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利用深地震反射剖面研究太行山南端的地壳精细结构和构造
酆少英, 刘保金, 左莹, 姬计法, 谭雅丽, 丁奎, 武泉
地震地质    2025, 47 (1): 267-28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5.01.016
摘要71)   HTML4)    PDF(pc) (8370KB)(52)    收藏
为研究太行山南端地壳精细结构, 在太行山南端的辉县—长垣之间布设了一条长约120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结果显示, 该区地壳结构分层特征性明显, 总地壳厚33.5~42.7km。上地壳厚13.3~20.1km, 东薄西厚; 下地壳有良好的反射性质, 由一系列反射能量较强的弧状或倾斜强反射构成。壳幔分界面反射能量较强, 横向连续性较好, 自东向西呈逐渐加深的形态。剖面沿线的断裂构造较为发育, 共解释了11条断层, 其中10条为上地壳内发育的断层。汤东断裂为汤阴断陷的主控边界断裂, 向下以铲形正断层方式切割了沉积地层和基底, 约在15~16km深度处归并到上、下地壳分界面上。在汤阴断陷的南东侧, 剖面上存在一个近垂直的条带状反射能量减弱带或壳内界面的不连续带, 自上而下切割了上、下地壳分界面、下地壳及壳幔分界面, 属于地壳尺度的深大断裂。该断裂带记录了与剖面下方软流圈上升流相关的岩浆底侵作用, 为深部热物质的上涌提供了通道, 而深部物质的上涌、岩浆底侵或热侵蚀作用导致地壳出现拉张伸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新乡-商丘断裂封丘段浅部探测和第四纪活动性的初步研究
田一鸣, 杨卓欣, 王志铄, 石金虎, 张扬, 谭雅丽, 张建志, 宋威, 季通宇
地震地质    2023, 45 (1): 139-15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3.01.008
摘要356)   HTML27)    PDF(pc) (9154KB)(219)    收藏

为研究隐伏断裂的近地表特征和第四纪活动性, 在新乡-商丘断裂封丘段完成了2条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反射剖面和1条钻孔联合地质剖面。通过地震反射剖面获得了新乡-商丘断裂封丘段深约1km以浅的地层及构造分布图像, 其结果表明, 新乡-商丘断裂封丘段浅部表现为由多条视倾向N的正断层组成的断裂体系, 总体走向NWW, 断层错断第四纪内部地层。钻孔联合地质剖面显示, 该断裂向上错断的最新地层为浅棕红色-褐黄色黏土层, 上断点埋深在57.00~61.50m之间。结合采集样品的测年结果判断, 封丘段的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中期。文中的研究结果可为重大工程选址、 城镇规划与建设、 震害预测与评估提供基础资料, 对于探讨新乡-商丘断裂深浅构造关系、 区域构造演化等地球动力学问题具有参考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华北地块南缘地壳的精细结构
酆少英, 刘保金, 李倩, 袁洪克, 朱国军, 田一鸣, 王宏伟, 侯黎华, 邓小娟, 谭雅丽
地震地质    2020, 42 (3): 581-59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3.003
摘要641)   HTML    PDF(pc) (4756KB)(518)    收藏
文中基于长100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 揭示了秦岭造山带北缘和华北地块南缘交接部位的地壳精细结构和断裂的深、 浅构造特征。 结果显示, 研究区地壳具有双层反射结构特征, 莫霍面由一系列叠层状的弧形强反射构成, 地壳厚约32~35km。 上地壳内一系列方向不同、 形态各异的反射波组分别对应秦岭北缘的逆冲推覆体及伸展构造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盆地。 下地壳以错断莫霍面的地壳深断裂为界, 具有南、 北2段明显不同的反射结构。 剖面南段以弧状强反射为主, 北段由产状近水平或S倾的叠层状反射构成, 暗示该区曾经历强烈、 复杂的构造运动。 剖面揭示的上地壳断裂控制了该区盆山构造的形成和地层沉积, 错断莫霍面的地壳深断裂为深部物质的上涌和能量交换创造了条件, 从而调节了地壳内部的物质构成和能量分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太行山南端盘谷寺-新乡断裂的构造特征
秦晶晶, 赵成彬, 刘明军, 谭雅丽, 左莹, 刘英英
地震地质    2016, 38 (1): 131-14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1.010
摘要1004)      PDF(pc) (4536KB)(706)    收藏

盘谷寺-新乡断裂是太行山南缘1条规模较大、切割较深的隐伏活动断裂。为了查明盘谷寺-新乡断裂的位置、性质、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活动性,跨推测的隐伏断裂布设了6条浅层地震测线,通过采用高分辨率地震数据采集技术和高精度的数据处理方法,获得了清晰的地下结构和断裂构造图像。结果表明,盘谷寺-新乡断裂是1条走向近EW的第四纪活动断裂,且断裂不同段的构造特征是不同的。断裂中段为S倾的正断层,控制了济源凹陷的北边界;东段向N倾,是武陟隆起和修武凹陷的分界断裂。浅层地震剖面揭示的断裂上断点埋深为60~70m,错断了上更新统下部,推测其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早期。研究结果为确定盘古寺-新乡断裂的位置及其活动性评价提供了可靠的地震学资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5. 3维反射地震方法在活断层探测中的应用试验——以芦花台断层为例
酆少英, 刘保金, 赵成彬, 何银娟, 谭雅丽, 贾艳霞
地震地质    2015, 37 (2): 627-63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2.023
摘要389)      PDF(pc) (4050KB)(575)    收藏

为了试验3维反射地震方法在活断层探测中的应用效果, 采用8线10炮的束状观测系统在银川盆地进行浅层3维反射地震试验, 得到了反映芦花台断层3维空间结构的数据体。精细处理和综合解释的结果显示, 芦花台断层由2条相向倾斜的隐伏正断层组成, 主断层倾向SE, 次断层倾向NW, 二者在平面上的距离由北向南逐渐加大, 在深度780~800m次断层归并到主断层上。主断层的上断点埋深自北向南逐渐加深, 在试验区的北部上断点埋深为25~30m, 而在试验区的南部上断点埋深为35~40m。试验结果表明, 3维地震资料具有数据量大、信息丰富、偏移归位准确和断层成像精度高的特点, 可以从不同方面反映地层、断层的3维空间展布形态, 有利于复杂构造和断层的成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