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大地电磁三维反演云计算系统toPeak的设计与实现
刘钟尹, 陈小斌, 蔡军涛, 崔腾发, 赵国泽, 汤吉, 欧阳飚
地震地质    2022, 44 (3): 802-82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3.015
摘要713)   HTML27)    PDF(pc) (9259KB)(168)    收藏

三维反演是大地电磁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已有的三维反演算法程序使用繁琐、 操作不便, 导致三维MT反演的实用化进度缓慢。 为此, 我们采用Delphi语言自主研发了大地电磁三维反演云计算系统toPeak。 文中对三维MT反演云计算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 确定了系统结构和功能模块; 阐述了toPeak各部分的设计结构和主要功能; 介绍了云反演的流程, 并展示了使用toPeak进行三维云反演的案例。 toPeak已实现较大规模的大地电磁三维反演所需的全部功能, 可对较大规模的大地电磁三维实测资料进行网格化、 流程化资料处理、 反演与解释, 为大地电磁三维反演实用化提供了一种有力工具。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地震预测人工源极低频电磁新技术(CSELF)和第一个观测台网
赵国泽, 王立凤, 詹艳, 汤吉, 肖骑彬, 陈小斌, 王继军, 蔡军涛, 汪晓, 杨静
地震地质    2012, (4): 576-58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2.04.004
摘要945)      PDF(pc) (2840KB)(1208)    收藏

地震预测人工源极低频电磁技术(CSELF)是一种新技术,大功率人工源信号在 "波导"中传播,可覆盖数千km的距离范围。信号频带包括传统电、磁法不曾包含的,对地震电磁异常现象敏感的极低频及其附近频率的电磁场信号。利用台网进行观测,既可监测空间电磁场的分布及其变化,又可监测台站地下电阻率结构及其变化,利于实现对地震电磁异常的4维监测。在过去10多年的研究和试验中,2次观测到地震前的电磁异常。利用CSELF台网式的观测表明,人工源信号的数据具有稳定的、高信噪比的优势。现在中国具有一定规模的第一个CSELF观测台网正在建设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
3. 云南宁洱MS 6.4地震震后电磁效应
徐光晶, 汤吉, 陈小斌, 肖骑彬, 王继军, 蔡军涛, 王立凤, 詹艳, 汪晓
地震地质    2009, 31 (2): 305-31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9.02.011
摘要2278)      PDF(pc) (1786KB)(1064)    收藏

2007年6月3日宁洱县境内发生6.4级地震,在地震区跨越宁洱东支断裂进行了为期14d的余震序列宽频带电磁异常连续观测。在固定台站的电场和磁场时间序列记录中,观测到多次余震事件的电磁同震现象。取每2h观测资料进行了加窗傅氏变换,得到不同频率的功率谱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结果表明,MS3.0以上的余震发生前后,电磁场各分量频率谱峰值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地震后的峰值波动也许与时间域的同震效应相对应,而地震前发生的峰值跳跃有可能为电磁前兆现象。此外,本文对同震电磁信号产生机理进行了讨论,推测这种现象可能与地震发电机机制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强余震观测的电磁同震效应
汤吉, 詹艳, 王立凤, 徐建郎, 赵国泽, 陈小斌, 董泽义, 肖骑彬, 王继军, 蔡军涛, 徐光晶
地震地质    2008, 30 (3): 739-745.  
摘要2334)      PDF(pc) (730KB)(1276)    收藏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发生后,在武都汉王地震台及其附近地区进行了为期22d的余震序列电磁异常连续监测,观测到多次余震事件的电磁同震现象。通过与汉王强震台的地震记录数据比较发现,同震信号存在于所有的电场和磁场记录分量中,它们与地震波的到达同步,而不是在地震发生的时刻出现。地震发生时的电磁辐射信号似乎在记录数据中有所显示,但是与地震波到达观测点时的电磁信号相比幅度要小得多。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8)
5. 宁洱地震区深部电性结构及发震构造初析(一)
汪晓, 赵国泽, 汤吉, 肖骑彬, 陈小斌, 王继军, 蔡军涛
地震地质    2008, 30 (2): 516-524.  
摘要1874)      PDF(pc) (3193KB)(1084)    收藏
在2007年6月3日宁洱6.4级地震区进行了宽频带(1000~1/4096Hz)大地电磁观测,采用了远参考道技术和Robust技术对观测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了视电阻率和相位曲线、二维偏离度及区域电性结构方向,采用非线性共扼梯度(NLCG)二维反演技术对实测资料进行了反演,得到了与实测曲线拟合程度较高的反演模型。从二维解释结果可以看出:横向上,以12号测点为界,明显地划分为2个不同的电性分区,推测存在具一定延伸的断裂构造。纵向上,30km深度以上大致可分为4个电性层:1)中、新生代盆地沉积层(Mz—Cz),厚约1km。2)古生代沉积层(Pz),厚约5km。3)壳内高导层(HCL)。4)中、下地壳(MLC)。其中壳内高导层埋深在12号点左右存在较大的差异,推测在12—13号点下高导层顶部存在壳内的滑脱构造。宁洱地震震源深度为5km,文中所推测的滑脱构造位于这一层位上。认为该滑脱构造为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大地电磁三维反演云计算系统toPeak的设计与实现
刘钟尹 陈小斌 蔡军涛 崔腾发 赵国泽 汤吉 欧阳飚
地震地质   
录用日期: 202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