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基于ALOS-PALSAR DEM的山体阴影图识别断裂线性——以西秦岭地区为例
张波, 王爱国, 田勤俭, 葛伟鹏, 贾伟, 姚赟胜, 袁道阳
地震地质    2022, 44 (1): 130-14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1.009
摘要846)   HTML21)    PDF(pc) (22166KB)(204)    收藏

在传统的断裂解译工作中, 人们更重视高分辨率的光学影像和DEM, 而对中分辨率DEM的重视程度较低。文中基于分辨率为12.5m的ALOS-PALSAR DEM和断裂线性解译标志, 对断裂几何学研究薄弱的西秦岭“V”形断裂系进行了目视解译。所得结果包括: 1)新发现了多条断裂线性带, 例如位于礼县-罗家堡断裂和两当-江洛断裂之间的以NE向为主的断裂线性带; 2)完善了已知活动断裂的几何展布图像; 3)西秦岭的断裂线性呈“V”形, NW、 NE 2组断裂的构造转换方式主要包括相互截切和弧形过渡。研究结果表明, ALOS-PALSAR DEM具有突出的断裂线性显示能力, 是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图像的有效补充。研究结果对于完善西秦岭“V”形断裂系的几何图像具有重要意义, 也是进一步深入开展断裂几何学、 运动学研究的基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青藏地块区大地震迁移规律与未来主体活动区探讨
袁道阳, 冯建刚, 郑文俊, 刘兴旺, 葛伟鹏, 王维桐
地震地质    2020, 42 (2): 297-31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2.004
摘要740)   HTML    PDF(pc) (6622KB)(566)    收藏
文中在总结中国大陆7级以上地震迁移循环特征和机理的基础上, 重点对青藏地块区7级以上地震的时空迁移特征、 机理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分析。 结果表明: 中国大陆区域性强震、 大地震活动存在时间上的丛集性和空间上的分区、 分带性, 并在时、 空上表现出迁移和循环的特征。 在过去的100多年, 存在由西向东、 由南向北迁移循环的4个大地震丛集区域, 每个区域的丛集时间约20a, 1个完整轮回时间约80a, 其机理与中国大陆最新构造活动主要受印度板块向N对亚欧板块的持续挤压、 青藏高原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顺时针旋转作用以及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所造成的附加应力场的影响有关。 自1900AD以来, 青藏地块区经历了3个地震活动的丛集高潮期(也称为地震系列), 即1920—1937年的海原-古浪地震系列、 1947—1976年的察隅-当雄地震系列和1995年至今的昆仑-汶川地震系列(主体活动区为巴颜喀拉地块)。 这3个地震系列主体活动区的迁移图像反映了青藏地块区构造活动从块体周缘边界构造带逐渐向内会聚、 高原内部发生挤压隆升和向SE挤出等现今构造变形过程。 分析表明, 已经持续20余年的昆仑-汶川地震系列可能趋于结束, 未来20a中国大陆7级大地震的主体活动区可能迁移到青藏地块区周缘的边界构造带上, 重点是东部边界构造带(即广义的南北地震带), 同时应关注北部柴达木地块边界带等区域的主干活动断裂中大地震空区、 空段等孕震有利部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利用地貌形态估算西秦岭-松潘构造结及邻区的下地壳黏滞系数
魏聪敏, 葛伟鹏, 张波
地震地质    2020, 42 (1): 163-18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1.011
摘要502)   HTML3)    PDF(pc) (6059KB)(392)    收藏

西秦岭-松潘构造结下地壳黏滞系数的定量化研究是理解青藏高原东缘及东北缘动力过程的基础。 为进一步认识该区域岩石圈动力学的演化过程, 建立下地壳流与不同时间尺度岩石圈变形特征的相互联系, 文中以下地壳管道流模型为基础, 利用地貌形态估算下地壳的黏滞系数, 探讨深部岩石圈流变学过程如何作用于上地壳形变和构造地貌特征; 同时结合GPS速度场分析现今的地壳形变, 进一步研究区域弥散构造变形过程。 结果表明: 1)若尔盖-红原盆地北侧及东北侧下地壳的黏滞系数小于东侧及东南侧; 2)下地壳流具有向NE低黏滞系数区流动的趋势, 较好地解释了该区域的造山运动过程、 弧形等高线分布及“V”形展布断裂的发育; 3)GPS数据揭示的现今地表运动方向与黏滞系数反演的下地壳历史演化方向一致, 说明下地壳与上地壳可能具有良好的耦合特征。 研究结果最终为解释不同走向和性质的断裂系发育、 造山带形成、 宏观地貌发育特征以及深入探讨青藏高原东北缘岩石圈的流变学和隆升动力学提供了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阿拉善地块南部雅布赖山前断裂的运动学特征及意义初探
俞晶星, 郑文俊, 雷启云, 邵延秀, 葛伟鹏, 马严, 李又娟
地震地质    2013, 35 (4): 731-74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4.004
摘要1288)      PDF(pc) (11842KB)(4416)    收藏

雅布赖山前断裂位于阿拉善块体中部的雅布赖山东南侧,断裂全长约120km,整体走向为N60°E,倾向SE,正断性质,局部发现左旋走滑特征。通过卫星影像解译及野外地质填图,并结合断裂几何结构与断错地貌特征将断裂分为3段:雅布赖盐厂段(西南段)、阿贵庙段(中段)、海布勒格段(东北段)。其中,雅布赖盐厂段长约35km,新活动特征明显,最新一次事件陡坎高度约 1m,保存了新鲜的自由面,表明最后一次事件离逝时间较短。阿贵庙段长约31km,断裂整体沿基岩山前分布,几何结构单一,部分地段距山前1~2km处发现分支断裂。海布勒格段长约15km,断错多级地貌面,局部发现最新地表破裂,但不连续,其陡坎高0.5~1.5m。雅布赖山前断裂以正断性质为主,它的形成主要是受到NW-SE方向的区域拉张作用,局部的左旋特征可能是由于受到青藏高原往NE向扩展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
5. 2010年玉树地震震前甘孜-玉树断裂形变场分析
王阎昭, 王敏, 沈正康, 葛伟鹏, 王康, 王凡, 孙建宝
地震地质    2011, 33 (3): 525-53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3.003
摘要1832)      PDF(pc) (673KB)(1185)    收藏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W6.9地震发震断层为甘孜-玉树断裂NW段。断裂错动速率的准确估计能够为认识发震断裂的结构和地震的孕震过程提供帮助,甘孜-玉树断裂周边地区(89°~103°E,28°~39°N)1999-2007年的GPS观测使之成为可能。去除受到断裂锁定效应或其他断裂位错影响的数据后,将跨断裂剖面上的台站速率分解为平行断层和垂直断层2个分量,并进一步估算得到风火山断裂、甘孜-玉树断裂和鲜水河断裂NW段左旋走滑速率分别为(6.1±1.9)、(6.6±1.5)和(10.2±0.7)mm/a。结合该地区地质学研究结果,推测甘孜-玉树-鲜水河断裂自西向东逐段增强的走滑速率反映了不同区域地壳对印藏碰撞造成形变的转换、吸收方式之差异。甘孜-玉树断裂现今分段错动速率的定量估计为该断裂的深入研究和青藏高原变形发展过程的认识提供了宝贵数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甘肃高台合黎山南缘发现地震地表破裂带
郑文俊, 张培震, 袁道阳, 葛伟鹏, 刘建辉
地震地质    2009, 31 (2): 247-25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9.02.005
摘要2454)      PDF(pc) (8121KB)(936)    收藏
据最新野外考察发现,位于河西走廊中段北部的合黎山南缘断裂东段有2条较新的地震地表破裂带遗迹,破裂带长度分别为7km和10km,保存较为完整,认为其为较近的一次地震活动所致。根据该地区历史地震资料和目前该地区的研究程度,该地震地表破裂带可能与2次历史地震(公元180年表氏8级地震、公元756年张掖-酒泉7级地震)中的其中之一或与一次漏记的历史强地震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2)
7. 兰州市地震活断层探测新进展
袁道阳, 王兰民, 何文贵, 刘百篪, 葛伟鹏, 刘兴旺, 梁明剑, 郑文俊
地震地质    2008, 30 (1): 236-249.  
摘要2266)      PDF(pc) (8796KB)(1004)    收藏
文中综述了兰州市地震活断层探测的最新进展情况。通过航、卫片解译,地质地貌调查,地球化学探测,浅层人工地震探测,电法探测,钻孔探测,特别是大型探槽等综合研究,对兰州市7条目标断层的新活动性提出了新的认识。修改了4条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即金城关断层、雷坛河断层、寺儿沟断层和西津村断层等前人提出为QP3活动断层,探测结果为QP1-QP2断层;特别是否定了穿过市区的晚第四纪活动的刘家堡断层(Qh)和深沟桥断层(QP3),明确了马衔山北缘断层西段为晚更新世—全新世活断层,并为1125年兰州7级地震的发震断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1125年兰州7级地震地表破裂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宋方敏, 袁道阳, 陈桂华, 葛伟鹏, 程建武, 苏鹤军, 陆斌, 何文贵
地震地质    2007, 29 (4): 834-844.  
摘要2666)      PDF(pc) (25851KB)(645)    收藏
根据马衔山北缘断裂西北段1/10000条带状地质填图和史料考证资料,对兰州1125年7级地震的极震区范围、发震断层、地表破裂类型及分布特征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该次地震的极震区范围位于兰州市及其西南,震中在咸水沟一带,发震断层为马衔山北缘断裂西北段咸水沟—马泉沟小段。该次地震形成了长约7km,宽300~1000m的地表破裂,其破裂类型有地震断层、地震陡坎、地震裂缝、地震滑坡、地震陷坑等。其中可细分为2小段,东南小段为麦地湾—咸水沟段,由两条平行的地表破裂组成;西北小段为大马家滩—马泉沟段,由单条地表破裂组成。根据大比例尺平、剖面图实测,该次地震的左旋位移量2.4~2.5m,垂直位移量0.45~0.92m。文章最后,对地震的构造背景进行了讨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734年天水7级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分析
雷中生, 袁道阳, 葛伟鹏, 何文贵, 刘兴旺
地震地质    2007, 29 (1): 51-62.  
摘要2170)      PDF(pc) (945KB)(1288)    收藏
根据历史地震资料的考证结果,734年天水地震的极震区位于秦州中都督府、麦积都尉一带,今天水市秦城区、北道区和麦积山一带,震中烈度达Ⅹ度,震级7 1/2级左右。其等震线长轴方向为NW向,大致与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的甘谷-武山断裂段相吻合,极震区正好位于甘谷-武山断裂段的东端。综合分析认为,734年天水7 1/2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为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的甘谷-武山断裂段东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甘肃马衔山北缘断裂西北段几何结构及其新活动
宋方敏, 袁道阳, 陈桂华, 程建武, 张兰凤, 何文贵, 葛伟鹏, 苏鹤军, 陆斌
地震地质    2006, 28 (4): 547-560.  
摘要1837)      PDF(pc) (6043KB)(1153)    收藏
甘肃马衔山北缘断裂在大地构造上属昆仑-祁连-秦岭加里东-华力西造山系,其西北段位于兰州中生代盆地内部.通过对该段的1:10000条带状地质填图,弄清了其几何结构,获取了新活动时代、活动性质的若干地质地貌证据和年龄证据.结果表明,该段断裂由咸水沟-马泉沟、新城沟和青石咀3小段构成,其中咸水沟-马泉沟小段晚更新世-全新世活动,活动性质以左旋走滑为主,新城沟和青石咀两小段晚更新世以来未见活动.全新世晚期以来,咸水沟-马泉沟小段的左旋位移量5~8m,位移速率0.5~1.72mm/a.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基于ALOS-PALSAR DEM识别断裂线性——以西秦岭“V”形断裂系为例
张波 王爱国 田勤俭 葛伟鹏 贾伟 姚赟胜 袁道阳
地震地质   
录用日期: 202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