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幕府山-焦山断裂镇江段第四纪活动性
张鹏, 汪勇, 范小平, 许奎, 刘嘉彬
地震地质    2022, 44 (1): 63-7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1.005
摘要686)   HTML18)    PDF(pc) (7857KB)(212)    收藏

幕府山-焦山断裂是南京、 镇江地区的一条重要的近EW向断裂, 与镇江一带多次破坏性地震密切相关。文中通过浅层地震勘探和钻孔联合剖面探测方法, 对幕府山-焦山断裂镇江段的展布特征及第四纪活动性进行了系统研究。浅层地震勘探成果表明, 幕府山-焦山断裂倾向N, 倾角约为50°~60°, 断距约为3~7m, 以正断活动为主。桥头村场地中更新统之上的地层没有被断错的迹象, 中更新统下蜀组下部已被断层断错, 中更新统底界在断层两侧的位错量为3.2m。判断本场地幕府山-焦山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 晚更新世以来无活动迹象。金山场地断层以正断活动为主, 全新统没有断错迹象。经综合分析, 幕府山-焦山断裂镇江段的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 未发现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迹象。根据测年结果分析, 其最新活动时间在距今(222±22)ka之后、 晚更新世之前。幕府山-焦山断裂是宁镇地区一条地震危险性较强的主要断裂, 尤其是该断裂与NW向断裂的交界部位, 具备破坏性地震的孕震环境, 必须高度重视相关区域的震害防御相关工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镇江地区主要NW向断裂的第四纪活动性
张鹏, 许奎, 范小平, 张媛媛, 汪勇, 郝景润
地震地质    2021, 43 (1): 144-15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1.009
摘要722)   HTML    PDF(pc) (8838KB)(245)    收藏
五峰山-西来桥断裂和丹徒-建山断裂是镇江地区2条主要的NW向断裂, 可能与镇江多次破坏性地震相关。 文中通过浅层地震勘探和钻孔联合剖面探测方法, 对五峰山-西来桥断裂和丹徒-建山断裂的展布特征及第四纪活动性进行了系统研究。 五峰山-西来桥断裂在浅层地震剖面上倾向NE, 倾角约为60°, 断距约为5~9m, 以正断活动为主; 大路镇场地上, 该断裂断错的最新地层为中更新统底部, 位错量为2m, 判断五峰山-西来桥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早期。 丹徒-建山断裂在浅层地震剖面上倾向SW, 倾角约为50°~55°, 断距约为2~7m, 以正断活动为主; 访仙镇场地上, 中更新统之上的地层没有被断错的迹象, 中更新统底部可能被断层影响, 判断丹徒-建山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早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福建地区地壳上地幔顶部三维速度结构及构造意义
李细兵, 熊振, 范小平, 陶小三, 彭小波
地震地质    2019, 41 (5): 1206-122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5.009
摘要617)   HTML    PDF(pc) (11569KB)(161)    收藏
地壳介质的非均一性对反演上地幔顶部速度和地壳厚度具有重要影响。文中对福建地区地壳上地幔顶部的速度结构进行联合反演,结果显示福建地区地壳浅层主要以高速异常特征为主,与区域内山脉特征相对应,而在中下地壳主要以低速异常为主,区域内速度异常与区域断裂构造密切相关。该结论进一步证实沿政和-大埔断裂带存在低速带,但低速异常主要出现在深20~30km的中下地壳部分,与前人所得的低速异常区相比范围更大,出现深度更深。联合反演结果显示福建陆域地壳厚度为28~35km,地壳在沿海地区偏薄,向内陆逐渐变厚,与接收函数的结果较为一致,且发现沿永安-晋江断裂东侧存在显著的地壳减薄特征。上地幔顶部速度结果显示在政和-大埔断裂带西侧以高速异常为主,在福州盆地及沿海区域表现为低速异常。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大地电磁测深揭示的1668年郯城8.5级地震震中地壳精细结构
翁爱华, 李建平, 范小平, 李斯睿, 韩江涛, 李大俊, 李亚彬, 赵祥阳, 唐裕
地震地质    2018, 40 (2): 396-40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2.008
摘要1137)      PDF(pc) (5758KB)(931)    收藏
了解1668年郯城8.5级大地震震区深部电性结构,对获得郯城大地震的发震原因有重要的作用。在距离该震中20km远的南侧位置,布置了1条大地电磁剖面。剖面长度约50km,由17个测点组成,点距平均3km。观测采用十字形布极,测量时间为20h。在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利用高斯-牛顿反演理论对TE+TM模式数据进行反演,获得了剖面地壳范围内的电性结构。分析认为:剖面域郯庐断裂带由5条断裂组成,自东向西依次编号为F0到F4;其中F1为主控断层,W倾,高角度,穿透岩石圈,但该断层已经转化为隐伏断层,为E倾的断层F0所推覆;F2、F3 E倾,倾角在45°左右,深部被F1截断;F4浅部E倾,但深部逐渐转为W倾,并断穿整个地壳,在莫霍面与F1会合为1条深大断裂。F2、F3、F4与F1形成的整个断裂呈现花状构造特征,反映了郯庐断裂带的走滑性质,表明自燕山晚期—喜山早期郯庐断裂带发生了强烈拉张正断活动;而主控断层F1 W倾,并为E倾F0断层所推覆,预示扬子地块受太平洋板块W向俯冲挤压而俯冲到华北板块下,郯庐断裂带由原先的拉张走滑特征叠加了现今的挤压特征。结合本次研究成果,推测1668年8.5级地震发生在断裂F1和F3相交位置,震源深度15km。正是由于上述断层结构及构造应力场的变化和转换,特别是太平洋板块向W俯冲挤压,导致苏鲁隆起沿F0逆冲,诱发深部F1的活动,连带造成F3活化形成1668年大地震,并调整应力分布状态的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青藏高原东南缘及邻区地壳介质非均匀性谱结构
范小平, 何奕成, 阮祥
地震地质    2017, 39 (5): 934-94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5.005
摘要562)   HTML    PDF(pc) (6650KB)(198)    收藏
用S波包络展宽法对青藏高原东南缘及邻区地壳介质非均匀性谱结构进行了研究,并以8~16Hz非均匀性谱结构为例分析了地壳介质非均匀性空间特征及其与强震孕育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地壳介质呈现强烈的、复杂的横向非均匀性。上地壳上部区域,沿龙门山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北段介质非均匀性程度相对较强,非均匀体尺度相对较小;鲜水河断裂带炉霍-道孚段、安宁河断裂带南段介质非均匀性程度相对较弱,非均匀体尺度相对较大。上地壳下部区域,沿龙门山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北段、鲜水河断裂带炉霍-道孚段、莲峰断裂沿线地壳介质非均匀性程度相对较强,沿鲜水河断裂带道孚-康定地区介质非均匀性相对较弱。中地壳,汶川-都江堰段、宝兴-康定段以及康定-石棉段介质非均匀性程度相对较强,而炉霍-康定西北地区,莲峰断裂沿线介质非均匀性程度相对较弱。对比发现中强震孕育、发生与介质非均匀性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中强震震中分布在介质非均匀性强弱过渡带上。强烈的、复杂的介质非均匀性可能与区内复杂的地质构造运动、频繁的地震活动所引起深部物质破碎、熔融及其沿断裂带的上涌、运移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郯庐断裂带宿迁段F5断裂浅层地震勘探新证据
许汉刚, 范小平, 冉勇康, 顾勤平, 张鹏, 李丽梅, 赵启光, 王金艳
地震地质    2016, 38 (1): 31-4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1.003
摘要1263)      PDF(pc) (10420KB)(1648)    收藏

郯庐断裂带沂沭段最新活动的断层一般称之为F5断层,分布于潍坊至嘉山一带,长约360km。郯庐断裂带宿迁段F5断裂的准确位置、活动时代一直以来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文中通过浅层地震勘探对F5断裂进行了系统性勘探,获取了准确的定位及其断裂发育特征。结果表明,F5断裂并未终止于原来认定的宿迁市环城南路处,而是继续向南延伸; F5断裂主要由2条相向而倾、近直立发育的主干断裂组成;在三棵树乡附近,F5断裂由3条断裂组成,且呈右阶排列,阶区长度约6km,宽度约2.5km,形成小的拉分盆地,控制了新近纪以来地层的沉积。结合钻孔联合剖面和槽探结果,判断F5断裂西边界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断裂,东边界断裂为晚更新世活动断裂,总体认为F5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断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长白山天池火山区S波包络展宽的特征
范小平, 李清河, 何海兵, 杨从杰, 金淑梅
地震地质    2009, 31 (4): 598-60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9.04.003
摘要1732)      PDF(pc) (3410KB)(611)    收藏
高频S波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其均方根(RMS)包络逐渐变宽,把这种现象称为S波的包络展宽现象。S波传播路径上随机分布的非均匀体对S波的多次前向散射和绕射作用是导致S波包络展宽现象的主要原因,因此可用S波的包络展宽现象来研究介质的非均匀性。采用S波包络峰值延时对S波包络展宽现象进行量化。S波包络峰值延时定义为S波初至与其RMS包络峰值最大值之间的时间差。文中对长白山天池火山区204个小震记录进行了S波包络展宽分析,研究发现长白山天池火山区小震S波包络展宽现象明显,S波包络峰值延时与震中距、频率呈正相关;运用统计学方法获取了长白山天池火山区不同频带下S波包络峰值延时与震中距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对认识S波包络展宽的特征以及定量研究长白山天池火山区介质的非均匀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
8. 幕府山-焦山断裂镇江段第四纪活动性研究
张鹏 汪勇 范小平 许奎 刘嘉彬
地震地质   
录用日期: 202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