (2): 278-28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2.007
摘要979)      PDF(pc) (4888KB)(1002)    收藏

利用2011年8月在渤海湾的探测剖面资料及其周缘地震测深剖面的结果,对渤海湾探测剖面的数据资料进行一、二维处理,计算和综合解释研究,获得了渤海湾西南缘及其邻近地区二维地壳速度结构和构造的基本特征、断层的空间展布特征和深浅部地质构造环境等.研究结果表明,沿剖面具有明显的层状结构,不同区域的地壳速度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均具有明显的非均匀性.基底厚度由渤海湾附近向SW方向逐渐减薄,在220km桩号下方G界面的埋深为7.4km.中间层厚度变化较大,变化幅度达4.0km.莫霍面由沿海向SW方向逐渐加深,变化幅度为2.0km左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
6. 利用远震接收函数研究辽宁地区的地壳厚度及泊松比
贾丽华, 崇加军, 刘渊源, 倪四道, 戴瑾, 王帅
地震地质    2010, 32 (2): 260-26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0.02.009
摘要1789)      PDF(pc) (2423KB)(866)    收藏
文中利用辽宁省数字地震遥测台网15个台站记录的远震P波波形资料,用频率域反褶积方法提取接收函数,由H-Kappa叠加方法得到了各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研究结果表明,辽宁地区的地壳泊松比在0.25~0.29之间,地壳厚度介于31~36km之间,东部褶隆带的地壳厚度从北向南由31km增至35km。松辽构造盆地地壳厚度变化不大,平均厚度为31km。辽西褶隆带与东部褶隆带的地壳厚度均比哈尔滨构造盆地厚约2~4km。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1)
7. 多元约束方法对2020年四川青白江Ms 5.1级地震构造研究
徐芳 鲁人齐 王帅 江国焰 龙锋 王晓山 苏鹏 刘冠伸
地震地质   
录用日期: 202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