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参数相互关系的新认识
田勤俭, 张立人, 郝平, 王赞军, 王志才
地震地质    2005, 27 (1): 20-30.  
摘要1537)      PDF(pc) (5659KB)(1469)    收藏
地震地表破裂带调查表明,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破裂长度为426km,最大水平位移6m左右,地震破裂位移的分布明显地受断层活动段控制。该次地震的破裂长度远大于统计值,文中应用地壳极限线应变的概念,通过比较中国大陆内部几次走滑型强震的地震破裂最大位移与破裂长度的关系,论述了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中各次级段破裂的相对独立特征,认为该次强震不是一次整体性破裂事件,而是由连续触发的几次地震组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4)
2. 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地表同震位移分布特征
陈杰, 陈宇坤, 丁国瑜, 王赞军, 田勤俭, 尹功明, 单新建, 王志才
地震地质    2004, 26 (3): 378-392.  
摘要1746)      PDF(pc) (4875KB)(850)    收藏
沿长约426km的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地表破裂带共获得291个点的地表同震水平左旋位移数据,并在其中111个点获得了垂直位移数据。该地震总体以左旋水平位移为主,兼具一定的垂直位移。最大地表左旋水平位移值可达6.4m,平均水平位移约为2.7m,绝大多数测点的垂直位移均<1m。地表水平位移沿主破裂带走向位移梯度变化于10-1~10-4之间,这一起伏变化可能起因于野外测量误差、沿主破裂带岩性或松散沉积物厚度的变化、地表破裂带几何结构的不均匀性、地表破裂走向的变化、不同破裂段在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之前的地震中滑动量的起伏变化,以及大量非脆性变形、次级破裂的存在等。水平位移沿主破裂带的长波长(数十公里至数百公里)起伏变化较有规律,在布喀达坂峰以东表现为分别以5个水平位移峰值为中心而有规律地起伏变化。这5个位移峰值分别对应于不同的次级地震地表破裂段。各破裂段水平位移峰值均向阶区或拐点逐渐衰减,不同地表破裂段位移峰值向两侧衰减的速率是不同的,这种位移梯度的不对称分布可能指示了地震破裂的扩展方向。上述位移分布特征真实地反映了地表可见脆性破裂带上的同震位移状况,可能只是该断错事件的最小滑动量。在活动构造研究中,利用地貌断错量或占地震探槽中的地层断错量来区分一次或多次占地震事件,估计占地震事件的规模并预测未来地震的强度时需谨慎。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库赛湖地震(MS8.1)地表破裂带的基本特征
徐锡伟, 陈文彬, 于贵华, 马文涛, 戴华光, 张志坚, 陈永明, 何文贵, 王赞军, 党光明
地震地质    2002, 24 (1): 1-13.  
摘要2091)      PDF(pc) (24634KB)(3173)    收藏
震后野外考察表明,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库赛湖地震(MS8.1)发生在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断裂带库赛湖段上,发震断层具有高速率左旋滑动的基本特征,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平均滑动速率达(14.8±2.4)mm/a;地震地表破裂带沿库赛湖段西起布喀达板峰东缘(91°08′E),向东经库赛湖北缘、青藏公路2894里程碑、玉珠峰南麓,东止于青藏公路东70km附近(94°48′E),地震地表破裂带沿N70°~90°W走向线状展布,全长约350km,由一系列走向N45°~50°E拉开状张裂缝、走向N60°~75°E张剪切裂缝、走向N80°W剪切裂缝以及隆起鼓包或开裂陷坑等斜列状组合而成,显示出纯剪切走滑的破裂特征,最大左旋水平位移6m;宏观震中位于昆仑山口西80~90km附近的库赛湖东北角山麓地带,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300m,在库赛湖北岸至山麓地带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和由地震动或重力效应引起的次生破裂带总宽度可达2km.库赛湖地震地表破裂的左旋走滑特征表明,青藏高原物质确实存在着向东的滑移或流动,东昆仑断裂带东部与库赛湖段斜列的东大滩-西大滩段极有可能是未来发生大地震的危险地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