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鲜水河断裂带折多塘断裂西北段全新世活动的地质地貌依据
马骏, 周本刚, 王明明, 安力科
地震地质    2020, 42 (5): 1021-103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5.001
摘要620)   HTML    PDF(pc) (15031KB)(628)    收藏
NW向的鲜水河断裂带乾宁—康定段由3条分支断裂组成, 自东向西分别为雅拉河断裂、 色拉哈断裂和折多塘断裂, 这3条断裂自全新世以来均有明显的活动。 雅拉河断裂、 色拉哈断裂和折多塘断裂南段分别发生过1700年7级、 1725年7级和1955年7.5级地震。 1︰50 000的鲜水河活动断裂带地质图(1995)及现有相关研究结果表明, 折多塘断裂全新世活动段南起折多塘村附近, 向N至康定机场附近, 全长约30km, 该段也是1955年7.5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展布的位置, 而康定机场以北的西北段没有全新世活动的报道。 文中通过影像解译, 结合野外地质调查, 发现折多塘断裂西北段全新世活动的新证据。 经实地调查与探槽开挖等工作核实, 该活动段自SE起于康定机场北侧, 向NW延伸到多日阿嘎莫村, 呈NW向展布, NW端邻近色拉哈断裂北段。 文中结果表明折多塘断裂在全新世的活动范围较前人的研究成果向NW延伸了15km。 该发现为完善鲜水河断裂带乾宁—康定段的折多塘断裂、 色拉哈断裂以及雅拉河断裂这3支活动断裂的平面几何图像提供了一些依据, 对深入认识鲜水河断裂带康定段在各分支断裂上的应变分配、 强震破裂模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道路开挖位置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数值模拟
陈晓利, 王明明, 张凌
地震地质    2018, 40 (6): 1390-140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6.014
摘要611)   HTML    PDF(pc) (4232KB)(506)    收藏
公路边的滑坡崩塌在中国西南地区是常见的一类地质灾害。道路的开挖一方面改变了边坡原有的地表形态,形成了新的较陡的边坡,如果缺乏保护措施,新的陡坡很容易失稳,从而形成以滚石或浅层滑坡为主的边坡破坏。另一方面,道路开挖有可能会改变原有坡体的结构,降低坡体的安全系数,引起较大规模的滑坡,造成更为严重的灾害。因此,坡体开挖的位置对其稳定程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文中以岩质边坡为例,在建立边坡模型的基础上,采用二维极限平衡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道路开挖位置对整体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同时,对加载地震作用的边坡稳定性也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有潜在滑动面的坡体,在不同位置进行开挖对坡体稳定性的影响是不同的:在坡脚处或接近滑动面滑出位置开挖道路,将减小阻滑力而导致整体稳定性降低;在接近坡顶处开挖道路则会因卸载坡体物质而提高整体稳定性。合理的开挖位置与坡体坡度有密切关系,在不降低整体安全系数的情况下,坡度较陡的坡体,其开挖位置相应要高一些。无论坡体角度大小,地震作用能够显著降低边坡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基于地震滑坡敏感性分析的同震滑坡分布格局——以2014年MS6.5鲁甸地震诱发滑坡为例
陈晓利, 张凌, 王明明
地震地质    2018, 40 (5): 1129-113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5.012
摘要582)   HTML    PDF(pc) (3172KB)(1274)    收藏
2014年8月3日发生于云南省东北部鲁甸县的MS6.5地震触发了显著的同震滑坡并造成了严重地面破坏和人员伤亡。与已有地震诱发滑坡事件相比,鲁甸地震同震滑坡的空间分布较为特殊:与震中和已知断裂的关系都不明显,滑坡密度最大的区域并不在震中附近区域,且通常用于判断滑坡空间分布范围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也不能解释这样的分布格局。与以往研究地震滑坡与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等影响因素相互间的关系不同,文中着重讨论地震滑坡敏感性对地震滑坡的控制作用。基于Newmark刚体滑块模型,文中计算了鲁甸地震滑坡影响区的坡体临界加速度值,并用来衡量地震滑坡敏感性程度:临界加速度值小,表明地震滑坡敏感性程度高,滑坡需要的外力较小,坡体在地震动作用下容易失稳;反之,坡体就越稳定。结果表明,鲁甸震区地震滑坡敏感性程度较高的地区主要沿牛栏江及其支流沙坝河、龙泉河两岸分布,震中及其北部地区的地震滑坡敏感性程度较低。对比研究区坡体地震滑坡敏感性分布与实际滑坡分布,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地震滑坡敏感性程度较高的区域往往是发生大量滑坡的地区。进一步,文中讨论了根据地震滑坡敏感性判断同震滑坡格局的优势,认为地震滑坡敏感性对同震滑坡的分布起到了控制作用;同时,区域性地震滑坡敏感性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同震滑坡分布格局,还可以为震源构造的研究提供依据,并且可以作为震后滑坡快速评估及地震滑坡危险性区划的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甘孜-玉树断裂东南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古地震破裂行为
王明明, 何玉林, 刘韶, 王世元, 马超, 张威, 贾召亮
地震地质    2018, 40 (4): 738-75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4.002
摘要744)   HTML    PDF(pc) (10328KB)(538)    收藏
甘孜-玉树断裂是1条全新世强烈活动的左旋走滑断裂带,与鲜水河断裂共同构成了巴颜喀拉地块和羌塘地块、川滇菱形地块的边界断裂,研究其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大地震复发行为是认识甘孜-玉树断裂未来7级以上大地震危险性的重要基础工作。文中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微地貌测量等方法揭示出甘孜段和邓柯段除左旋运动性质外,还具有明显的拉张作用,而马尼干戈段运动性质则以左旋走滑兼逆冲性质为主,全新世地层最大垂直位移量>2m。结合断裂的几何展布特征、古地震破裂行为和历史地震地表破裂分布范围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可以将垭口和邓柯盆地2个阶区作为甘孜-玉树断裂东南段的分段边界。由于垭口附近的山脊及邓科盆地的障碍体规模均较小,阶区宽度仅1~2km左右,为非持久性障碍体,在未来大地震的破裂中可能会被突破。文中在马尼干戈段上的竹庆乡进行了探槽开挖,通过样品年代学测试共识别出3次古地震事件,分别为3875~3455BC之间、晚于775BC和最新1次断错地表事件。通过与前人在甘孜段和邓柯段的古地震研究结果进行对比,揭示出马尼干戈段与甘孜段、邓柯段的古地震破裂事件具有明显的不同,但限于甘孜-玉树断裂东南段的古地震研究仍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撑,各几何分段之间是否存在级联破裂仍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汉中盆地周缘断裂活动性及晚第四纪构造特征
王明明, 周本刚, 杨晓平, 李姜一
地震地质    2013, 35 (4): 778-79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4.008
摘要1054)      PDF(pc) (11243KB)(7508)    收藏
汉中盆地周缘断裂包括汉中盆地北缘断裂、汉中盆地南缘断裂、青川断裂北段、茶坝-林庵寺断裂北段及梁山南缘断裂5支主要的断裂,通过对这几条断裂几何展布、运动性质及活动时代的野外调查,结合前人相关研究结果,揭示出汉中盆地周缘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具有明显的东西差异,汉中盆地的控盆断裂,即汉中盆地北缘、南缘断裂的活动性较弱,为中更新世—晚更新世早期活动断裂,而盆地西侧的3条断裂均为晚更新世晚期活动断裂。该盆地晚第四纪以来活动性的西强东弱还表现在其第四纪沉积物厚度及小震分布的东西差异方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6. 2013年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触发滑坡
许冲, 徐锡伟, 郑文俊, 魏占玉, 谭锡斌, 韩竹军, 李传友, 梁明剑, 李志强, 王虎, 王明明, 任俊杰, 张世民, 何仲太
地震地质    2013, 35 (3): 641-66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3.018
摘要1942)      PDF(pc) (13051KB)(11480)    收藏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芦山县发生了MS 7.0地震。文中简要介绍了芦山地震的基本情况与芦山地震区历史地震及其相关地震滑坡情况。依据2008年汶川地震滑坡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的空间关系,对芦山地震滑坡大体分布范围进行了推测。根据地震滑坡分类学,将芦山地震滑坡分为破坏型滑坡、连贯型滑坡、流滑型滑坡3大类。其中,破坏型滑坡包括岩质崩塌、岩质滑动、岩质崩滑、土质崩塌、土质滑动等5类; 连贯型滑坡包括土质坍塌与慢土流2类; 流滑型滑坡为快速流滑。破坏型滑坡如岩质崩塌、岩石滑动、土质崩塌这3类是芦山地震滑坡中最常见的类型。基于震后可利用的高分辨率航片,初步解译得到3 883处滑坡位置点数据。最后,从余震对滑坡的影响,芦山地震滑坡与邻区地震滑坡对比分析,对后续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滑坡精细解译的启示等3个方面开展了分析与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芦山县龙门乡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地表破裂迹象与讨论
韩竹军, 任治坤, 王虎, 王明明
地震地质    2013, 35 (2): 388-39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2.017
摘要1323)      PDF(pc) (6426KB)(1285)    收藏

在芦山县龙门乡发现芦山 "4·20"7.0级强烈地震地表破裂的迹象,这些迹象点呈NE-SW向线状分布,总体走向N40°~50°E,长2~3km.根据水泥路面变形推断水平缩短量为8cm,垂直抬升量1~2cm.地表未见走滑分量,运动学特征表现为由NW向SE的推挤作用.在地震地表破裂的力学性质方面,有斜向剪切裂缝,也有挤压对冲逆断层性质,但更多地表现为张性裂缝,这与拱曲顶部的局部张性应力场有关.虽然这些地表破裂组合特征不同,性质也有差异,但均反映了龙门乡一带受到NW-SE向挤压作用以及逆断层发震构造沿线近地表常见的拱曲作用.与大川-双石断裂(前山断裂)、大邑-名山断裂(山前断裂)相比,芦山-龙门隐伏推测断裂更有可能是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这一推论也与此次地震序列的精定位结果以及地震烈度分布特征相符.有关芦山 "4·20"7.0级强烈地震发震断裂的认识,对研究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特征以及评价未来山前地带地震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合浦-北流断裂带西支合浦盆地段断裂活动性研究
王明明, 周本刚, 计凤桔, 陈献程, 陈国光
地震地质    2009, 31 (3): 470-48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9.03.009
摘要1646)      PDF(pc) (18054KB)(565)    收藏
合浦-北流断裂起于北部湾海域,经合浦、博白后继续向NE延伸,断裂总长度为400余千米,断裂总体走向为40°~60°,分东、西2支,其中西支自南流江下游合浦盆地西南段一直向NE延伸。文中主要采用地质地貌、地震探测、钻探以及年代学方法,对合浦-北流断裂西支合浦盆地段的活动性进行判定,结果表明:合浦-北流断裂西支合浦盆地段最后1次活动应发生在早更新世中晚期,错距约为10m,断裂被中更新世中、晚期地层覆盖,即中更新世中、晚期以来,断裂的活动趋于减弱或停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