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由向家坝水库震源机制探讨诱发地震的成因
冯向东, 岳秀霞, 王曰风, 王晓山, 刁桂苓, 张洪智, 程万正, 李悦, 冯志仁
地震地质    2015, 37 (2): 565-57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2.018
摘要725)      PDF(pc) (3160KB)(653)    收藏

金沙江向家坝水库是目前中国第三大水库, 2012年底水库开始蓄水, 水位升高71m; 2013年6月底再次蓄水, 升高的水位淹没到库尾段。该水库以及上游的溪洛渡水库布设了地震台网, 有35台仪器连续记录, 能够很好地控制库区及周边的地震。水库地震台网在2007年9月—2013年6月记录了库尾一带1级以上地震共计38次, 平均每月发生0.66次。而2013年7—9月则记录ML≥1.0地震186次, 平均水平达到每月62次, 已经接近以往月均值的100倍, 可判别为诱发地震。同期还记录1级以下地震553次, 在强震背景区发生大量小地震已经引起巨大反响。震源位置采用3维速度模型进行重新修订, 发现这些地震有94%发生在0~5km深度范围。利用水库地震台网的观测资料, 取垂直向记录到直达P、S波的最大振幅, 得到库尾一带蓄水之前9个、蓄水后69个小地震的震源机制, 并进一步利用这些震源机制反演了南、北2个区的应力场, 以期通过分析震源机制和应力场变化, 探索水库诱发地震发生的特点及成因。结果显示, 在蓄水后69个震源机制中走向滑动类型占最多, 存在较多过渡类型, 倾向滑动的正断层、逆冲断层数目较少, 震源机制空间取向复杂、破裂类型多样, 显示区域应力场对小震的控制较弱。利用这些震源机制反演得到南、北2个区的应力场差别较大, 状态不均匀, 北区呈现挤压应力状态, 而南区呈现弱拉张状态, 均与区域应力场不一致。穿过库尾的猰子坝断裂是活动断裂, 却没有控制诱发地震, 有可能表明水库蓄水抑制了逆断层的活动。库尾区分布碳酸盐岩、灰岩, 存在溶洞。分析认为库水涌入溶洞, 渗透到裂隙、节理, 导致孔隙压力增加, 摩擦强度、岩石破裂强度降低以及库水载荷加大造成弹性变形等共同作用是诱发地震的成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溪洛渡库首区蓄水后震源机制分析
刁桂苓, 王曰风, 冯向东, 王晓山, 冯志仁, 张洪智, 程万正, 李悦, 王利兵
地震地质    2014, 36 (3): 644-65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3.008
摘要619)      PDF(pc) (2667KB)(1342)    收藏

目前世界第三大水库溪洛渡的库首区遍布碳酸盐岩、灰岩,存在溶洞,蓄水后水位升高140m左右,随之发生6 000多次地震,但绝大多数是1级以下微震,最大震级仅仅ML3;集中在库岸两侧10km、深度5km、从大坝向上游沿库盆40km长度的范围内。微小地震对于水库、大坝的安全没有产生影响。使用较为密集的水库数字地震台网资料反演得到蓄水前后700多次地震的震源机制,并进一步反演了全区和分区的应力场,发现:震源机制空间取向复杂、破裂类型多样,应力状态不均匀、不稳定。与他人使用大量天然地震资料反演的区域应力场不一致,表明水库诱发地震没有受到区域应力场的严格控制。分析认为库水涌入溶洞、渗透到裂隙、节理,原来存在的小断层面或者间断面的孔隙压力增加,摩擦强度、岩石破裂强度降低以及库水载荷加大造成弹性变形等共同作用是地震的成因。并且首先主要释放的是已经积累的区域应力、局部应力,然后才表现出以库水载荷产生的附加应力为主。库首区没有较大的活动断层,2014年库水位将再度升高数十m,伴随裂隙的贯通,应力场的调整,回流的库水淹没库盆上游,还会发生中小地震乃至中等强度地震。溪洛渡水库大坝抗震设防水准较高,不会造成安全问题。建议在诱发地震继续活动期间,尽早实施详细的水文地质、地球物理探测,提供精细的科学资料,为确定诱发地震的成因、寻找控制诱发地震的技术条件,以减轻突发事件的影响,为其他类似水库发挥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3. 考虑到时误差的地震定位算法及其在四川地区2001-2008年地震定位的应用
万永革, 盛书中, 程万正, 张致伟, 武晔, 赵晓燕, 卜玉菲, 薛志芳, 刘金丽
地震地质    2012, 34 (1): 1-1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2.01.001
摘要1291)      PDF(pc) (624KB)(1597)    收藏

精确的地震位置对于地震活动性、地震层析成像和地壳应力场反演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对于地震速报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将观测到时的不确定性、台站高程、地震震源深度进行约束的同时,根据反演理论给出了地震震源位置精确估计和误差估计的方法。该算法联合考虑Pg波、Sg波、Pn波和Sn波的到时进行反演,数据量的增加可以增强地震位置的准确性,并可同时应用于地方震和区域地震。采用模拟数据对该地震定位算法进行检验发现,该算法在观测数据的不确定性不等时明显优于其他方法。将该算法应用于四川地区2001-2008年间的地震定位,得到的地震位置更加符合地震的丛集性并集中于断裂带附近。这些结果为四川地区的地震活动性、断层构造以及地震层析成像研究打下了基础,并且为汶川地震之前的地震活动前兆研究也提供了有益帮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
4. 川滇地块的震源力学机制、运动速率和活动方式
程万正, 刁桂苓, 吕弋培, 张永久, 李桂芳, 陈天长
地震地质    2003, 25 (1): 71-87.  
摘要1662)      PDF(pc) (7104KB)(833)    收藏
用442次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了川滇次级地块应力场的优势方向.使用771次3级左右地震的滑动角λ参数统计确定震源断层的错动方式,并用中强地震P波初动解的N轴仰角的统计分布结果得到的震源断层错动或滑动型式去佐证.拟合中强地震的矩张量速率式,计算了川滇次级地块各地震构造区的年均滑动速率,并进行比较.根据1980-2001年川青地块、雅江地块和滇中地块边界断裂带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定期复测结果,分析了水平和垂向年均形变速率.川滇地块间的运动是不均匀的.川青地块的运动方向为SEE.雅江地块压应力场优势方向为SSE,相对川青地块的运动速率更大.滇中地块承袭雅江地块的运动方向,略偏东.密支那滇西地块压应力场有2组优势方向,存在向NE方向的推挤和SSE方向的逃逸,活动速率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