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震波衰减特征及地震震源参数研究
臧阳, 俞言祥, 孟令媛, 韩颜颜
地震地质    2021, 43 (6): 1638-165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6.016
摘要698)   HTML19)    PDF(pc) (9932KB)(248)    收藏

文中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2010—2019年中小地震三分量S波数据, 采用联合反演方法, 获得了研究区的地震波几何衰减模型、 Q值、 区内444次地震的震源参数以及118个台站的场地响应结果。研究显示, 青藏高原东北缘几何衰减符合三段式分段函数形式, 在该几何衰减模型的基础上, 非弹性衰减模型满足Q(f)=401.8×f0.2963; 在研究区内的118个台站中, 88个台站场地响应符合基岩场地特征, 20个台站场地响应存在一定的放大效应, 且多数台站的放大效应表现在高频段, 另有10个台站的场地响应计算结果整体略<1, 可能受到速度结构和Q值空间各向异性的影响。通过地方震级、 矩震级、 应力降和视应力的相关性研究, 发现矩震级与地方震级整体呈线性相关, 在矩震级相同的情况下, 地方震级与地震应力降和视应力整体呈正相关。应力降和视应力间存在较为显著的统计相关性, 在对数坐标系下呈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在矩震级相同的情况下, 地方震级较低的地震视应力与应力降的比值较高, 表明地震破裂较充分, 地震波辐射能相对较小; 地方震级较高的地震视应力与应力降的比值较低, 表明断层破裂过程中损耗的能量较小, 地震波辐射能相对较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维西-乔后断裂全新世活动与古地震
常祖峰, 常昊, 李鉴林, 毛泽斌, 臧阳
地震地质    2021, 43 (4): 881-89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4.009
摘要975)   HTML49)    PDF(pc) (18555KB)(526)    收藏

维西-乔后断裂位于川滇菱形块体的西边界, 晚第四纪活动迹象明显, 是红河活动断裂带的北延部分, 因此加强其活动性研究对深入认识滇西北地区地震地质背景和川滇块体边界构造变形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文中依据1︰5万活动断裂填图和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研究成果, 重点介绍了马头水、 石岩、 玉狮场等探槽揭示出的断裂最新活动时代和沿线古地震事件, 结果表明, 玉狮场-平坡段为全新世活动段并存在多次古地震事件。 马头水探槽揭示出的3条断层断错晚更新世-全新世洪积扇堆积, 断错的最新地层的年代为(638±40)a BP和(1 335±23)a BP。 石岩探槽西段揭露的3条断层断错的最新地层的14C测年结果分别为(4 383±60)a BP、 (4 337±52)a BP和(4 274±70)a BP; 探槽东段同样揭示发育了3条断层, 主断层下盘断错的最新地层的14C年代为(9 049±30)a BP, 上盘断错的2套断塞塘堆积的14C测年结果分别为(1 473±41)a BP和(133±79)a BP。 玉狮场探槽揭示出发育了5条活动断层, 其中F1与F2断错灰白色含砾黏土和黑色泥炭质土, 前者的14C测年结果为(1 490±30)a BP, 后者的14C测年结果分别为(1 390±30)a BP和(1 190±30)a BP; F3与F4断错灰白色含砾黏土、 黑色泥炭质土及上部褐黄色含砂黏土, 褐黄色含砂黏土的OSL年龄为(0.6±0.2)ka; F5断层断错的黏土层的14C年龄为(1 490±30)a。 盖场探槽揭示出地震楔、 软沉积构造变形和砂脉等古地震现象, 垂直错距35cm, 估计此次地震事件的时间约为28 000a BP, 震级达7级。 玉狮场探槽揭示了2次地震事件, 第1次事件的时间为(1 490±30)~(1 390±30)a BP; 第2次事件的时间约为距今600a, 推测震级达7级。 马头水探槽揭示出垂直错距约1m的地震事件, 发生时间约为600a BP, 据地震破裂带的长度、 宽度、 陡坎高度、 位错量并结合宜良M≥7地震和缅甸东吁7.3级地震的经验, 认为此次地震的震级≥7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震波衰减特征及地震震源参数研究
臧阳 俞言祥 孟令媛 韩颜颜
地震地质   
录用日期: 202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