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山东地区场地剪切波速经验外推模型及其适用性
李志恒, 谢俊举, 李柯苇, 温增平, 李小军, 王志才, 许洪泰, 赵晓芬, 张娜
地震地质    2024, 46 (4): 934-95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4.010
摘要212)   HTML13)    PDF(pc) (6182KB)(80)    收藏

场地剪切波速是进行场地分类和定量估计场地对地震动影响的重要参数, 在工程抗震设防和震后震害快速评估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文中利用山东地区1 336个工程场地的剪切波速剖面数据, 分别基于常速度外推方法、 速度梯度外推方法和条件独立方法建立了山东地区场地剪切波速VS20VS30 的经验外推模型。研究结果表明, 常速度外推方法对较浅的钻孔进行波速外推时会产生明显的低估, 且预测误差较大。速度梯度外推方法的拟合结果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山东地区的VS30 预测结果与美国加州和北京平原地区的结果相比, 总体上较为接近, 但明显低于日本地区。综合考虑建立的3种区域外推模型的精度和预测误差, 文中建议优先采用基于条件独立方法建立的山东地区的VS20VS30 经验外推模型, 获得的波速外推结果可以较好地为山东地区场地分类提供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新乡-商丘断裂封丘段浅部探测和第四纪活动性的初步研究
田一鸣, 杨卓欣, 王志铄, 石金虎, 张扬, 谭雅丽, 张建志, 宋威, 季通宇
地震地质    2023, 45 (1): 139-15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3.01.008
摘要356)   HTML27)    PDF(pc) (9154KB)(219)    收藏

为研究隐伏断裂的近地表特征和第四纪活动性, 在新乡-商丘断裂封丘段完成了2条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反射剖面和1条钻孔联合地质剖面。通过地震反射剖面获得了新乡-商丘断裂封丘段深约1km以浅的地层及构造分布图像, 其结果表明, 新乡-商丘断裂封丘段浅部表现为由多条视倾向N的正断层组成的断裂体系, 总体走向NWW, 断层错断第四纪内部地层。钻孔联合地质剖面显示, 该断裂向上错断的最新地层为浅棕红色-褐黄色黏土层, 上断点埋深在57.00~61.50m之间。结合采集样品的测年结果判断, 封丘段的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中期。文中的研究结果可为重大工程选址、 城镇规划与建设、 震害预测与评估提供基础资料, 对于探讨新乡-商丘断裂深浅构造关系、 区域构造演化等地球动力学问题具有参考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安丘-莒县断裂驸马营覆盖区第四纪活动特征
王雷, 许洪泰, 王志才, 杨传成, 张建民, 王冬雷, 夏暖, 蔡明刚, 鲁人齐, 任治坤
地震地质    2022, 44 (5): 1156-117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5.005
摘要574)   HTML40)    PDF(pc) (10869KB)(176)    收藏

安丘-莒县断裂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发震断裂, 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强震。为厘清该断裂安丘-昌邑段驸马营覆盖区的断裂特征, 开展了地质地貌调查、 浅层人工地震勘探、 钻孔联合剖面探测和探槽开挖工作。文中获得了以下几点认识: 1)地质地貌调查和浅震勘探结果表明, 安丘-莒县断裂眉村-双官段可分为2支, 分别为断裂西支F5-1 和东支F5-2, 西支断裂F5-1 在丘陵东坡出露, 东支断裂F5-2 隐伏于第四系中。2)驸马营覆盖区的钻孔探测结果表明, 断裂东支F5-2 在钻孔Z4和Z5之间通过, 上断点可推测延伸至层w2全新统黑土湖组内部, 埋深为4.2~6.9m, 在黑土湖组底部取14C贝壳样品14C-1, 其结果为(9.79±0.03)kaBP, 表明东支断裂曾于全新世活动。3)在2支断裂之间沿东支断裂形成了长条形的第四纪盆地, 东支F5-2 断裂西侧第四系发育较完整, 岩心见下更新统、 中更新统、 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东侧仅沉积了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表明驸马营盆地在第四纪早期和中期一直接受沉积, 具有断陷盆地的特点。4)安丘-莒县断裂的东支和西支在不同时期的活动强度存在差异, 断裂东支F5-2 的驸马营隐伏段在第四纪早-中期活动强烈, 晚第四纪以来仍有活动。经地质地貌调查发现, 断裂西支F5-1 错断地质剖面晚更新世黄色粉土, 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利用地震反射剖面探测研究安丘-莒县断裂板泉段的浅部构造特征
秦晶晶, 刘保金, 王志才, 酆少英, 邓小娟, 花鑫升, 李倩
地震地质    2022, 44 (2): 349-36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2.005
摘要655)   HTML21)    PDF(pc) (3676KB)(277)    收藏

安丘-莒县断裂是郯庐断裂带内活动性最强的一条断裂, 也是1668年郯城$8\frac{1}{2}$级地震的发震断裂。跨郯庐断裂带东地堑和安丘-莒县断裂完成的浅层反射地震剖面清晰地揭示了地层界面形态和断裂的浅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郯庐断裂带东地堑是一个由多条断裂组成的断陷盆地, 且第四纪地层厚度和堑状构造特征明显受到昌邑-大店断裂(F1)和白芬子-浮来山断裂(F2)的影响和控制; 地堑东、 西两侧为基底隆起区, 第四纪地层厚度<30m; 地堑内部沉积了较厚的新生代地层, 呈现西浅东深的倾斜形态, 与上覆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安丘-莒县断裂由2条相向而倾的分支断层组成, 在剖面深部合并为1条断裂。从断裂可分辨的上断点埋深和第四纪活动特征来看, 郯庐断裂带东地堑的西边界——白芬子-浮来山断裂的活动性相对较弱, 为前第四纪断裂; 东边界昌邑-大店断裂和地堑内安丘-莒县断裂错断了基岩顶界面, 且第四纪以来存在错断迹象, 其活动时代分别为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文中的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理解1668年郯城$8\frac{1}{2}$级地震发震断层的活动方式、 活动时代以及郯庐断裂带板泉段的近地表特征及其活动性提供地震学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基于加密地震观测讨论红河断裂带北段维西-乔后断层的地震活动性特征
王志伟, 马胜利, 雷兴林, 王凯英
地震地质    2021, 43 (6): 1524-153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6.010
摘要866)   HTML19)    PDF(pc) (5754KB)(284)    收藏

文中基于滇西北地区临时加密台站和区域固定台站地震观测资料, 利用波形相关方法对2018年2月25日—2019年7月31日记录的连续波形进行高分辨率地震检测和高精度地震定位, 据此分析红河断裂带北段维西-乔后断层的地震活动性特征。研究表明, 目前维西-乔后断层除了一些特殊的断层部位(交会区、 阶区等)外, 地震活动微弱, 但在其西侧可能存在一条隐伏的陡倾角右旋走滑断层, 沿该断层小地震活动活跃。地震频度、 能量释放率、 b值等统计参数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表明, 维西-乔后断层及其附近地区的地震活动相对稳定, 区域应力增强不明显; 空间上大部分区域的b值较高, 低b值区主要分布在一些特殊的断层部位(如断层交会区、 阶区等), 但尺度一般较小。ETAS模型统计结果表明, 40%以上的地震活动受外部因素触发, 包括深层流体扰动和远程强地震触发等。由此我们认为, 维西-乔后断层主断层目前的地震活动性较弱, 但其西侧的隐伏分支断层小地震活动丛集且有增强趋势, 需要综合分析主断层及其西侧隐伏分支断层的活动性, 以评估其地震危险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南菲律宾深部速度结构及其构造意义
谭皓原, 王志
地震地质    2019, 41 (6): 1366-137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6.004
摘要524)   HTML    PDF(pc) (11020KB)(120)    收藏
文中搜集整理了国际地震中心1960—2017年公开的地震数据,使用地震层析成像的方法反演了南菲律宾地区0~100km的P波和S波三维速度结构,成像结果揭示了南菲律宾地区地壳及上地幔速度结构的横向变化:1)棉兰老岛中西部—保和岛一带在地壳浅部出现的P波和S波高速异常特征很有可能是巨量的岩浆活动及蛇绿岩在下地壳增生共同作用的结果;2)棉兰老岛西部在地幔中出现的低速异常同地表出露的火山位置十分吻合,推测该低速异常与岩浆活动密切相关;3)菲律宾海板块在棉兰老岛的东北部和东南部活动性较强,板块边缘在100km的深度仍然有着较为密集的地震分布;4)苏拉威西海盆在棉兰老岛西南侧的活动性较弱,其俯冲活动主要集中在地壳及上地幔顶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重庆荣昌地区注水诱发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
王志伟, 王小龙, 马胜利, 雷兴林, 刘培洵
地震地质    2018, 40 (3): 523-53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3.002
摘要1105)   HTML    PDF(pc) (8404KB)(394)    收藏
基于区域固定地震台站和6套流动加密台站的观测资料,对重庆荣昌地区2008年10月—2011年7月期间的地震活动性进行了分析。在双差定位的基础上,采用匹配定位方法(M&L)对微小地震进行检测与定位;采用CAP(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获得了ML≥3.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在此基础上,分析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震源特征及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并讨论了2010年9月10日ML5.1地震前后的小震活动特征。通过匹配定位方法共检测到3 354次微地震事件,约为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目录的5倍,震级集中于ML-1.0~1.0之间,震源深度大部分处于2~4km范围内;震级-频次统计分析表明,地震目录更加完整,震级下限从ML1.0降低到ML0.3。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几条隐伏断层附近,并具有从注水井向外扩展的特征;9次ML≥3.5地震震源机制解均为逆断层型,与该区区域应力场协调,并与已有断层性质一致,表明地震活动与注水活动导致已有断层的再活动有关。而发震断层方向、倾角及滑动角散布范围较大表明流体孔隙压力增加对局部应力场有较大影响,使不同产状的断层活化。ML5.1地震发生之前,地震活动首先表现为时间上丛集,空间上分布于大部分发震断层段上,随后出现了约3月的平静期,这与基于实验结果提出的"蠕滑-均匀化"机制一致,可能是断层亚失稳的一种表现形式,但这种解释需要进一步的工作论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郑州-开封断裂新生代活动特征
王志铄, 马兴全
地震地质    2018, 40 (3): 511-52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3.001
摘要748)   HTML    PDF(pc) (10130KB)(364)    收藏
开封凹陷向北以新乡-商丘断裂为界,与北华北坳陷相邻,向南以郑州-开封断裂为界与太康隆起相接,是由多组断裂围限的菱形块体。目前关于郑州-开封断裂的新生代活动特征及其与新乡-商丘断裂的构造关系仍不甚明确。通过对开封凹陷及太康隆起内的8口探井揭露的地层进行细分对比、标定地震地质层位,完成了多条地震反射剖面的对比解释。最终发现郑州-开封断裂平面上具有波状起伏特点,总体走向近EW,延伸长度约154km。剖面上该断裂呈上陡下缓、具有明显转折点的"L"型断层;转折点位于古近系与新近系不整合接触面附近。该断裂古近纪时期为强活动正断层,造成北侧开封凹陷内巨厚的古近系沉积。中喜马拉雅运动后该断裂向水平扭动演变,倾角变陡的同时活动程度急剧减弱,至第四纪已停止活动。郑州-开封断裂南侧部分段产生NW向雁列状宽缓褶皱带,以地壳缩短的方式响应了缘于断裂左旋剪切活动所产生的挤压效应。开封凹陷的活动性向北转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太康隆起南缘新郑-太康断裂的新生代活动形迹与地震活动
王志铄, 王明亮, 赵显刚, 万娜, 马兴全, 于浩雨
地震地质    2017, 39 (1): 117-12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1.009
摘要1391)      PDF(pc) (14319KB)(316)    收藏

在对比分析太康地区7个钻孔的新近纪地层及其底界基础上,对101条共4991km长的浅层地震剖面进行了追踪解释,结果显示:沿太康隆起南缘新郑市-太康县一带发育1条新生代活动的区域性隐伏断裂,控制着太康隆起与周口凹陷的分界,可称为新郑-太康断裂。该断裂由东、西2支组成。西支断裂总体走向NW,断面NE倾,长度超过140km;东支断裂走向NW-NEE,断面倾向SW-SSE,长约50km。2条支断裂均断错了新近系的底界,局部向上延伸至第四系。断裂东、西2支的叠合地带可能为应力累积区,现代地震主要发生在这一部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10. 安丘-莒县断裂北段几何结构与最新活动特征
王志才, 王冬雷, 许洪泰, 葛孚刚, 杨传成, 李建虎
地震地质    2015, 37 (1): 176-19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14
摘要652)      PDF(pc) (6535KB)(947)    收藏

安丘-莒县断裂是沂沭断裂带的主要分支之一, 也是最主要的一条活动断裂。通过断裂活动性调查和地质填图, 查明了安丘-莒县断裂北段的空间展布、几何结构以及最新活动特征。在莒县至昌邑一带, 安丘-莒县断裂自北向南大致可划分为昌邑—南流段、安丘—孟疃段、青峰岭段和孟堰段等4个段落。它们以左阶斜列形式展布, 而每个断层段又由更次一级的段落以右阶斜列的形式组成。昌邑—南流断层段的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中晚期, 除右旋走滑断层活动外, 还观察到逆冲和正断运动分量, 其中正断运动分量的发生时代较新。安丘—孟疃和青峰岭2个断层段以右旋走滑运动为主, 兼有逆冲运动分量, 最新活动时代分别为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早期。孟堰断层段也以右旋为主兼具逆冲分量, 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早期。安丘—孟疃断层段公元前70年曾发生过安丘7级地震, 结合断层活动性质和最新活动时代综合判断, 山东莒县以北的安丘-莒县断裂的未来地震危险性较大, 在今后的地震灾害防御和地震预测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7)
11. 公元前179年“齐楚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讨论
晁洪太, 刁守中, 王志才
地震地质    2012, (2): 211-22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2.02.002
摘要1360)      PDF(pc) (8337KB)(946)    收藏

对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前元元年)"齐楚地震"的基本参数一直有不同认识,属于疑难历史地震。在吸收西汉政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地震史料隐含的约束条件,对这次地震震中位置进行了考证。提出了以齐楚边界和国都连线为基点,结合史料给出的有关约束条件,综合确定震中位置的技术方案。同时,依据地震地质调查成果,从发震构造角度论证了震中位置的合理性。1)鉴于西汉时期政权更迭频繁,通过追踪西汉初期(尤其是汉文帝前元元年前后)齐、楚政区变化情况,尽力复原当时的行政区划和齐楚两国边界分布。2)认真分析史料记载的 "齐楚地震,二十九山同日崩,大水溃出"所指示的地区范围,对比历史上其他震例造成的破坏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破坏程度,为震中位置和震级确定提供重要约束条件。经文献考证认为,这次地震可定为公元前179年6月6日平邑南(35.2°N,117.6°E)7级地震。3)结合卫星影像判读和野外地震地质调查资料,分析研究了 "齐楚地震"所在地区的地质构造特点和活动断裂发育情况。在排除该地震事件属于郯庐断裂带地震事件后,通过对比分析郯庐断裂带西侧发育的各条NW向断裂的构造地貌以及剖面表现,认为苍尼断裂可能是 "齐楚地震"的发震断裂。在震中附近,苍尼断裂控制着白彦断陷盆地的发育,也是断层地貌最为清楚的地方,断错的地层最新,断层运动量也最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安徽固镇垓下遗址自然变形遗迹的发现及特征初探
姚大全, 朔知, 刘加灿, 唐杰平, 王志, 沈小七, 陈安国, 郑海刚
地震地质    2010, 32 (2): 244-25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0.02.007
摘要1402)      PDF(pc) (3173KB)(982)    收藏
古遗址、墓地发掘过程中自然变形的识别研究是反演或充实历史或史前地震变形资料的重要工作。地震部门与文物考古部门合作,对安徽固镇垓下遗址考古现场进行了专题发掘研究,发现了断层和裂缝,初步研究显示为同期2次层位变动事件的遗迹,发生时代约相当于大汶口文化晚期,该工作有助于推动中国东部人类文化层中地震遗迹的识别。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
13. 2008年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变形定量分析——北川-映秀断裂地表破裂带
陈桂华, 徐锡伟, 郑荣章, 于贵华, 李峰, 李陈侠, 闻学泽, 何玉林, 叶友青, 陈献程, 王志才
地震地质    2008, 30 (3): 723-738.  
摘要2225)      PDF(pc) (4635KB)(2617)    收藏
2008年汶川MS8.0地震在北川-映秀断裂产生了长达240km的同震地表破裂。通过详细的测量、基于测量标志与断裂变形的几何关系对数据的分析,给出了观测点的断裂同震地表变形的垂直位移、倾向水平缩短、走向滑动、断层上盘水平运动方向等参数。结果显示,断裂同震变形分布的空间变化很大,目前获得的最大水平位移位于虹口乡深溪沟,为4.98m,同时也是最大右旋走滑位移点,走滑量4.5m,而目前获得的最大垂直位移在其东北的支沟,为5.7~6.7m。NE向断裂水平位移多为1~2m,垂直位移多为3m左右,而小鱼洞-草坝分支断裂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都更小,只有0.5~1.5m。擂鼓镇附近的数据则反映与断裂相关的巨型滑坡可能将重力变形叠加到构造变形中。由断层水平缩短和垂直位移计算的断层倾角表明,北川-映秀断裂是浅部陡倾的具有走滑分量的逆断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发震构造
徐锡伟, 闻学泽, 叶建青, 马保起, 陈杰, 周荣军, 何宏林, 田勤俭, 何玉林, 王志才, 孙昭民, 冯希杰, 于贵华, 陈立春, 陈桂华, 于慎鄂, 冉勇康, 李细光, 李陈侠, 安艳芬
地震地质    2008, 30 (3): 597-629.  
摘要4255)      PDF(pc) (49676KB)(3516)    收藏
震后应急野外考察表明,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同时使北川-映秀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两条倾向NW的叠瓦状逆断层发生地表破裂。其中,沿北川-映秀断裂展布的地表破裂带长约240km,以兼有右旋走滑分量的逆断层型破裂为主,最大垂直位移6.2m,最大右旋走滑位移4.9m;沿灌县-江油断裂连续展布的地表破裂带长约72km,最长可达90km,为典型的纯逆断层型地表破裂,最大垂直位移3.5m;另外,在上述两条地表破裂带西部还发育着1条NW向带有逆冲垂直分量、左旋走滑性质的小鱼洞地表破裂带,长约6km。这一地表破裂样式是近期发生的特大地震中结构最复杂的一次逆断层型地表破裂,地表破裂的长度也最长。利用已有的石油地震剖面,结合余震分布和地表破裂带特征等资料构建的三维发震构造模型表明,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现今和第四纪时期以地壳缩短为主,斜滑逆冲型地震表明青藏高原中东部的水平运动在华南地块与巴颜喀拉地块之间的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转化为地壳的缩短和隆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天津地区第四纪年代地层剖面研究
陈宇坤, 李振海, 邵永新, 王志胜, 高武平, 杨绪连
地震地质    2008, 30 (2): 383-399.  
摘要1888)      PDF(pc) (3333KB)(1535)    收藏
通过钻孔岩心光释光测年与古地磁测试,对天津地区黄骅坳陷和沧县隆起两个构造单元的年代地层进行了研究,对区内第四纪分层界线重新进行了划分,建立了本区第四纪年代地层剖面。黄骅坳陷和沧县隆起两个构造单元的沉积发展历史具有一定相似性,同时还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第四纪以来,黄骅坳陷和沧县隆起均有海侵发生,沉积一些海相地层,但是其发育程度不同,反映两个构造单元有着差异较大的海侵历史;二者在第四纪年代地层序列上存在较大差异,形成的相应沉积物的类型和厚度明显不同,为两个不同的第四纪沉积单元;天津地区原来第四系内部的分层界线为:Qh埋深20m,Qp3为70~80m,Qp2为180~210m,Qp1为400m。研究表明,天津地区的第四系在黄骅坳陷和沧县隆起上明显不同:黄骅坳陷中的全新统、更新统上段及中段底界深度约分别为19,45,103m,第四系底界深度>200m;沧县隆起上的全新统、更新统上段及中段底界深度分别为13,30,56m,而第四系底界埋深为162m左右,远远浅于原来第四系分层的界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9)
16. 南黄海北部千里岩断裂活动性初探
王志才, 晁洪太, 杜宪宋, 贾荣光, 周斌, 鹿子林
地震地质    2008, 30 (1): 176-186.  
摘要2049)      PDF(pc) (21185KB)(635)    收藏
在南黄海北部海域首次针对千里岩断裂进行了声波探测。根据声波反射剖面所显示的晚第四纪断裂活动性差异,大致以朝连岛断裂为界,可把千里岩断裂分为2段,南段晚更新世以来不活动,在日照东南海域跨断裂的声波剖面上晚更新世地层没有受到断层错断的影响;北段在晚更新世晚期活动,从千里岩岛西侧至石岛湾以东海域,在声波剖面上可见多处上更新统中上部地层错断现象。虽然自建立测震台网以来沿千里岩断裂及附近海域内尚未发生5级及以上地震,也未见小震丛集现象,但是,千里岩断裂的晚更新世活动段长度>100km,具有发生6.5级左右地震的可能性,在地震预报和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中国东部城市地区隐伏断裂上断点与最新活动时代关系的初步分析——以邢台、唐山地震区为例
李传友, 汪一鹏, 王志才
地震地质    2007, 29 (2): 431-445.  
摘要1822)      PDF(pc) (2913KB)(964)    收藏
中国东部城市地区大多为较厚第四系松散物覆盖区,许多城市附近发育了具有相当规模的隐伏断裂。在这些第四系较厚覆盖区发育的隐伏断裂的上断点是否代表了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文中通过对邢台、唐山等发生过强震的中国东部城市附近地区地质、地球物理、地震活动、地形变等资料的综合分析,来讨论这些较厚第四系覆盖区隐伏断裂的上断点与断裂的最新活动年代的关系问题。初步分析表明,作为邢台地震和唐山地震发震断裂的新河断裂和唐山断裂带,并不象其上断点显示的为晚更新世不活动断裂或者为局部活动段,而均为大型活动断裂。由此认为,在中国东部沉积层较厚地区,不能完全根据断裂断错的最新地层确定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对于一条穿过新沉积较厚地区的断裂,其最新活动时代应根据构造背景、断裂对新地层的控制作用、断错最新地层、新地层沉积厚度、构造地貌、地震活动、地形变、现今构造应力场等综合判定。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黄香沟段晚第四纪水平位移特征及其微地貌响应
李传友, 张培震, 袁道阳, 王志才, 张剑玺
地震地质    2006, 28 (3): 391-404.  
摘要1562)      PDF(pc) (4420KB)(1062)    收藏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部一条左旋走滑为主的活动断裂带,其在黄香沟一段活动性较强,活动现象典型。对沿断裂带分布的地貌、地质体等晚第四纪位移量的研究表明,在黄香沟一带,断裂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水平位移量最大为40~60m;最小为6~8m,可能是一次滑动事件的特征位错量。断裂带上的位移具有分组特征,各组位移值之间具有6~8m的稳定增量。位移值的分组性和增量特征反映了该段断裂具有特征地震的活动特征,而7组位错值则反映了断裂7次特征活动事件。关于黄香沟一带与断裂相关的微地貌分析,也获得了大致相对应的事件次数。并由此初步推测,晚更新世晚期以来,该断裂带有过多次强烈活动,活动期次明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0)
19. 沂沭断裂带安丘-莒县断裂安丘—朱里段几何结构与活动特征
王志才, 贾荣光, 孙昭民, 石荣会, 晁洪太
地震地质    2005, 27 (2): 212-220.  
摘要2647)      PDF(pc) (3009KB)(1256)    收藏
安丘-莒县断裂是沂沭断裂带最主要的活动断裂,对强震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该断裂的安丘—朱里段由南流段、双官—眉村段和朱里段3条右阶斜列的次级断裂所组成,以右旋走滑活动为主,兼有正断或逆冲活动分量;其最新活动时代推断为晚更新世—全新世早期。根据断裂活动性的最新研究成果,认为在莒县至昌邑之间安丘-莒县断裂仍是占主导地位的活动断裂,与公元前70年安丘7级地震的发生具有密切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参数相互关系的新认识
田勤俭, 张立人, 郝平, 王赞军, 王志才
地震地质    2005, 27 (1): 20-30.  
摘要1536)      PDF(pc) (5659KB)(1469)    收藏
地震地表破裂带调查表明,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破裂长度为426km,最大水平位移6m左右,地震破裂位移的分布明显地受断层活动段控制。该次地震的破裂长度远大于统计值,文中应用地壳极限线应变的概念,通过比较中国大陆内部几次走滑型强震的地震破裂最大位移与破裂长度的关系,论述了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中各次级段破裂的相对独立特征,认为该次强震不是一次整体性破裂事件,而是由连续触发的几次地震组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4)
21. 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地表同震位移分布特征
陈杰, 陈宇坤, 丁国瑜, 王赞军, 田勤俭, 尹功明, 单新建, 王志才
地震地质    2004, 26 (3): 378-392.  
摘要1746)      PDF(pc) (4875KB)(850)    收藏
沿长约426km的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地表破裂带共获得291个点的地表同震水平左旋位移数据,并在其中111个点获得了垂直位移数据。该地震总体以左旋水平位移为主,兼具一定的垂直位移。最大地表左旋水平位移值可达6.4m,平均水平位移约为2.7m,绝大多数测点的垂直位移均<1m。地表水平位移沿主破裂带走向位移梯度变化于10-1~10-4之间,这一起伏变化可能起因于野外测量误差、沿主破裂带岩性或松散沉积物厚度的变化、地表破裂带几何结构的不均匀性、地表破裂走向的变化、不同破裂段在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之前的地震中滑动量的起伏变化,以及大量非脆性变形、次级破裂的存在等。水平位移沿主破裂带的长波长(数十公里至数百公里)起伏变化较有规律,在布喀达坂峰以东表现为分别以5个水平位移峰值为中心而有规律地起伏变化。这5个位移峰值分别对应于不同的次级地震地表破裂段。各破裂段水平位移峰值均向阶区或拐点逐渐衰减,不同地表破裂段位移峰值向两侧衰减的速率是不同的,这种位移梯度的不对称分布可能指示了地震破裂的扩展方向。上述位移分布特征真实地反映了地表可见脆性破裂带上的同震位移状况,可能只是该断错事件的最小滑动量。在活动构造研究中,利用地貌断错量或占地震探槽中的地层断错量来区分一次或多次占地震事件,估计占地震事件的规模并预测未来地震的强度时需谨慎。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太平庄观测井地下流体动态综合研究
王志敏, 孔令昌, 陶京玲, 王桂清
地震地质    2004, 26 (2): 334-339.  
摘要1466)      PDF(pc) (1648KB)(988)    收藏
太平庄观测井是一口有十几年观测资料并有几次较好震例的综合观测井。近年来,由于地下水的大量开采,使得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尤其是观测井周围地热的开采,对太平庄观测井的正常动态影响较大。文中结合往年较正常的动态特征和地质构造等,分析了太平庄观测井的水位、水温、逸出气和断层气等的年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水位、水温的变化规律受观测井水位补给区降雨量的影响,水温还受当地降雨量的影响,特别是太平庄观测井周围新井的抽水对水温、水位、逸出气均有一定影响。由于观测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太平庄观测井的观测资料不能按往年的变化规律进行动态分析。在排除了降雨和人为的干扰因素外,太平庄观测井的资料动态趋势还可用于首都圈的震情预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
23. 华北地区部分井孔稀有气体异常研究
张培仁, 刘成龙, 王志敏, 陶京玲, 杨海祥, 杨竹转, 孟彩菊
地震地质    2002, 24 (2): 215-222.  
摘要1527)      PDF(pc) (2996KB)(758)    收藏
介绍了近年来华北地区宝龙等3口井稀有气体的显著异常,并据其特征与井孔水位动态的关系,对稀有气体异常的成因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水位下降100mm,岩层孔隙、裂隙中的气体体积膨胀0.009 0%(气体体积百分比,下同)左右.由于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岩层孔隙压力减小,积聚在岩层孔隙、裂隙中的气体体积膨胀溢出,导致井孔地下水中稀有气体含量出现异常变化.这些异常是干扰因素所致,不是地震异常.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青岛及邻区NE向断裂的第四纪活动性及控震意义
王志才, 晁洪太, 崔昭文, 李家灵, 石荣会
地震地质    2002, 24 (2): 167-176.  
摘要2098)      PDF(pc) (4609KB)(765)    收藏
近年来,在青岛地区对第四纪断裂的空间展布、结构面和地貌特征及其与第四纪地层的关系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并采用热释光(TL)及电子自旋共振(ESR)法对断层物质及断裂带上覆的第四纪堆积物的年龄进行了测定.文中对上述研究成果进行了初步总结,认为青岛及邻区内的NE向断裂在空间展布、地貌特征及最新活动时代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它们的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中晚期,晚更新世以来不活动.除此之外未见其它方向的晚更新世以来活动的断裂,结合历史地震及现代小震活动特点分析,认为该区域内无≥6级地震的发生条件,但有发生5级左右地震的可能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8)
25. 福建漳州盆地的最新构造活动和地震危险性
陈园田, 谢志招, 王志鹏, 叶建辉, 陈祥熊
地震地质    2001, 23 (4): 556-563.  
摘要2077)      PDF(pc) (2451KB)(923)    收藏
通过漳州盆地的新生性、断裂活动性、晚第四纪地壳运动、盆地内部新构造差异活动和强震活动周期等初步探讨了该盆地的地震危险性。结果表明,该盆地晚更新世开始突破北东向断裂的限制,继续向南东方向发展;展布于盆地内部的北东、北西向断裂在晚更新世期间活动较为强烈;晚第四纪地壳升降运动频繁;盆地内部新构造差异活动强烈;最后一次历史强震距今已有400a,大大超过了该地区历史记录中260a的强震活动最大间隔。因此,该盆地具有较大的地震危险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活动断裂带内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的变形类型
晁洪太, 邓起东, 李家灵, 王志才, 满洪敏
地震地质    2001, 23 (3): 399-406.  
摘要1793)      PDF(pc) (8715KB)(676)    收藏
选择了一些典型活断层地质剖面,对经受了构造变动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进行了定向原状样品采集。通过室内样品固结、显微薄片制作和显微构造现象观察,从显微域里找到了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变形的一些特点,并进行了分类。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的变形类型有两种:一种是破裂变形,主要表现为平行滑动条带、平直滑动界面、碎屑颗粒的破碎等;另一种是流动变形,主要表现为:流动构造、碎砾旋转、粘土矿物的拖曳滑动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8)
27. 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中隐性活断层的显微构造特征
晁洪太, 邓起东, 李家灵, 王志才, 满洪敏
地震地质    2000, 22 (2): 147-154.  
摘要1612)      PDF(pc) (2319KB)(7289)    收藏
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中普遍存在断层的隐性现象,包括断层的隐形和尖灭,给古地震研究带来了复杂性和多解性。选择了一些典型古地震剖面,对涉及到断层隐形或尖灭的部位,进行了定向原状样品采集,通过室内样品固结,显微薄片制作和显微构造现象观察,从显微域里找到了鉴定隐形断层的许多标志,并对断层尖灭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通过显微构造分析,排除或肯定隐形断层的存在,或者追踪断层尖灭的层位,结合宏观剖面研究和年代测定,可以使古地震时代和期次判定更准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1995年山东苍山5.2级地震的发震构造
王志才, 晁洪太
地震地质    1999, 21 (2): 115-120.  
摘要1903)      PDF(pc) (1086KB)(1135)    收藏
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对地震基本参数、震源机制解、地震序列特征及宏观震害调查等资料的分析,研究了1995年山东苍山MS5.2地震。认为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是万家庄断裂,震级与发震断裂的规模、活动性以及地质构造背景相吻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9)
29. 山东泰安地区断层的最新活动与“泰山震”
晁洪太, 王志才, 李家灵, 崔昭文
地震地质    1999, 21 (2): 105-114.  
摘要1802)      PDF(pc) (2816KB)(1243)    收藏

在卫星图像解译的基础上,对泰安地区5条主要断裂进行了野外地质地貌考察和年代学研究,发现泰山山前断裂为晚更新世晚期活动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距今(1.42±0.12)×104a.然后,讨论了发生在公元前1831年的"泰山震"的发震构造,认为"泰山震"可能与泰山山前断裂活动有关,可能是一次没有地表破裂、震级小于6.5级的中等强度地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张北-尚义地震前太平庄井地下流体中短期异常
张培仁, 刘成龙, 王志敏, 陶京玲
地震地质    1998, 20 (2): 105-109.  
摘要1615)      PDF(pc) (1151KB)(648)    收藏
张北-尚义地震前,北京太平庄井地下流体多次出现异常,这些异常虽然在时间上与1997年5月25日张家口4.2级和1997年10月21日乌拉特后旗5.0级地震相对应,但笔者认为应该将这些异常群体与地震活动都看作是华北北部地区地壳活动的反应,是整个区域应力场应力不断增强的反应,是张北-尚义地震的中短期前兆异常。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