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乌兰乌拉湖-玉树断裂东段晚第四纪滑动速率
黄学猛, 杜义, 何仲太, 马保起, 谢富仁
地震地质    2011, 33 (4): 889-90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4.013
摘要1138)      PDF(pc) (1140KB)(1500)    收藏

乌兰乌拉湖-玉树断裂是巴颜喀拉地块与羌塘地块分界地带的一条重要活动断裂。该断裂东段晚第四纪以来活动强烈,断错地貌特征明显,为全新世活动的左旋逆冲断裂。利用后差分GPS对阶地与洪积扇断错地貌进行了精细测量,并结合碳十四(14C)和光释光(OSL)测年结果对地貌面年代进行限定,获得该断裂东段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垂直位错量为5.5~6.3m,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23~0.28mm/a; 全新世以来的垂直位错量为2.2~4.3m,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40~0.63mm/a; 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左旋滑动速率为4~6mm/a。为该断裂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和相邻活动地块的运动学特征探讨提供了基础资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龙陵-瑞丽断裂(南支)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特征
黄学猛, 杜义, 舒赛兵, 谢富仁
地震地质    2010, 32 (2): 222-23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0.02.005
摘要1630)      PDF(pc) (2811KB)(1422)    收藏
遥感影像解译和野外地质地貌调查表明,龙陵-瑞丽断裂(南支)北段是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张性正断的区域性活动断裂。根据一些断错地貌点的大比例尺填图、实地测量及其年代学分析,确定了该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断裂,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2.2mm/a,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6mm/a;全新世以来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1.8~3.0mm/a,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5mm/a。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滑动速率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变化不大,反映了该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强度比较平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北川以北段的基本特征
李传友, 叶建青, 谢富仁, 郑文俊, 韩用兵, 刘玉法, 王伟涛, 魏占玉, 赵冬, 马保起, 任俊杰
地震地质    2008, 30 (3): 683-696.  
摘要2717)      PDF(pc) (9187KB)(1869)    收藏
对北川-青川间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的野外地质调查表明,在这一段内主要存在一条地震地表破裂带,总体沿北川-青川断裂带分布。沿黄家坝、陈家坝、桂溪、平通、南坝、石坎等地的观察显示,该段地表破裂沿走向连续分布,结构单一,破裂长度为60~90km,地表破裂没有到达青川县关庄镇。可观察到的破裂长度在北川北至石坎之间,长62km,走向总体为20°~55°,运动学性质主要为右旋走滑逆冲。地震形成的地表破裂主要表现为垂向上的地表拱曲,指示了深部断层的逆冲性质;在水平运动方向上则主要表现为右旋走滑,不存在左旋走滑分量。地震地表破裂显示的同震垂直位移从西南段黄家坝的3m左右,向东北逐渐降低至南坝、石坎的1.5m左右;右旋水平位移没有明显变化或者略有增加,一般在1.5~2.0m之间。地表破裂特征表明,引起本次汶川MS8.0地震的发震构造是映秀-北川-青川断裂带,该断裂以逆冲运动为主,兼具右旋走滑分量,逆冲方向由NW向SE。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乌鲁木齐市区断层附近原地应力测量研究
李宏, 谢富仁, 刘凤秋, 董建业, 孙启伟
地震地质    2007, 29 (4): 805-812.  
摘要1515)      PDF(pc) (5191KB)(838)    收藏
利用水压致裂原地应力测试技术,在乌鲁木齐市区碗窑沟断裂东段、雅玛里克断裂东段和西山断裂带中、东段开展了断层附近原地应力测量研究,得到了地表浅部构造应力的大小、方向和分布特征。钻孔HFZK3位于碗窑沟断裂东段的南侧,孔深62.13m;钻孔HFZK5位于雅玛里克断裂东段的南侧,孔深30.00m;钻孔HFZK9和HFZK12都位于西山断裂带的中、东段,孔深分别为34m和54.5m。根据实测的地应力资料,断层附近最大水平主压应力方向为NE—NEE向,与区域构造应力SN—NNE向主压方向有一些差异,说明受断层活动影响,断层附近的应力状态与区域应力场明显不同。利用地应力实测资料研究了断层的活动性,在测量深度域内水平和垂直应力的关系为σHhv,该应力状态有利于逆断层活动,与地质资料反映的以逆断层活动为主基本一致。利用库仑摩擦滑动准则,摩擦强度取0.6~1.0进行分析,断层附近的现今地应力状态达到或超过产生逆断层摩擦滑动的临界值,表明测区现今构造活动以逆断层为主。研究区的3条断层不具备发生走滑断层活动的可能性,其中雅玛里克断裂东段、西山断裂带中段和东段具有发生逆断层活动的可能性,相比而言,西山断裂带中段危险性更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9)
5. 乌鲁木齐地区活动断裂强震复发概率模型研究
张永庆, 谢富仁, 王峰
地震地质    2007, 29 (4): 776-786.  
摘要1746)      PDF(pc) (8173KB)(1031)    收藏
基于乌鲁木齐地区活动断裂的定量研究和区域地震活动性的分析,特别是对活动断裂(带)上的古地震和现代地震资料进行的系统、详细的分析与总结,以西山断裂为例,建立了反映该断裂地震地质特点和运动学属性的复发模式和概率模型。复发模式的建立兼顾了泊松和准周期2种模式。概率模型的建立包括2个层次上的内容:分析断裂上的古地震和历史强震目录(1863—2006年)以获得地表破裂型地震(MS≥6.7)的平均复发间隔;分析活动断裂所在潜在震源区的现代地震目录(1970—2006年,MS=2.0~5.0)以确定中等以上地震(MS≥5.0)的平均复发间隔;利用专家意见法组合相应的Poisson模型和BPT模型计算活动断裂各级地震的复发概率。计算结果表明,西山断裂地表破裂型地震的100a发震概率为4.0%,50a发震概率为3.6%。另外根据古地震资料、断裂规模和倾向滑动速率获得的西山断裂(带)的最大发震能力为7.5级。该研究综合应用了本地区的最新地震地质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描述了断裂上地震活动的复杂性,可以较全面地评估乌鲁木齐地区活动断裂的地震危险性,该研究方法适合于地震地质资料较难完整获取的地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6)
6. 首都圈地区跨断层形变观测与地壳应力场
张红艳, 谢富仁, 焦青, 李瑞莎
地震地质    2007, 29 (4): 706-715.   DOI: CNKI:SUN:DZDZ.0.2007-04-001
摘要1521)      PDF(pc) (2440KB)(923)    收藏

通过首都圈地区11个跨断层测点的形变观测资料,将断层两盘作为不变形的刚体来分析断面相对滑动与地表两盘点位相对位移的定量关系,并以唐山地震及其余震为时间界限,将所得的断层滑动矢量分为2大时段,拟合区域2个不同时段的现今地壳上部应力状态,发现首都圈地区依据跨断层形变观测资料反演的地壳上部应力状态在唐山地震前后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变化特征:1)第1时段(唐山地震及其余震期间),地壳应力状态以NNE-SSW向挤压,NWW-SEE向拉张为主要特征,反映该区构造应力场在NNE-SSW向的构造应力作用是逐渐增强的;在NWW-SEE向,其构造应力作用相对于NNE-SSW向有所减弱,表现为相对松弛状态。2)第2时段,在唐山地震及其余震之后的3个次级时段内,地壳上部应力状态以NNW-SSE向拉张为主要特征,表明在唐山地震及其余震之后,研究区的构造应力作用一直处于近SN向的松弛状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延怀盆地活动断裂运动与现代构造应力场
谢富仁, 张红艳, 崔效锋, 荆振杰, 李瑞莎
地震地质    2007, 29 (4): 693-705.   DOI: CNKI:SUN:DZDZ.0.2007-04-000
摘要1654)      PDF(pc) (4464KB)(942)    收藏

延怀盆地包括延矾、怀涿两个相互连通的次级盆地。野外地震地质调查和断裂滑动观测表明:延矾盆地NE向活动断裂以右旋走滑为主,兼具正断层分量;怀涿盆地NE向活动断裂以正断为主,兼具右旋走滑分量;盆地内NW向断裂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具正断层分量。采用野外观测取得的10个测点337条活断层擦痕数据,利用由断层滑动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方法,计算获得了研究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主要特征:延矾盆地现代构造应力场以NEE—近EW向挤压、NNW向—近SN向拉张为主要特征,应力结构均为走滑型。其最大主压应力(σ1)方向为N74°~88°E,平均倾角18°;最小主压应力(σ3)方向为近SN,近水平;中间主应力(σ2)倾角较陡,近垂直。怀涿盆地以NNW向拉张为主要特征,应力结构为正断型为主。其最大主压应力(σ1)平均倾角68°,近垂直;中间主应力(σ2)倾角较缓,最大的不超过35°;最小主压应力(σ3)方向为NNW—近SN向,近水平。断层滑动反演的结果与北京及周边地区由震源机制解资料反演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中国及邻区震源机制解的分区特征
崔效锋, 谢富仁, 赵建涛
地震地质    2005, 27 (2): 298-307.  
摘要1971)      PDF(pc) (2880KB)(2905)    收藏
利用《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收录的中国及邻区2660个地震震源机制解资料(数据截止到2003年底),在分析中国及邻区震源机制解及其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探讨了中国境内6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的分区特征:东北-华北应力区震源机制解水平最大主应力的优势分布方位为近EW向和NEE向,震源机制解类型相对较为单一,以走滑型为主。华南应力区水平最大主应力的优势分布方位为NW-SE向,震源机制解类型主要是逆断型和走滑型。新疆应力区水平最大主应力的优势分布方位为近SN向,类型也主要是逆断型和走滑型。在青藏高原南部应力区,震源机制解水平最大主应力方位的分布相对比较集中,优势方位为近SN向,类型基本上只有走滑型和正断型2类。而在青藏高原北部及北东边缘应力区,水平最大主应力方位变化较大,震源机制解类型以走滑型为主,同时还有一定数量的正断型和逆断型震源机制解。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99)
9. 海原、六盘山断裂带至银川断陷第四纪构造应力场分析
谢富仁, 舒塞兵, 窦素芹, 张世民, 崔效锋
地震地质    2000, 22 (2): 139-146.  
摘要1565)      PDF(pc) (2296KB)(1521)    收藏
利用断层滑动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张量从而确定出海原、六盘山断裂带至银川断陷的第四纪两期构造应力场:早更新世末期以前,为北东-南西挤压型构造应力场,由此造成该地区断裂活动主要以逆断为主;早更新世末期至中更新世以后,构造应力场发生了调整,主压应力方向由早期的北东-南西改变为北东东-南西西,应力结构由挤压型转变为走滑型,并导致断裂活动由早期的逆断为主变为走滑为主,这种应力场格局一直持续至今。研究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可划分为:海原断裂带走滑应力区、六盘山逆断-走滑混合应力区和银川断陷拉张应力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2)
10. 鲜水河断裂带区域第四纪构造应力场的分期研究
谢富仁, 祝景忠, 舒赛兵
地震地质    1995, 17 (1): 35-43.  
摘要1552)      PDF(pc) (1107KB)(1097)    收藏
利用断层滑动方向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分期计算方法,获得鲜水河断裂带区域第四纪以来两期主要构造应力作用:第1期为早~中更新世,构造应力作用以北东-南西向挤压为特征;第Ⅱ期自晚更新世至今,构造应力作用以近东西向挤压和近南北向拉张为特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滇西北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
谢富仁, 刘光勋, 梁海庆
地震地质    1994, 16 (4): 329-338.  
摘要1283)      PDF(pc) (1467KB)(1229)    收藏
通过滇西北及邻区大量活动断层擦痕的测量和利用由断层滑动方向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计算方法,获得滇西北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以水平作用为主,在滇西北地区,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北东;在滇西北外围地区,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北西或北西。在构造应力场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活动断裂构架及运动组合特征,提出了滇西北反“S”型右旋扩展的构造成因模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