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深度学习在活动构造与地貌研究中的应用
刘鑫, 王诗柔, 石许华, 苏程, 鲁晨妍, 钱晓园, 孙侨阳, 邓洪旦, 杨蓉, 程晓敢
地震地质    2024, 46 (2): 277-29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2.003
摘要465)   HTML34)    PDF(pc) (5210KB)(566)    收藏

活动构造与地貌学主要涉及活动构造的运动学、 地貌的演化过程及其相关动力机制, 该研究方向是近几十年来地球系统科学交叉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大数据与机器学习研究的发展, 活动构造与地貌学的研究和深度学习的结合已成为该领域中受到广泛关注的新兴研究方向, 并产出了大量优秀成果。文中总结并综述了现今深度学习在活动构造与地貌研究中的数据来源, 以及利用深度学习的方法定量化解决活动构造与地貌中的重要科学问题(包括冰川识别、 火山活动与地貌、 水系分析、 滑坡监测和地表形变等)。基于对上述实例的探索, 文中运用深度学习中的卷积神经网络, 对华南东南部福建地区的花岗岩岩石构造裂缝开展了基于高精度无人机航拍影像的深度学习自动识别。所搭建的卷积网络模型在55min的运行时间内自动识别出人工需消耗近一周才可识别的9 000余条裂缝, 并获得了85%的查准率与89%的查全率, 表明该模型在准确识别构造裂缝的同时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文中最后讨论并展望了未来深度学习方法在活动构造与地貌学领域的发展前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陡坎地貌定年理论及其在活动构造与地貌学研究中的应用
庞桢辉, 徐皓婷, 石许华, 葛进, 李丰
地震地质    2024, 46 (2): 251-27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2.002
摘要439)   HTML30)    PDF(pc) (3088KB)(524)    收藏

陡坎是构造活动、 气候变化和侵蚀过程所产生的一种地貌现象。对陡坎中蕴含的地质信息进行解译, 一方面可定量分析其地貌演变过程、 重建相应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以及相关的地壳运动学过程及动力机制; 另一方面也可了解地貌演化过程中构造、 侵蚀与气候三者之间的互馈关系。然而, 在地质条件欠佳的区域(无良好定年沉积物或人员无法到达), 通常难以获得陡坎形成的年代。陡坎地貌定年很好地弥补了研究区的史料记载以及传统测年方法(如放射性碳同位素法、 释光法和宇宙成因核素测年等)难以获得测年样品的不足。陡坎地貌定年的理论基础为“陡坎演化在稳定的侵蚀退化阶段可以通过坡面演化模型进行模拟”。不同坡面演化模型的提出及发展对研究构造活动、 气候变化与地表剥蚀过程等有着重要意义。文中系统总结了陡坎定年理论及其数学模型, 同时介绍了发育于不同地貌类型(活动断层、 河流及海岸阶地、 冲积扇、 地外行星等)下的陡坎研究进展, 并以帕米尔东北缘正断层陡坎地貌定年为研究实例, 进一步探论并展望了陡坎地貌定年在构造地貌学领域的发展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基岩断面宇宙成因核素暴露定年:重建正断层古地震序列
张金玉, 刘静, 王恒, 石许华, 姚文倩, 徐晶, 徐心悦
地震地质    2018, 40 (5): 1149-116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5.014
摘要746)   HTML    PDF(pc) (5547KB)(589)    收藏
正断层基岩断面可以连续地记录大地震位移累积的过程以及地震事件序列。该地震序列发生的时间与地震位移导致的基岩断面的暴露时间呈正相关。因此,通过测定断面基岩表层的宇宙成因核素浓度,可获得过去大地震发生的次数、时间和滑动量。目前研究工作中广泛选用灰岩的宇宙成因核素36Cl测年方法,最佳采样基岩断面的高度距地表15~20m。选择采样剖面时,需确保基岩表面记录的是构造事件而并非地貌剥蚀过程,断面平直新鲜。基本采样策略是,在崩积楔之上和之下平行断层滑动方向连续采集一系列基岩样品,单件样品的长×宽×厚约15cm×10cm×3cm。基于样品的宇宙成因核素36Cl和稀土元素-钇(REE-Y)浓度随着样品距地表高度的变化情况,识别出强震次数及其发生时间范围,然后运用数值模型模拟36Cl剖面来获得最可能的强震事件发生时间和滑动量以及相应的误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