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1739年平罗8级地震发震构造
雷启云, 柴炽章, 杜鹏, 俞晶星, 王银, 谢晓峰
地震地质    2015, 37 (2): 413-42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2.006
摘要1273)      PDF(pc) (10823KB)(737)    收藏

1739年平罗8级地震是银川平原上有史以来发生的最大一次破坏性地震。关于该地震的发震构造尚有不同认识。在近年获得的探槽、钻探、浅层地震勘探等资料的基础上, 对红果子长城及周边台地的地震位错现象开展了调查和详细测量, 并再次探讨了1739年平罗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结果表明, 贺兰山东麓断裂的最后一次破裂事件发生在距今600~700a之后, 修筑于500a前的明长城被错断。尽管银川隐伏断裂的展布和极震区相吻合, 但该断裂向北终止于姚伏镇, 全新世活动段长度不超过36km, 其最后一次地表破裂事件发生在距今3 400a之前不久, 银川隐伏断裂在1739年平罗8级地震中没有发生地表破裂。断裂附近生长地层的发育和地层无同步变形的事实表明, 银川隐伏断裂并没有发生被松散层吸收而未抵达地表的破裂。因此, 1739年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是贺兰山东麓断裂而非银川隐伏断裂, 2条断裂没有发生同步牵连活动。平罗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和极震区分布的异位, 可能与断裂倾向、地下水位深度、盆地结构、松散地层厚度、居民聚集等因素有关, 这类由盆地边界铲形断裂发震而极震区向盆地中心偏移的现象, 应在类似地区的抗震设防中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
2. 隐伏活断层探测中的精定位技术——以银川盆地芦花台断裂为例
王银, 孟广魁, 柴炽章, 雷启云, 杜鹏, 谢晓峰
地震地质    2015, 37 (1): 256-26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20
摘要491)      PDF(pc) (5024KB)(652)    收藏

以银川盆地芦花台断裂为例, 探讨隐伏活动断层精定位技术。经浅层地震勘探查明, 芦花台断层总体走向NNE, 倾向SEE, 倾角73°~78°。根据取自钻孔的地层样品沉积年龄测定, 又将主断层分为南段和北段。芦花台隐伏断层南段中更新世活动, 而北段全新世活动。通过对浅层地震勘探断层上断点上延伸计算, 使其与钻探得到的断层上断点埋深相匹配。通过断层的精确定位, 得到了芦花台隐伏断层在浅表的几何分布、产状及活动性分段特征的认识。所得成果为石嘴山市城市辖区内的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钻探揭示的黄河断裂北段活动性和滑动速率
雷启云, 柴炽章, 郑文俊, 杜鹏, 谢晓峰, 王银, 崔瑾, 孟广魁
地震地质    2014, 36 (2): 464-47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2.015
摘要558)      PDF(pc) (5772KB)(6230)    收藏
黄河断裂是银川盆地内展布最长、切割最深的一条深大断裂,也是银川盆地的东边界。由于其北段呈隐伏状,因此,该段的活动性和滑动速率长期未知,影响了对盆地演化和地震危险性的认识。文中选择具有石油地震勘探基础的陶乐镇为研究场点,以人工浅层地震勘探结果为依据,在黄河断裂北段布设了一排钻孔联合剖面,并对标志层进行年代测试,获得了断裂的活动时代和滑动速率。结果表明,黄河断裂北段在晚更新世末期或全新世有过活动,在(28.16±0.12)ka BP 以来的累积位移为0.96m,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滑动速率为0.04mm/a,该值明显低于南段灵武断层(0.24mm/a);尽管向下切割了莫霍面,黄河断裂晚第四纪活动强度和发震能力均要低于切割相对浅的贺兰山东麓断裂;黄河断裂可能在新生代之前已经强烈活动并深切莫霍面,新生代以来,银川盆地的构造活动迁移分解到以贺兰山东麓断裂为主的多条断裂之上,地壳双层伸展模型可解释银川盆地现今深浅部构造活动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8)
4. 活动构造数据库建设相关问题的研究
于贵华, 杜克平, 徐锡伟, 吴熙彦, 王银
地震地质    2012, (4): 713-72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2.04.014
摘要992)      PDF(pc) (10161KB)(798)    收藏

在回顾国内外活动断层数据库发展概况的基础上,介绍了基于 "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系统"项目建设,并随着 "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中国地震活断层探察" 等项目的开展不断完善的,基于ArcGIS的活动构造数据库的设计理念, 基于活动断层探察的工作流程研究设计的活动构造数据库模板主体框架与建设方案,为活动构造数据库建设配套研发的数据批量入库软件、数据质量检测软件; 讨论了活动构造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出现数据偏差的主要问题的根源,分析了数据库建设对活动断层探察工作精细化、标准化的促进作用,及与活动断层探察工作同期开展数据库建设的益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3)
5. 城市活动断层探测成果图件集的编制规范研究
吴熙彦, 徐锡伟, 安艳芬, 王银
地震地质    2011, 33 (4): 978-98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4.020
摘要1560)      PDF(pc) (607KB)(1970)    收藏

城市活动断层探测成果图件集是近年国家活动断层探测科学工程项目开展以来形成的重要资料,其集成编绘将有助于今后地震地质研究和防震减灾的开展。城市活动断层探测成果图件集包括20个城市的1:250000区域地震构造图与1:50000活动断层分布图。文中系统详细地探讨了区域地震构造图与活动断层分布图地图信息的组织与表达、设计思想、制图综合、图例规范与编制过程。最后,还简要介绍了基于ArcGIS平台的计算机规范化制图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
6. 基于钻探的芦花台隐伏断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雷启云, 柴炽章, 杜鹏, 王银, 孟广魁
地震地质    2011, 33 (3): 602-61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3.010
摘要1493)      PDF(pc) (1192KB)(1423)    收藏

芦花台断层是银川盆地内一条重要的隐伏构造。在浅层地震勘探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了钻孔联合剖面探测和钻孔样品测试,获得了断层上断点埋深、最新活动时代、晚第四纪累计位移和滑动速率等数据。结果表明: 芦花台隐伏断层北段和南段的活动性不同,南段为中更新世末活动断层,北段为全新世活动断层; 在北段内,断层活动强度在空间上表现为由北向南增强,在时间上表现为晚更新世活动强于全新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隐伏活断层钻孔联合剖面对折定位方法
雷启云, 柴炽章, 孟广魁, 杜鹏, 王银, 谢晓峰
地震地质    2011, 33 (1): 45-5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1.005
摘要1584)      PDF(pc) (770KB)(1626)    收藏

基于城市隐伏活断层钻孔联合剖面探测的多次实践,总结出一种优化的断层定位方法——对折法。其步骤为: 首先实施剖面两端的钻孔,在确保断层在两孔间之后,在两孔中间位置布设第3孔; 继续确定断层所在区段,然后在其间二分之一处布设下一钻孔,依次类推,逐渐限定出断层的准确位置。同时,引入孔间标志层位坡降这一量化指标替代落差分析,并归纳出2个判据: 1)若两孔间主要标志层位坡降>0,且坡降由浅至深递增,表明断层位于两孔之间; 2)两孔间实施第3孔之后,若两孔间标志层位坡降相对之前及相邻区段显著增大,且随埋深递增,则为断层所在区段,而正常层位区段孔间标志层位坡降显著减小。应用实例表明,这种方法可较好地实现隐伏活断层的准确定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0)
8. 贺兰山东麓断裂南段套门沟—榆树沟段全新世活动与古地震
杜鹏, 柴炽章, 廖玉华, 宋方敏, 孟广魁, 雷启云, 王银
地震地质    2009, 31 (2): 256-26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9.02.006
摘要2479)      PDF(pc) (4743KB)(1246)    收藏
贺兰山东麓断裂是银川地堑西侧的重要构造,控制着银川地堑的西侧边界,其最新活动特征是评价未来银川市地震危险性的重要依据。文中在贺兰山东麓断裂南段套门沟—榆树沟段断裂两侧1km范围内1:10000地质填图的基础上,选择在大石头沟两侧进行探槽研究,获得该段断裂在14ka以来共发生了3次古地震事件,分别距今13.8ka、7.9ka和3.0ka,重复周期约为6ka和5ka左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8)
9. 银川隐伏断层钻孔联合剖面探测
雷启云, 柴炽章, 孟广魁, 杜鹏, 王银, 谢晓峰, 张学辉
地震地质    2008, 30 (1): 250-263.  
摘要2376)      PDF(pc) (10523KB)(1655)    收藏
为获取银川隐伏断层近地表断错、上断点埋深、最新活动时代及滑动速率等信息,在浅层地震勘探基础上,沿断层自北向南横跨主断层布施了新渠梢、满春和板桥3条钻孔联合剖面,确定了主断层在3条剖面上的准确位置,获得主断层上断点埋深分别为5.18~8.30m(新渠梢)、5.01~6.50m(满春)和10.0~13.59m(板桥)。结合测年数据分析:新渠梢剖面断层全新世活动,晚更新世末期以来滑动速率为0.14mm/a;满春剖面断层也是全新世活动,但晚更新世末期以来滑动速率为0.05mm/a;板桥剖面断层全新世不活动。综合地震勘探资料进一步分析认为,以银古路为界,目标区银川隐伏断层分南北2段:北段属全新世活动断层,且自北向南活动强度呈减弱趋势,南段属晚更新世末期活动断层;北段活动强度显著大于南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用ArcGIS实现利用1/20万地质图编绘1/25万区域地震构造图的方法
张兰凤, 于贵华, 李陈侠, 王银, 李策
地震地质    2007, 29 (2): 412-417.  
摘要1703)      PDF(pc) (1492KB)(1541)    收藏
1/25万区域地震构造图是城市活断层探测工作的成果图件之一。目前各城市的1/25万区域地震构造图多是在已有的1/20万地质图的基础上编绘出来的,由于目前可收集到的纸制1/20万地质图均是北京54坐标系统下的图件,而《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系统技术规程》要求的1/25万区域地震构造图是西安80坐标系下的图件。文中介绍了用ArcGIS软件实现利用1/20万地质图编绘1/25万区域地震构造图的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
11. 利用活断层探测资料构建银川探测区地下三维结构模型
于贵华, 徐锡伟, 柴炽章, 王银, 刘保金
地震地质    2007, 29 (2): 320-329.  
摘要1619)      PDF(pc) (4508KB)(1323)    收藏
在收集与整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银川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对银川隐伏断层、芦花台隐伏断层等断层开展了多学科的联合探测。文中对如何以银川市活断层探测成果资料构建银川活断层探测区地下三维构造模型的方法进行了探索,总结出的步骤是:收集活断层地震探测资料并进行数据预处理;在地震解释软件中进行断层及层位的解释,绘制层面构造图并输出断层及层位数据,也可在该软件中进一步完成三维可视化建模;在三维建模软件GOCAD中加载基础数据、层面及断层数据,进行断层面及层面修正构建与展示三维模型。鉴于地震探测资料的不规范会增加地震数据解释工作的难度并影响到解释精度,建议:规范原始探测数据的归档要求,在每条活断层的探测区上增加1条联络测线,在可能的情况下采用石油单位的区域时深转换关系,提高地震剖面的解释精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
12. 隐伏活动断层的多层次综合探测——以银川隐伏活动断层为例
柴炽章, 孟广魁, 杜鹏, 王银, 刘保金, 沈卫华, 雷启云, 廖玉华, 赵成斌, 酆少英, 张学辉, 谢晓峰
地震地质    2006, 28 (4): 536-546.  
摘要1595)      PDF(pc) (6211KB)(1518)    收藏
以银川活动断层试验探测为例,介绍了第四纪巨厚沉积区隐伏断层多手段、多层次探测的步骤与方法.在对前人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选择银川市兴庆区新渠梢村为综合探测试验场.首先,分层次布施道间距10m、5m和1m的浅层人工地震勘探,由深至浅将银川隐伏断层主断层逐步控制在可以布施浅钻勘探的程度.然后,实施钻孔联合剖面探测,确定了断层的准确位置和倾角,获得了由钻探资料可分辨的断层上断点埋深8.3m的信息.最后,通过大型探槽开挖,查明了断层实际上断点埋深1.5m和5期古地震活动事件.结合地层年龄的初步测定,得出了银川隐伏断层主断层中-晚全新世活动的结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