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大地电磁数据揭示的1303年洪洞8级地震区精细结构
赵凌强, 詹艳, 王庆良, 孙翔宇, 韩静, 操聪, 张松, 蔡妍
地震地质    2022, 44 (3): 686-70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3.008
摘要713)   HTML32)    PDF(pc) (4532KB)(169)    收藏

文中利用相位张量分解技术、 三维NLCG反演方法对一条跨过1303年洪洞8级地震区、 长160km的大地电磁剖面的数据进行了分解和反演计算, 再结合研究区及其附近的形变场、 最新地震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结果以及2008年1月—2012年12月的小地震精定位结果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 霍山山前断裂是研究区内明显的大型电性边界带, 在中深部表现为低阻特征, 贯穿了整个地壳尺度, 该断裂为NNE走向的右旋正断裂, 可能是划分鄂尔多斯地块和华北地块的基底断裂。以霍山山前断裂为界, 西侧鄂尔多斯地块表现为层状的稳定构造环境, 而东侧华北地块的中下地壳岩石圈破坏严重且存在减薄的趋势。大地电磁探测结果支持1303年洪洞8级地震的发震断裂为霍山山前断裂的观点, 地震可能发生在霍山山前断裂下方的低阻体中, 震源深度可能介于10~20km之间。1303年洪洞8级地震的孕震环境可能受多重因素控制, 研究区东侧中下地壳可能存在的软流圈物质不断上涌引起了华北地块的区域拉张作用, 进而导致霍山山前断裂发生倾向滑动可能是地震的主控因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利用面波频散和接收函数联合反演中国境内天山及邻区的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
孔祥艳, 吴建平, 房立华, 蔡妍, 范莉苹, 王未来
地震地质    2020, 42 (4): 844-86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4.005
摘要637)   HTML    PDF(pc) (11310KB)(150)    收藏
天山造山带是现今世界上最活跃的陆内造山带之一, 研究这一地区的壳幔深部结构对认识天山造山深部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文中利用新疆测震台网52个固定地震台站和在天山地区新布设的11个流动地震台站为期1a的观测数据, 采用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中国境内天山及邻区(41°~48° N, 79°~91° E)10~50s周期范围内瑞利(Rayleigh)面波的相速度分布图像, 通过面波和接收函数联合反演揭示了中国境内天山地区(41°~46° N, 79°~91° E)的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和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 结果表明, 在天山北部和天山南部盆山接触带附近的地壳内部存在多个明显的低速层, 北部边缘和南部边缘的壳内低速区结构特征及分布范围存在明显差异。 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结果, 我们推测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向天山造山带的俯冲主要发生在中国境内天山造山带的中部, 其中天山南缘的俯冲比北缘的范围大, 东部地壳的俯冲不明显或处于俯冲的早期阶段。 天山造山带内部的地壳存在多个低速层分布的地区, 它们大多与目前正在发生强烈隆升的区域相对应。 文中得到的S波速度结构可为天山造山带的分段性及盆山耦合类型的差异性等研究提供新的深部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