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华南地块及邻区基于背景噪声的壳幔三维S波速度结构
宫猛, 吕坚, 郑勇, 谢祖军, 盛书中, 张杏棉
地震地质    2022, 44 (4): 1011-102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4.012
摘要450)   HTML59)    PDF(pc) (8737KB)(180)    收藏

文中使用华南地块及其邻区609个宽频地震仪记录的2010年1月-2012年12月共36个月垂直分量(Z分量)的连续噪声数据, 通过波形互相关和叠加计算得到各台站对间的经验格林函数, 采用时频分析方法(FTAN)提取台站对之间的瑞利波相速度频散曲线, 并使用非线性贝叶斯蒙特卡罗方法反演获得华南地块及其邻区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 S波速度的分布特征与地表地质和构造特征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 能清晰地揭示出地壳内部的横向速度变化。盆地和地堑地区由于受沉积层的影响, 浅层的S波速度表现为低速异常。 江汉盆地和四川盆地的中下地壳存在高速异常, 表明盆地的中、 下地壳较冷、 硬。四川盆地内部由于存在上地幔上拱现象, 其壳-幔S波速度整体相对较高, 且盆地内部中心区域的S波速度高于边缘区域。位于华南地块内部的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由于演化过程有所不同, 上地幔的S波速度结构存在较大差异。扬子地块的S波速度相对较高, 说明其块体内部结构相对稳定, 而华夏地块的S波呈现低速异常, 预示着在其演化过程中存在强烈的岩浆活动。位于华南地块西南边界以西区域的壳-幔S波速度呈低速异常, 可能预示着青藏高原东缘中下地壳存在软流层。秦岭-大别造山带东、 西2段的S波速度结构存在较大差异, 以地壳厚度过渡带为界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鄂尔多斯块体的壳-幔S波速度相对较高, 说明其块体内部结构相对稳定, 但其西南角上地幔中的S波呈现低速异常, 可能表明华北克拉通上地幔热流已经开始对鄂尔多斯的岩石圈进行“侵入”改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2017年9月4日临城ML 4.4地震震源参数及其揭示的构造意义
李赫, 谢祖军, 王熠熙, 王晓山, 董一兵, 张辉, 彭钊, 刘文兵, 高也, 王丽霞
地震地质    2019, 41 (3): 670-68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3.009
摘要728)   HTML    PDF(pc) (6177KB)(491)    收藏
2017年9月4日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发生了ML4.4地震,临城及周边地区震感明显。此次地震发生在地震较少的临城县,是邢台地区近年来的一次显著地震,研究其发震机理对认识曾于1966年发生MS7.2地震的邢台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基于河北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资料,采用多阶段定位方法对临城ML4.4地震序列进行了精定位,然后利用gCAP方法反演了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并对该结果进行了可靠性分析,最后采用sPL深度震相对震源深度进行精确测定。结果显示,临城地震序列主轴沿NE向分布,深度剖面揭示倾向SE,深度集中在6.5~8.2km,平均约7km。主震最佳双力偶解节面I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分别为276°、69°和-40°,节面Ⅱ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分别为23°、53°和-153°,由此可知该地震为具有少量正断分量的走滑型地震。起始破裂深度约7.5km,矩心深度6km,多个台站观测到的sPL深度震相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矩心深度的可靠性,地震由深部向浅部破裂。结合区域地质构造资料和地震序列定位结果分析,认为节面Ⅱ为发震断层面。根据1966年邢台地震发震机理的启示,推测发震断层为临城地区滑脱构造面之下的一条走滑兼具较小正断分量的潜伏断层。本次地震是深部断裂的一次应力调整,并没有导致深浅部断裂的贯通破裂,因此该地区仍然具有一定的地震危险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大别—郯庐造山带地壳上地幔Rayleigh面波层析成像
熊诚, 谢祖军, 郑勇, 熊熊, 艾三喜, 谢仁先
地震地质    2019, 41 (1): 1-2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1.001
摘要674)   HTML    PDF(pc) (11337KB)(313)    收藏
文中基于大别-郯庐及周边地区200个中国数字地震台网和21个流动地震台站垂向连续记录数据,采用地震背景噪声层析成像的方法,得到8~40s周期的Rayleigh面波相速度图像。结果表明,在8~20s周期的相速度图像上,红安-桐柏的高速异常分布与该区超高压变质岩的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合地质结果和高速异常分布分析,认为该区域经历了伸展、岩浆侵位与构造挤出等构造过程。8~35s周期上,郯庐断裂南端两侧的相速度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推测郯庐断裂带可能切穿整个大别东部地壳,将大别与苏北、扬子块体分开,并为该区中、小地震提供孕震环境。安徽及邻区的地震分布在相速度剧烈变化的区域,并与震区浅层断裂对应,表明该地区两侧速度存在差异的浅层断裂仍然比较活跃。文中的相速度结果与以往的成像结果相比更为精细,与构造及断层的分布有较好的对应性,可为认识该地区构造活动性和动力学机制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同震库仑应力对余震分布及周边断层的影响
付芮, 单斌, 熊熊, 郑勇, 谢祖军, 刘成利, 房立华
地震地质    2015, 37 (4): 1084-109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4.012
摘要678)      PDF(pc) (3376KB)(620)    收藏

利用弹性位错理论和分层岩石圈模型, 计算了2014年8月3日发生的MS6.5云南鲁甸地震导致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场, 讨论了主震对余震分布以及对周边主要活动断层的影响。结果表明: 1)基于NNW向破裂面计算得到的应力变化场能够更好地解释余震的空间分布, 可能为主震的破裂面; 2)目前余震主要沿主破裂面及破裂面以西的应力增强区分布, 其他没有余震记录的应力增强区构造应力积累可能较低; 3)鲁甸地震提升了昭通断裂南段、则木河-小江断裂巧家段以及莲峰断裂NE段上的库仑应力增量, 地震危险性有所增强。这些结果对于判断余震可能发生的区域、圈定震区周边未来可能的地震危险区, 对于灾区人员安置、灾后恢复重建, 以及加强震灾和次生灾害防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华南块体及邻区基于背景噪声的壳幔三维S波速度结构
宫猛 吕坚 郑勇 谢祖军 盛书中 张杏棉
地震地质   
录用日期: 202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