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水库诱发地震的震例比较与分析
马文涛, 蔺永, 苑京立, 李海鸥, 徐长朋, 罗佳宏
地震地质    2013, 35 (4): 914-92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4.020
摘要1603)      PDF(pc) (5974KB)(2465)    收藏

以水库诱发地震震例数据库为基础,借鉴统计学原理,分析了全球已发震水库的150个震例在地震活动性、震源机制、构造地质和水文地质等方面的主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水库诱发地震发生在水库周围并在蓄水过程中,多数在距库岸10km范围之内、震源深度<10km,少数沿着断裂带、溶洞、(温)泉等渗水通道向外延伸至十多km,甚至更远;水库诱发地震活动的频次和震级与库水水位变化呈现相关关系,大部分最大震级地震发生在首次达到最高水位之前或者之后的2~3个蓄水周期内,之后发生最高震级的水库诱发地震概率较少;水库诱发地震序列完整,一般多为“前震-主震-余震”或“前震-震群-余震”型,以1~3级微震居多,因此b值多在1左右;水库诱发地震具有较高的震中烈度、地震动频率和地面峰值加速度,但随距离增加烈度衰减很快;水库地震应力降明显小于同一级别的天然地震应力降,震源尺度大于同一级别的天然地震;水库诱发地震的发震地段具有良好的库水渗透的岩性条件和构造条件,张性断裂带、未胶结的断裂面、岩溶、(温)泉等成为库水的渗透通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
2. 使用灰色聚类方法评估长江三峡水库湖北不同库段水库诱发地震的震级上限
马文涛, 徐锡伟, 于贵华, 苑京立, 徐长朋, 蔺永
地震地质    2012, (4): 726-73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2.04.015
摘要1030)      PDF(pc) (2186KB)(896)    收藏

利用150例水库诱发地震震例和532个国内大型水库资料,使用灰色聚类方法,按库深、库容、区域应力状态、断层活动性、岩性介质条件和地震活动背景等6个诱震因素,统计出相应的发震比例数,以此作为水库地震预测指标。再根据长江三峡水库坝址区、香溪河口及仙女山断裂带过江段、泄滩西和巴东及神龙溪两岸的6个独立的诱震因素,评估各段的水库诱发地震震级上限。计算结果表明长江三峡水库坝址区震级上限<3级,香溪河口及仙女山断裂带过江段4~5级,泄滩西<3级,巴东北岸及神龙溪两岸震级3~4级。并得到了长江三峡水库蓄水后实际地震情况的验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
3. 紫坪铺水库与汶川地震关系的讨论
马文涛, 徐长朋, 张新东, 徐锡伟, 李海鸥, 苑京立
地震地质    2011, 33 (1): 175-19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1.017
摘要3601)      PDF(pc) (1444KB)(4868)    收藏

利用紫坪铺水库专用地震台站和加密地震台站资料,使用双差法完成了震前930次地震、汶川8级主震和5, 789次余震的重新定位,探讨了紫坪铺水库与汶川地震之间的关系,获得了有利于证明它们之间密切关联的事实: 1)紫坪铺水库2005年蓄水之后出现了水磨、深溪沟和都江堰震群,地震应变能释放增加了200%,与库水位变化密切相关,在汶川地震前呈现出加速释放的现象; 2)野外调查表明存在1条贯穿紫坪铺水库库区、走向NE的同震地表破裂带,与中滩铺断层位置一致; 3)余震分布以中滩铺断层为界,西北上盘多,东南下盘少; 4)利用P波初始到时重新确定出的汶川主震发震时刻为27分59.5秒,初始破裂深度在6~9km左右,直接位于水磨震群之下; 5)汶川主震与发生在2008年4月5日水磨震群中的1次小震的各个台站到时差相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2)
4. 汶川8.0级地震后紫坪铺水库库区地震的分布特征
李海鸥, 马文涛, 徐锡伟, 谢蓉华, 苑京立, 徐长鹏
地震地质    2010, 32 (4): 607-61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0.04.008
摘要2236)      PDF(pc) (1434KB)(789)    收藏
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紫坪铺水库库区12个地震台站2009年记录的857个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获得了815个地震的震源位置。定位结果显示库区有3个地震相对集中区域,在各个集中区域地震震源深度的分布特征各不相同。与已有的汶川8.0级地震前库区地震精定位的研究结果相比较,汶川8.0级地震后库区地震相对集中区域的位置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6)
5. 三峡水库泄滩西地区地震双差定位及成因分析
李海鸥, 马文涛, 徐锡伟, 苑京立, 徐长鹏
地震地质    2010, 32 (4): 564-56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0.04.004
摘要1680)      PDF(pc) (1983KB)(1093)    收藏
利用三峡流动观测台网的地震记录,采用双差定位法对三峡水库泄滩西的136个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重新定位后,地震在E-W、N-S和U-D 3个方向的均方根偏移分别为0.38、0.33和0.98km。定位结果表明:水库北岸碎屑岩区地震震源深度4~5km,地震从浅到深呈线性分布,为断层破裂型水库诱发地震;水库南岸灰岩区地震震源深度2~3km,地震略呈发散分布,具有岩溶塌陷型水库诱发地震的特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
6. 长江三峡水库诱发地震加密观测及地震成因初步分析
马文涛, 徐长朋, 李海鸥, 苑京立, 徐锡伟, 张新东, 张兰凤
地震地质    2010, 32 (4): 552-56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0.04.003
摘要1927)      PDF(pc) (5883KB)(1693)    收藏
从2009年3月起在长江三峡水库湖北段建立了26个地震台站组成的加密台网。2009年3—12月记录到2995次ML-0.8~2.9地震。利用双差定位软件重新确定了2837次地震的精确位置。结果显示:长江三峡水库库区小震震群分布图像呈线性分布或团块状丛集分布,团块状丛集一般在距离库水边5km范围内,地震线性分布可以延伸到距库水边16km远的地方;长江三峡水库湖北段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香溪河附近的仙女山断裂北端及九湾溪断裂、泄滩乡以西的长江两岸和巴东北岸神龙溪及附近地区,震源深度<10km,平均在4km左右;库区地震活动频次与库水位升降过程正相关,说明属于水库诱发地震。巴东库区神龙溪两岸地震明显呈现出3条线性分布,通过对比该地区碳酸盐岩的分布特征,发现是由于水库蓄水后,库水从神龙溪两岸等地下暗河渗入而诱发地震的;而仙女山断裂过江段、九湾溪断裂和泄滩乡、沙镇溪镇西部地区等的地震可能与仙女山断裂带、牛口断裂或顺层解理等不连续结构面软化,导致岩体失稳而诱发了水库地震,但诱发机制仍需要进一步详细研究才能获得令人信服的结论。另外,在秭归县文化南和杨林、巴东县东壤口镇以东等地存在着煤矿开采引起的矿山诱发地震,在长江三峡库区两岸存在着一些塌陷地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