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龙门山断裂带北东段现今地震活动特征
呼楠, 龙锋, 王莹, 徐良鑫
地震地质    2024, 46 (4): 856-87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4.006
摘要289)   HTML23)    PDF(pc) (6435KB)(152)    收藏

文中基于中国测震台网统一地震编目网2010年1月—2020年6月的正式地震观测报告反演了龙门山断裂带北东段的最优一维速度结构, 并矫正了初始震源位置, 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小地震精定位工作, 结合汶川 MS8.0 地震早期余震精定位结果和震源机制解资料综合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北东段现今的地震活动特征。结果显示: 南坝地区(S区)小地震平行于主破裂带分布; 中段(M区)小地震偏离主破裂带分布, 在两侧分别形成了丛集区M2和M3; 北段青川附近(N区)地震沿主破裂带和青川断裂密集分布(N1区), 地震活动强度较大, 且沿主破裂带与青川断裂震源深度剖面特征有所不同。推测研究区南端S区的小地震空间分布延续了汶川地震主破裂的特征; 北端N区汶川地震破裂受到宁强—勉县一带上地壳高速体的阻挡, 地表破裂带消失, 应力向深部传导, 对青川断裂运动的触发作用明显。综上分析认为, 先存断层、 新生破裂与主破裂共同作用导致了龙门山北东段现今地震活动复杂的空间特征, 暗示了汶川地震后应力传递和调整过程的空间不均匀性, 这可能与北段复杂的地质结构有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2021年云南漾濞6.4级地震序列重定位及震源机制解特征分析
王莹, 赵韬, 胡景, 刘春
地震地质    2021, 43 (4): 847-86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4.007
摘要1662)   HTML46)    PDF(pc) (8652KB)(274)    收藏

2021年5月21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县发生6.4级强烈地震。 为了深入研究漾濞6.4级地震序列的时空分布、 震源特性以及发震构造等, 文中利用双差法对漾濞地震序列中约2 000个地震进行重新定位, 并且利用MTINV程序包反演了地震序列中31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结果显示: 漾濞6.4级地震是一次右旋走滑型地震事件, 发震断层走向NW, 倾角近直立; 序列震源机制与主震的一致性较好, 以走滑型为主, 存在少量混合类型; 精定位结果显示序列呈明显的NW向展布特征, 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10km以浅; 与走向垂直的深度剖面显示, 南、 北段断层倾向均为SW, 但倾角不同; P轴的优势方位为SN向, 倾俯角近水平, 与区域应力场特征一致。 综合重定位和矩张量反演结果推测, 漾濞地震的发震断层是一条整体呈NW走向、 倾向SW、 倾角可能具有分段性的右旋走滑活动断裂, 震源区断裂破裂可能存在分段现象, 且局部小区域构造形态可能较为复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2021年青海玛多7.4级地震序列重定位和震源机制特征
赵韬, 王莹, 马冀, 邵若潼, 徐一斐, 胡景
地震地质    2021, 43 (4): 790-80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4.004
摘要2210)   HTML57)    PDF(pc) (5589KB)(464)    收藏

2021年5月22日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7.4级地震, 这是继汶川地震后中国大陆发生的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 为了深入研究玛多7.4级地震序列的时空分布、 震源特性以及发震构造等内容, 文中采用双差定位法对玛多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 并采用近震全波形矩张量反演方法反演了玛多7.4级主震和15次M≥4余震的震源机制解, 结果显示: 玛多7.4级地震是一次走滑型地震事件, 矩心深度约为13km; 余震序列以走滑型为主, 也存在部分其他类型, 反映局部存在复杂的构造形态; 余震序列整体呈NWW向线性分布, 长度约150km; 由NWW端向SEE端, 序列的深度逐渐变浅, 断层面的倾角逐渐增大; 序列震源机制的走向和类型存在段落差异性, 可能揭示断层的走向和性质从北向南存在变化。 综合精定位和矩张量反演结果推测, 玛多地震的发震断层为走滑性质, 倾向SW, 走向和断层面倾角具有段落差异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广西苍梧MS5.4地震震源深度
赵韬, 储日升, 倪四道, 王莹, 周勇, 曾祥方
地震地质    2019, 41 (3): 619-63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3.006
摘要760)   HTML    PDF(pc) (4355KB)(485)    收藏
2016年7月31日广西苍梧发生的MS5.4地震是广西测震台网自建立以来所记录到的区域内最强地震。不同机构对于此次事件给出的震源深度结果相差较大,例如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地震目录显示其深度为24.5km,而全球矩心矩张量研究中心(Global CMT)测定的深度为15.6km。为了进一步准确确定广西苍梧地震的震源深度,文中基于区域速度模型,首先利用走时残差全局搜索法初步得到此次地震震源深度及误差范围,然后使用CAP (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苍梧地震震源机制,在此基础上,采用Rayleigh波振幅谱和sPL震相方法进一步约束了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研究结果显示:利用走时残差全局搜索法获得的苍梧MS5.4地震震源深度及误差范围为(13±3) km,CAP方法反演的深度为10km,Rayleigh波振幅谱测定深度结果为9~10km,sPL震相测定深度结果为10km,最终确定广西苍梧MS5.4地震的震源深度约10km,这表明此次事件仍为发生于上地壳的地震。本文结果同时表明,USGS地震目录在研究区的震源深度精度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