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由强震动数据分析芦山地震地面运动持时及周期特征
白玉柱, 徐锡伟
地震地质    2017, 39 (1): 92-10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1.007
摘要1157)      PDF(pc) (5292KB)(898)    收藏

以芦山地震震中距100km内的20个台站60条原始强震记录为依据,研究芦山地震动卓越周期、反应谱峰值周期、地震动持续时间和震源持续时间。研究发现:EW、SN和UD3个方向卓越周期的变化范围为0.013~0.275s;5%阻尼比反应谱峰值周期变化范围为0.03~0.65s;芦山地震动90%持续时间变化范围为5.1~35.9s,震源持续时间在EW、SN和UD 3个方向的均值分别约为6.41s、6.05s和5.47s。以台站地震动持时为依据,回归地震动持续时间的空间变化曲线,并与Bommer(2009)地震动持时预测曲线进行比较,发现芦山地震动持续时间高于Bommer(2009)预测曲线,表明芦山地震中的震源作用时间大于目前的预测平均值。芦山地震动持时和震源持续时间在NE向有较明显的方向性,尤其是震源持续时间;而该方向上的余震分布弱于震中SW方向,表明发震构造在主震发生过程中NE方向能量释放较多,所以余震分布较弱。地震动持时和震源持时无上盘效应可能与隐伏发震构造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逆冲断层错动形成变形场及应力场的有限元模型——以映秀-青川断层为例
白玉柱, 周庆
地震地质    2013, 35 (4): 721-73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4.003
摘要716)      PDF(pc) (3549KB)(1064)    收藏
为了研究逆断层受到垂直于断层走向的应力作用下发生逆冲构造运动时造成的变形以及相应的应力场分布,以龙门山中央断层映秀—青川段为例建立了逆冲断层的有限元模型。该模型为单个逆冲断层有限元模型,计算了汶川地震过程中龙门山中央断层逆冲错动引起的地表变形场和断层附近应力场的变化。模拟中对断层面采用的是摩擦接触单元,且断层面设为曲面的几何形状;模拟给出断层错动形成的地表沿垂直走向和垂直地表的变形以及相应的应力分量场的变化情况。为得到计算模型边界处的应力值,采用了断层静态位错模型进行计算。结果发现,在不施加沿断层走向的载荷时,沿断层走向上存在变形,这可能是断层在受到挤压后发生的横向变形,但该变形较小;逆冲断层构造运动引起沿垂直断层走向方向上的变形并不是在近断层处达到最大,而是沿垂直地表向上的变形在断层处达到最大;逆冲断层在挤压构造应力下的变形要大于逆冲构造附近的隆升变形,同时断层面上的挤压应力大于垂直地表方向的应力;断层面上的应力场沿断层面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断层面倾角发生变化以及震源区域附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库赛湖段破裂行为及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
白玉柱, 徐杰, 周庆, 周本刚
地震地质    2012, (2): 269-28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2.02.006
摘要1125)      PDF(pc) (2881KB)(924)    收藏
2001年11月14日,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断裂带库赛湖段发生了MS 8.1地震。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在地质史上具有高速左旋滑动的特征,特别是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库赛湖断裂的平均滑动速率达(14.8±2.8)mm/a。库赛湖断裂不同的滑动速率可能会对其未来发生的运动行为产生影响,为此文中研究了东昆仑活动断裂带库赛湖段不同滑动速率和不同断裂面初始摩擦系数对断裂破裂行为的影响,建立了库赛湖断裂段对应的速度和状态依赖摩擦定律控制的单自由度弹簧滑块模型。为得到合理的模型参数,模拟中采用了断裂位错模型,考察了相关古地震研究资料、历史地震资料以及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通过模拟库赛湖断裂段在不同滑动速率下未来6ka的破裂行为,发现断裂滑动速率快可使地震复发周期缩短,滑动速率慢会使地震复发周期延长。例如,若断裂以现今平均14mm/a的初始滑动速率运动时,地震复发周期为2.1ka; 若以18mm/a的初始滑动速率运动,其对应地震复发周期为1~1.5ka; 而滑动速率为8mm/a时地震复发周期为2.1~2.5ka,但断裂滑动速率对地震发生时断裂错动的位移和错动速度没有规律性影响; 断裂面初始摩擦系数的大小对地震复发周期有影响,初始摩擦系数较大可能会使地震周期减小,初始摩擦系数小可能会使地震复发周期增加; 同时,断裂面初始摩擦系数较小可能会使地震发生时断裂错动的位移和错动速度变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
4.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地表位移场的模拟——映秀-北川断裂逆冲兼右旋走滑错动形成的地表位移场
白玉柱, 徐杰, 徐锡伟, 周本刚, 陈国光
地震地质    2010, 32 (1): 16-2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0.01.002
摘要1757)      PDF(pc) (3483KB)(1192)    收藏
基于Yoshimitsu Okada及Steketee的断裂位错模型,从理论上反演了汶川地震时龙门山中央主断裂中段附近区域(距离断裂30km)内由断裂逆冲兼右旋错动形成的地表位移场的空间演化,包括地表垂直和水平位移场的基本特征。模拟表明了断裂错动过程中近断裂区域地表位移场的空间演化情况,而该空间演化情况通过野外科考和有限的GPS测站数据是无法细致描述的。文中将模拟结果与野外地表破裂带的科考成果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在变化趋势上近似表现一致;且位移场在离开断裂出露处迅速衰减的特征与现有研究成果一致;同时模拟结果也表明位移场的衰减速度在下盘强于上盘。模拟结果最终表明:断裂错动形成的地表垂直位移存在较大的空间不均匀性且较大的幅值主要集中于断裂的两端,即映秀和北川附近,垂直和水平位移场在断裂端部的变化都强于断裂的中部;地表垂直位移沿走向的变化在断裂上盘强于下盘;水平位移除了在断裂两端变化比较剧烈外,在空间上分布比较均匀;总体上,除断裂端部外位移场的幅值在上盘大于下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